再谈读书
文/戴翔
书记载着人类文明,书是文明的基石,人类在这基石上不只是沿袭,还在不断创造。
睁开眼,满目的世界,是人类文明的成果。感谢上苍,让我们成其为人,让我们能感受,体验大自然之美,从而美化大自然。
书有两类,一类是有字之书,一类是无字之书。我们要尽力读好这两类书。
一,读有字之书。有字之书是大家都认可的文明载体。我们要从小养成读书的好习惯。古言“开卷有益”,只要打开书本,里面就放射出智慧的光茫。有字之书也有两类。
(一)要读好课本和专业之书。从课本中汲取知识的养份。感受文科知识的发散思维之美,感受理科逻辑思维之美。在老师的指导下,系统地学习,体验,实施各学科不同的思维,从而将自已的大脑武装起来,使自已变得更聪明,更有智慧。这些智慧在大脑里形成一个个案例,当处理学科问题和社会问题时,大脑自动调取、组合,形成一套有序的处理程序。所以学生在学习每个学科时不能急功近利,只在自认为有用的学科上下功夫。更不能人为的分为主科和附科,因为每一个学科都有它独特的学科素养和思维特点。
(二)要博览群书。书,之所以成其为书,它一定蕴藏着著作者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以及其阅历,见闻和思考。读古知今,读他知己。他山之石,可以攻玉。足不出户,便知天下事。这些都可以从阅读中获得。从而丰富自已的头脑。所以曾国藩曾说“唯有读书可以改变骨相”,就更另说改变气质了。男同学多读书,使自已更具君子风度,变成千千君子,女同学多读书,使自已更有淑女风范,变成大家闺秀。
提醒一种错误认识,有些家长和老师,不准孩子和学生看课外书,认为这影响学业。我认为这是一种错误认识。首先,知识是相通的,他们在阅读时有助于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更能融会贯通。其次,阅读是思维的再现和体验,有助于学科思维的巩固与加强。第三,阅读加强了生活的体验,让他们的思维走近生活,贴近现实,从而对学科内容不再感到枯燥。第四,现在的中高考,对阅读的要求越来越高,阅读量小的,在高考中将被挤兑出局。
所以“没有阅读的人生,如同旷野的鹃花,虽有活脱脱的生命,但缺少艳丽的色彩。”我的要活成夏花盛开的模样。宋真宗赵恒的《励学篇》赤裸裸的导出了读书的真谛。原诗如下:
富家不用买良田,书中自有千钟粟。
安居不用架高楼,书中自有黄金屋。
娶妻莫恨无良媒,书中自有颜如玉。
出门莫恨无人随,书中车马多如簇。
男儿欲遂平生志,五经勤向窗前读
二,读无字之书。读无字之书又分两类,读人和读大自然。
(一)读人。每一个人生活在天地间,都在为实现自已的需求,努力创造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积累了丰富的经历和经验,形成了各自独有的认知思维。所以每一个人都是我们老师,子曰“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我们在与别人交流时就是一次极好的学习机会,我们要有时时向他人学习的意识,有机会时不错过,没机会时要创造机会。特别是那些具有大智慧,大能量的高道大德,更是我们学习的对象。时刻谨记“见贤思齐焉,见不贤而内自省也”。
一个有智慧者,体态悦人,语言动人。他的磁场强大。你与这类人相处,自然和谐,无分生之感,他时时传递给你正能量,会让你的生活更美好,思维更丰富和更具条理。你要用眼去看对方恰如其分的态式,用耳去听对方语言的简约与优美,用心去感知对方心灵的纯洁与干净。
读人的最好方法是聆听,只有聆听,别人才能将你所需要的信息系统传递给你,你也才有思考分辨的时间与空间,从而将有用的信息存入大脑,为已所用。
(二)读大自然。大自然是宇宙对人类的馈赠,人类是大自然的欣赏者和创造者。有幸成其为人,那是前世修来的福分,一定要珍惜做人的资格,在苦短的人生路上好好做一回人。
大自然是人类文明最大的载体,我们只有象对佛一般的虔诚,来敬畏大自然,向大自然学习。
走进山野,听鸟语虫鸣,松涛低吟和泉水叮咚,感受大自然和谐之美,使自己浮躁的心得以沉淀
走进田野,满眼硕果累累,瓜果飘香和果挂枝头,感受大地的博大精深和厚德载物。
面向大海,看一望无垠,波涛汹涌和潮起潮落的大海,感受他的状美与力量。
走进生活,感受季节变换和人情冷暖。
一棵松树的挺拔,那是它向上精神使然。
山谷里的无名花,不与牡丹争艳,按生命轮回,独自芬芳。
人类智慧留下的自然境观,更让我心生敬畏,那些都是人类智慧之光照耀来时的路。能工巧匠们的一凿一斧,留下了岁月的痕迹,也唤醒来者的良知。
所以才有“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中国红军的万里长征,铸就了一个新中国的诞生,再一次创造东方太平盛世。
用老辈人的话做个小结:“活到老,学到老”。
用现代人的话做个小结:“生命不息,学习不止”。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