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解析
原创: 王炎平 山西正学堂 4天前
《八月七日过惶恐滩 》解析
来自山西正学堂
00:0025:27
八月七日初入赣过惶恐滩
宋 · 苏轼
七千里外二毛人,
十八滩头一叶身。
山忆喜欢劳远梦,
地名惶恐泣孤臣。
长风送客添帆腹,
积雨浮舟减石鳞。
便合与官充水手,
此生何止略知津。
创作背景
宋哲宗元祐八年(1093年)九月,高太后死。十月,哲宗亲政。十二月,恢复新党章惇、吕惠卿官职。因新党倡“绍述”即继承神宗新法之说,次年改元“绍圣”,旋即掀起打击“元祐党人”即旧党的狂潮。死者如司马光追夺赠官及谥号,生者如吕大防、苏轼等遭到贬谪。吕大防罢相。苏轼被指控任职翰林学士时起草诏制“语涉讥讪”“讥斥先朝”,先是由定州知州降调英州知州,未至任所,途中两次遭贬,以宁远军节度副使,惠州安置。此诗是苏轼于绍圣元年(1094年)四月离开定州以后,南迁前往惠州途中,于八月七日路经江西赣江惶恐滩时所作。
惶恐滩在江西万安县境内。据《万安县志》记载:赣江有十八滩,滩水湍急,“唯黄公为最甚”。当地人读“黄公”如“惶恐”,故称惶恐滩。在诗文中以“黄公滩”为“惶恐滩”,苏轼是第一人。后世诗人沿用,最著名的是南宋末文天祥《过零丁洋》诗中“惶恐滩头说惶恐,零丁洋里叹零丁”一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