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告在礼村民书
在礼是一个古老的大村,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北有无极、寿安名山,南有孕育中华文化之洛水。乃藏龙卧虎之风水宝地。历史上曾出现至今人们还口碑相传的花御史、锁阁老、马进士等名人志士。如今在礼村被定为省级新农村社区试点,这是在礼得天独厚的条件,也是在礼村卧龙腾起,经济飞速发展的良好机遇。为适应形势发展的需要,在礼村民要发扬在礼优良传统,传承在礼优秀文化,提高自身素质,打造在礼品牌。
古老在礼,史载有三多:教书先生多,医生多,长寿老人多。现收录入册谓之《村之魂》。
深厚的文化底蕴,营造出灿烂的在礼文化。现将在礼古迹寻踪,无极洞文化收录入册,谓之《文化在礼》。
自1911年辛亥革命至2012年百年里,在礼村更是人材辈出,须记入史册,谓之《在礼百年》。现在《在礼百年》史料收集整理工作已经开始,希广大村民积极参与。提供详实的历史资料,撰写稿件。
《在礼百年》编委会
2013年1月15日


张智超书法作品选





张智超自主设计研发的文化产品选




编者按
在礼村地处洛河川福地,位于洛宁县城东五公里。北有道教圣地寿安山、无极山及千年古刹“无极山朝阳洞庙院”,南有孕育中华文明之洛河,东与旺凹、余庄、马院相邻,西同北寨、吴村、柴巷接壤。村域东西狭长约2公里,南北约4公里左右,总地域约8平方公里。有村民约4000余人,14个村民组,耕地3600亩。这里有山有水、有岭有川、有滩有涂、有沟有崖。这里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竹、水、川、岗、坡五类地质齐备,旱涝保收。这里环境优雅,气候温和,山清水秀,景色宜人。
在礼村历史悠久,文化厚重,民风淳朴,人杰地灵。历史上杰出人物层出不穷。宋朝时期的“花御史”;明清时代的“锁阁老”、“马进士”;清末民初的民主革命先驱——中国同盟会成员马腾蛟;民国时期的教育家李洁庵、张毓杰;李、刘两姓的“世代名医”;马家、张家家族的“教育世家”及名扬四方的“无极洞庙院”,都为在礼村史留下了光辉灿烂的一页。为了传承在礼文化,让各界人士更加了解在礼,使在礼村民及后代子孙更加热爱家乡,把在礼勤劳善良、和谐相处、团结友爱、注重教育、注重礼仪的村风,发扬光大,特编写《在礼百年》。借以弘扬正气,弘扬美德,弘扬善举,传递在礼的正能量。
《在礼百年》记录自1911年孙中山领导的辛亥革命,推翻帝制建立中华民国起至2014年百年中,涌现出的许多值得载入史册的杰出人物及可歌可泣的对后人有重大影响之史实,其中《村之魂》收录的大多是民国以前的人和事,现收集成册,以飨后人。
编写村史,反映历史的真实面目,不能有一丁点私心杂念。必须抛弃个人恩怨,真正做到实事求是,详细而又真实。收录人物,凡有爱心善举之人,凡“立功,立德,立言”之人,凡在某个方面作出表率,对社会、对村里有突出贡献之人,凡有五福(富、禄、寿、德、终考)之人都应录入本书。收入本书的人和事,本照“宁可漏掉,绝不编造,力求真实,不欺读者”的原则。
在礼村地处城乡结合部,也是“洛宁县新农村社区试点”。我们要抓住机遇,在上级党委、政府及村党支部、村委会的领导下,以文化强县为契机,挖掘在礼文化,打造在礼新形象;开发在礼文化旅游资源,促进在礼经济繁荣。不负先人为村起名为“在礼”的初衷,对内和谐相处,对外礼仪先行,传承文明礼貌村风。
一人孤单,两人从,三人为众力无穷。希望在礼广大村民万众一心、同舟共济、紧密团结、奋力拼搏,提升在礼知名度。我们坚信在礼村的明天会更加美好,前景会更加辉煌。
编者
2014年元旦

序
两周前,我的老同学马生彩找我,想叫我给他编辑的这本《在礼百年》写个序,真真的折煞我也,愁煞我也!
咋说呢?马生彩是我的偃高校友,幼名马老虎,可谓文笔生彩,老抖虎威。在校时,他不仅数学学得好,文章写的也棒,我曾叫他“生彩妙笔”。他让我写序,岂不是让我弄斧班门?
两年前的一个上午,他到我的书房与我唠嗑,谈起“孔子拜老子”的事,一聊就是一大晌。我向他述说孔子四次拜老子的时代背景和拜学内容,他逐一作了记录。其间,他还让我从《论语·颜渊》中找到“克己复礼为仁”和“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的条文,详询细问后这才流露出他想给老家“在礼”村正名之事,并让我替他写了个仅有240字的《为在礼村正名》。还想叫我给民政局搭个好腔。
不想两年内他竟然不声不响地弄出十几万字的“大部头”来,而且是图文并茂、古今兼蓄,像模像样、正笔正干,分编成“在礼新貌”、“在礼百年”、“村之魂”、“在礼姓氏追远”、“文化在礼”、“传说”、“附录”七个部分,内容丰富详实,很有“啃头”和“品头”。应该说,老虎用生彩之笔为在礼村叙写了村魂,办成了一件大好事。
老实说,对“在礼村”我是情有独钟的,对“在礼”这个村名我是崇敬有加的。因为中国是礼仪之邦,“礼”是中国人民在社会生活中由风俗习惯而形成的为大家共同遵守的法规、规范、仪式的总称,是人们相互尊敬的言语和动作的名称。人们的言行举止时时处处离不开“礼”。
闭目静思,词泛脑海。我想到了礼貌、礼节、礼物、礼品、礼法、礼仪、礼容、礼俗、礼单、礼金、礼卷、礼花、礼遇、礼乐、礼器、礼宾、礼炮、礼经、礼书、礼义、礼教、礼说、礼赞、礼官、礼拜、礼数、礼帽、礼服;又想到了见礼、行礼、观礼、回礼、典礼、送礼、过礼、洗礼、贺礼、施礼、致礼、敬礼、失礼、赔礼、答礼、谢礼、婚礼、彩礼、寿礼、献礼、葬礼、丧礼、顶礼、赞礼、少礼、乱礼;想到了见面礼、恭手礼、注目礼;又想到了礼贤下士、礼尚往来、礼义廉耻、礼让三先、礼无不答;顶礼膜拜、以礼相待;熟不忌礼、克己复礼、齐之以礼等等。由是而言,处处在礼。“在礼”该是一种何等令人向往和令人尊崇的礼风民俗、家规国范啊!如果“在礼”村人人说话办事都“在礼”,又该是何等的高尚和美妙哉?
思绪翻腾,不一而是。国人重“礼”,是有圣人贤者做起的。孔子22岁丧母,守孝三年后仕途不得意,转向教育和推行周礼,开始周游列国;35岁时适周,问礼于老子;以后在鲁国做过一段小官,43岁不仕而退修诗、书、礼、乐,弟子弥重;52岁又短暂出仕,后又周游;68岁停止周游,回到鲁国,然,鲁终不能用孔子,孔子亦不求仕,专心教育、研习礼、乐、射、御、书、数六艺。直至73岁寿终。
六艺之首乃为礼。子曰:“先进于礼乐,野人也;后进于礼乐,君子也。”“礼之用,和为贵......不以礼节之,亦不可行也”。子还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弟子问起“为政”,孔子悔之:“道之以德,齐之以礼”,“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
周以降,重礼仪。《荀子·礼论》曰:“先王恶其乱也,故制礼义以分之。”,《礼·月令》希望:“聘名士、礼贤者”;《礼·表记》指出“无辞不相接也,无礼不相见也。”世上这才有了“礼轻人意重”、“无礼不相见”之说。
“在礼”村的由来众说不一,“在礼”村的文脉久盛不衰。史载“在礼村教书先生多、看病医生多,长寿老人多”。此“三多”就是斯村斯民“克己复礼”的结果。既然“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仁者寿”,长寿老人多当在情理之中,不出意料之外。
前些年“在礼”村曾叫过“寨礼”村、也叫过“寨里”村。兴许是那时时兴“农业学大寨”,学着学着就进入了“寨”之“里”,或者基于该村有“南寨”、“北寨”和“中寨”三寨组成,“三寨”南北之长不下于一“里”。反正把“寨”和“里”、“寨”和“礼”连在一起,就成“寨里”、“寨礼”起来。一时,把个“寨”和“在”、“礼”和“里”谁也唬不清了。1982年2月,我为在礼村民写过一篇《为救一个憨傻人》的通讯,记录和宣扬在礼村民搭救一个被冻僵在村外麦场麦秸垛跟素不相识的憨傻女人的事,当时也稀里糊涂随大流用的是“寨礼”二字。现在看来,也真是“胡叫冒答应”,没有仔细听。
这不,老同学马老虎在文中使用了“盛世修典章,瑞年续史篇”的美句,历时六年整理出了这一本包括历史文化、民俗文化、宗教文化、贤达文化在内的《在礼百年》。拜读之,多处见生彩之笔、耀眼之语,可谓文字功底深厚,修史用心良苦。不失老友之约、聊凑如是碎语,权且以为序。
原洛宁县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曲少波
2013年国庆前夕

序
在礼已历千载风雨,是个古老的村庄。村中那棵古槐阅尽了一串串人间故事,看破了一缕缕世上红尘。
传说,在礼是一只美丽的凤凰。它口衔洛水,翼展两街,尾翘无极(山)。在那充满灵气的土地上,曾出过忠君爱民的花御史、刚直睿智的锁阁老、为民请命的马处士等历史名人,更有许许多多为家乡增光添彩的芸芸众生。他们共同创造了在礼的历史和文化,都是村之“魂”。
马老虎倾一腔热情花六年心血写出了一部十余万字的书稿,名曰《在礼百年》。他把在礼的往事娓娓道来,把在礼的名人掐指数说,把在礼的文化仔细品味。虽然不见华丽的辞藻,虽然没有飞扬的文采,但作者对家乡的热爱之情跃然纸上,表露无遗。他遍访村中父老,查阅众多古籍,收集整理数以千记的资料,把一个多面体的在礼呈现在了读者面前。这实在是不容易,更是难能可贵。
郑卢高速通车,在礼村成了洛宁的“窗口”。如今,那里一排排高楼拔地而起,村民们即将迁入社区居住,可以预见,不久的将来在礼这只“凤凰”就会“涅槃”。到那时,马老虎的著作就显得更加珍贵了。
诚然,《在礼百年》从篇章结构,文章体裁,语言文字等方面来看,并不符合志书的“套路”,内容也不够全面。但是这部书稿为编修在礼村志积累了丰富的资料,打下了良好的基础。
掩卷沉思,感慨万千:马老虎执着的精神实在可嘉!可惜具有这种精神的人太少了。如果有更多的有识之士拿起笔来,写家乡的事,写家乡的人,把家乡的历史文化传承下去,那将会给子孙后代留下一笔宝贵的精神财富。
县档案史志局编辑
县姓氏研究会主任张泽民
2013年10月15日

目录
告在礼村民书·····1
张智超书法作品选·····4
张智超自主设计研发的文化产品选·····5
编者按·····6
序一·····7
序二·····8
序三·····10
目录·····11
1、在礼新貌·····15
在礼新貌·····16
同心·在礼社区·····17
郑卢高速洛宁站·····21
碧秀庄园生态旅游区·····23
天宁木业公司·····25
富宁木业公司·····27
台北国际居民小区·····29
2、在礼百年·····31
在礼村百年巨变·····32
抓机遇谋发展·····35
历任村领导机构概况·····37
在礼村党建概况·····39
在礼教育发展及教师队伍·····41
教改新篇·····44
捐资建校碑文碑序·····45
莘莘学子 祖国栋梁·····46
行医济世救众生·····51
白衣天使 杏林妙手·····53
人民公仆 行业精英·····56
青春献军旅 功德载千·····62
蓬勃的在礼村办企业·····64
寿星篇·····66
人物篇······67
在礼村革命烈士·····67
在礼村地下党·····67
民主人士·····68
纪念马腾蛟遇难一百周年·····69
村干部·····70
在礼名人录·····73
行政干部·····73
当代名医·····76
公益楷模·····79
乡贤达士·····81
凡人善举·····83
孝老爱亲·····87
忆爷爷·····88
梅花香自苦寒来·····89
民间艺人·····90
能工巧匠·····92
3、村之魂·····94
在礼村名的来历及演变·····95
为在礼村正名·····96
为在礼村正名请示报告·····97
村之魂·····99
树魂·····103
4、在礼姓氏追远·····104
在礼村家族姓氏概况·····105
千古冤魂花用吉·····106
文韬武略锁阁老·····109
进士门第·····113
祖传世医、功同良相·····120
李门人才辈出·····122
书香门第 教育世家·····124
义举感天地 美德传古今·····125
在礼五王·····126
耕读传家故县陈氏·····127
贺家大院兴衰记·····130
5、文化在礼·····132
古迹寻踪·····133
无极洞神灵之神话故事·····140
佛教概说·····164
诸圣语录·····166
佛门新秀王跃军·····167
6、传说·····168
花御史的传说·····169
锁阁老的传说·····169
无极洞的传说·····170
观音送子的传说·····171
土龙的传说·····171
祭祀圪塔的传说·····172
奶奶庙的传说·····173
故县莲花寨的传说·····173
猕猴桃·····174
瞧夏的来历·····175
故县古槐树·····175
挪挪寺的传说·····176
石婆的传说·····176
7、附录·····178
张玉调画一地粮碑记·····179
永宁志序·····180
大观亭记·····182
大观胜概·····184
锁氏古冢·····185
在礼古宅·····187
历史的见证·····191
诗词二首·····193
故县水库杂感·····193
在礼武圣庙碑文·····194
陈明章书画作品选·····195
编后语·····198
编者简介·····199
未完待续......
下期:在礼新貌,敬请关注阅读......!


作者简介:马老虎,住洛宁县城郊乡在礼村一组,农民,70岁。69年参加山东曲阜防山炮兵部队,74年退伍后历任村干部,2015年出版文史资料《在礼百年》。现住洛宁县委家属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