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我的家乡
文/杜耀福(昌乐.营丘)
我的家乡后张次村。地处昌乐县城东南四十公里,距离姜太公始封地古城十里,村东南五百米,有一天然泉池,池呈南北向长方体,池内泉眼数朵,池畔垂柳依依,池内香蒲葱葱,春风抚柳燕剪枝,夏荷露珠戏鱼欢,秋蒲透香醉路人,冬渠流水浣女喧。泉水一路北去,于二公里处汇于考妇河。
村庄临河而建,孝妇河九曲九弯,至村南一里自西南拐向正北,常年溪水潺潺,姿态千万,村西石板桥下,拦水土坝,芦苇荡荡,夏夜乘凉,冬玩冰戏。更有村东荷湾,那真是一湾荷花半湾鱼,乡民四季话悠闲,人杰地灵一乡村小庄。
明天顺三年冬,现坊子区穆村杜氏六世祖海迁居张次村,因此前张次村已有杜曹二姓人家,海娶曹氏,生长男理承曹氏田阜随母姓,生次子明归祖姓,其时称张次村,后曹杜分居,故有前后张次之别。
后张次村清属营丘厂,民国十九年属第七区河西乡,一九四八年五月划入安丘县,一九五二年六月复归昌乐县,属十三区。一九五六年属阿陀区,五八年一月归平柳乡,九月成立和平人民公社,八一年十一月改称崔家庄公社,八四年社改乡,二零零一年撤乡改镇二零零七年八月,崔家庄,阿陀,马宋三镇合一,成立营丘镇至今。
沧海桑田,以史为鉴,后张次村立村以来,历史上就十分重视村风民俗,重视教育。明清时期曾出秀才举人数人,民国期间,杜学初考入北大,抗战初期,他于马宋镇仓上村坚持抗日,参与创造昌乐一中,建城角头苹果园,并建古道孝妇河石桥,为潍县城,坊子煤矿与西南乡的商客过往和发展做出了贡献。另有乡人杜宗圣开设中药堂,方便四乡民众寻医问药几十年。四八年后,开办教育,至二零一八年全村培养中专,高中毕业生三百多人,培养大学毕业生四十余人,研究生七人,现有处级,工程师,技术员,法官,律师十多名,这些学子身在四方,为建设祖国发挥着作用。
后张次村多年来经济以传统农业种植为主,二十一世纪始产业不再以农业为主,一大批个体和私营企业先后建立,扒板厂,预制厂,养殖场,工程安装应运而生。
二零一五年,后张次村被确 定为省级贫困村。一六年借东风建菜棚,扶贫攻坚为民生,三年摘掉了贫困的帽子。
家乡是远近闻名的文化名村,早在七十年代,村里就活跃着一支文艺宣传队,杜耀福的说唱山东快乐获县区文艺汇演奖,杜耀喜的书画誉满四乡。现村中社火队年年组织织参加县级汇演,每天都有广场舞,极大的丰富了乡村文化生活。
我的家乡历来民风淳朴,互帮互助,贤德传家,孝敬长者,爱家爱国。抗美援朝有七人入朝参加。其中杜耀美成长为中国人民解放军的高级将领。七九年那场战争,杜宗孝亲历沙场,历年来,家乡有六十多人参军入伍,为国防事业作出了贡献!
我的乡邻勤奋,耐劳,上世纪九十年代,自然条件开始恶化,地表水枯竭,在没水的情况情况下,村二委带领村民科学种植,深水打井,在有限的水源条件下,杜耀武,杜金学创西红柿高产。养殖业杜继财,杜宗忠,杜杭州,杜守训,杜平阳,杜建华,杜守恒等人致富。乡邻们讲究科学种植,全村农业基本实现了机械化。
我的家乡三面环水,儿时的记忆永难忘却。晨起沐雨露,暮归踏烟霞,磨石山上搞桃李,东湾戏荷花少西埠顶上放牛,马皮泉边,饮马,泉子里洗尘土,蝴蝶湾里摸鱼虾。人聚街巷话农事,老槐树下闲品茶。围子墙上摘酸枣,东南桥子看蛤蟆,盛下艳阳,蛙唱夜曲何声声,蝉蚂一曲道消夏。梧桐枝上雀不叫,垂柳挥鞭舞婆娑。半池蜻蜒点水戏,童趣一庄大中华。河边牧羊,浣女声俏,狼埠顶上看炊烟,更有南园那小学朗朗书声经年多。桃李满天下。
斯为故土,焉能不变,乡邻常相晤,携手走天涯,共同实现中国梦!
我的家乡,后张次!
……戊戌小年草于易心斋花鸟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