东阳史话
潘德萍
东阳村,原名桂花村,又名东约村。自古以来崇文重武,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
“东约”的名称源于东阳吴氏开山鼻祖吴东约的名字。
南唐同光年间,袁州剌史吴民怀在长子吴东约的陪同下首次前来芦溪巡视民情。路过东阳(古时官道路经东阳)地段,发现此地风水秀美,南座玉女峰,北望银凤岭,村右山头酷似蝉头而称蝉头。从风水地理角度来讲,这是个上水龙脉的山头,俗称“江西九十九条龙,唯有一条上水龙”,就是指禅台。这样秀美的风水宝地自然会导至后辈子孙发达,代代有文人武将,是个适合居住的好地方,吴民怀有萌生在此安居置业的想法,他悄悄告诉了随行长子东约。
果然,几年后(公元923年)吴民怀又来到芦溪视查民情。由于年老体弱,经不得连日劳累奔波,这个爱民如子的父母官终于病逝于芦溪。按照民间传统习俗,树高千丈,叶落归根,吴民怀祖籍徽州婺源县(现江西上饶管辖),理应回原藉安葬。长子东约、次子东绍聘请了地理先生前来芦溪迎接灵枢回乡,当路过洋田垅里(现县医院旁边)三里台乌鸦蹼地时,大群乌鸦盘旋于此,很是壮观。地理先生见此情此景,觉得此地就是天然的好墓地,建议将吴民怀葬于此地。
东约、东绍就将父亲葬于三里台乌鸦蹼地。
按照古时祖制,父母亡故后,子女应在坟地守孝三年。兄弟俩决定由长子东约为父亲守孝,次子东绍陪母亲回故乡婺源。
东约送走母亲和兄弟东绍后,在父亲的墓地旁建造了临时住屋,开始守孝。
在守孝期间,东约闲着无事,就在周边转游,偶尔记起几年前陪父亲来芦溪视察民情路过的桂花村,父亲曾对他说过此地风水之事,就再次对桂花村进行了细致的观察,确实是子孙兴旺,文人武将辈出的风水宝地。东约看后,就着手准备在此落户。
三年守孝期满后,他买下了东阳柏桂园的地盘,从此娶妻生子,繁衍生息,开基立业,建立了闻名千年的东阳吴氏家业。因东阳吴氏秉承祖训,崇文重武,以孝治家,后代果然人才辈出,成为当地望族。后来吴氏子孙以祖先东约之名冠以地名,叫东约村。
清乾隆年间,东约吴氏后代吴垣曾在朝庭为官,清正廉洁,孝敬父母,其子吴来聘任九江府瑞昌县儒学训导,帮助当地百姓开学讲课,倡导孝道治家,在当地产生了很大的影响。后因积劳成疾病逝于任上。地方官员向乾隆反应了吴来聘的政绩及民众的赞扬,乾隆听后,联想到他父亲为官清廉,家教严谨,特颁圣旨,制作匾额予以表彰。此匾现还完整保存在东阳村民俗博物馆。从此东约村声名远扬。清咸丰年间,吴氏宗祠几个族长觉得长期沿用祖先名字为地名,有点难以为情。决定以东阳代替东约,因芦溪话阳与约近音,百年来这个村就叫东阳。
民国时期,西安事变后遭蒋介石软禁的张学良曾慕名游历过此地(特务的监督下),在时任萍乡县长黄道腴的陪同下从萍乡骑着自行车前来东阳观看,写下了当天游览东阳古村的日记,留下了一段佳话。
建国初期,江西多地发现血吸虫病,毛主席的诗词《送瘟神》也是针对江西为消灭血吸虫病而作,为此在全国发动了一场全民爱国卫生运动,东阳村率先在全国做出了典范,涌现出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先进事迹而闻名神州,被评为全国爱国卫生运动的先进村,曾经以“北方有个太阳(山西),南方有个东阳”而在全国流传,吴光华、廖梅贞、刘桂云分别于1958年1959年1960年作为个人先进典型出席全国先进代表大会——群英会,受到了总理周恩来的亲自接见。并获得了5万元的奖励,村里将这笔奖励基金献给了当时的芦溪区人民政府,区政府以此资金为基础建起了芦溪区人民医院(现县医院)。
由于东阳多次获得了全国优秀村级的荣耀,迎来了前来古村参观的各地党政干部和群众。湖南省党政参观团参观后赠送了一副嵌名对联:
东西南北一片白,
阳光普照四无社。
“一片白”指清洁卫生,“四无”指四害皆除,上下联嵌入东阳两字。
如今的东阳,处处是果鲜花艳,稻香四溢。大舞台活跃着一群能歌善舞的村民;整洁的村庄环抱着一棵棵千年古樟。这些古樟群古木逢春,散发着勃勃生机。民俗博物馆记录着几千年的东阳历史,东阳书院传承着国学精华。厚重的人文历史和今日的新容新貌装点着这个走向辉煌的千年古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