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涿鹿城始于魏晋时期(400年左右),始为土城。北魏、唐、辽重修,元代砌砖加固。明永乐十三年(1415年)、明嘉靖四十四年(1565年)、明万历四十年(1612年)、清道光十五年(1835年)补筑,形成了一里十三步九门九关的规模,人称小北京。而北京城初建于元,完善于明,比涿鹿古城整整晚了七百多年,所以才有了先有涿鹿城后有北京城说。
我出生在二十世纪五十年代,在我的记忆中, 我所住的涿鹿城,北起观音寺,南到南关土南门,东至大东门,西至红影壁,现东风大街东风花园到涿鹿饭店(西便门),这种状态是从1972年起开始改变的,也是涿鹿旧城改造的开始。
一
我家住在东关大街申家巷,从我家到大东门不到半里地。
上世纪五十年代,大东门还在,但已很不完整。门楼没有了,两边的城墙也残缺不全。大东门外是东护城河,长约1000米,水深50厘米至两米。河上长满了各种水草和比人高的芦苇,水中鱼虾、青蛙、蝌蚪随处可见;水面上飞着蜻蜓、蝴蝶、小鸟。夏天睡在炕上都能听到青蛙呱呱的叫声。护城河西边是一个纸坊,东边是下花园到南关汽车站的沙石路。
芦苇
从大东门一直往东,有一条排水沟从东护城河流经汪堡村到东大湖,这个大湖(就是现在说的湿地),怎么也有六、七平方里大吧,整个大湖一望无边,水光闪闪,水中的芦苇经风一吹就像麦浪一样,十分壮观。水中的鱼虾用笊篱都能捞上来。湖中的野鸭、鸭鸡和叫不上名的小鸟飞来飞去,不知有多少。当时我们在大孩子们的带领下,到水草里去捡野鸭、野鸡蛋。六十年代初困难时期,我们还掏板仓(一种老鼠)洞,从洞中掏出玉米、高粱、豆子等粮食。有一次我哥逮回一个怀了孕的板仓,放在院里逗着玩,母板仓快生了,疼得翻一个跟头生一个小板仓,一连生了好几个呢,我们看着高兴极了。
五道巷
1964年,好好的大湖被开垦成农田,种了粮食,为以粮为纲做了贡献。现在才知道这是地球的肺,真是可惜了!如果现在大湖还在,它肯定是张家口坝下最大的湿地公园了,将为我县旅游业和经济发展做出重要贡献。东门内往北是礼拜寺街,中间路西有一明朝皇帝亲勒修建的清真寺。
二
从我家住的申家巷往北,有一条涿鹿县有名的小巷,这就是五道巷,它是当初盖民宅时互相错位形成的,大概清朝就有了吧,至少有200多年的历史。五道巷只能容纳一个人过,过了五道巷就是台后街了。西北边是猪库,当时从全县收购和从外地调来的猪 ,都集中在这里。因为没有汽车,都由工人们拿着皮鞭和安铁钩的木杆赶,每逢来猪时是这里最热闹的时候。上百头的猪在驱赶下发出吱吱哼哼的叫声,一阵接一阵,木杆钩钩在猪身上,猪疼的嗷嗷叫,直到入库为止。
葛家场双台口戏台
猪库南边有一片小树林,那时是牲口集市,每逢大集骡、马、驴、牛、猪、羊、鸡、兔被拴在树上或关在笼子里等待人们选购。人们的吵杂声、鸡叫、驴叫、羊叫声充满了小集市,非常热闹。后来不知什么时候这个集市不用了,西边成了闲地,东边盖起了牲口圈,开办了马车社,后来不知搞什么运动,这个马车社解散了。人们都被下放到农村,文化大革命中这些人斗争县里的“走资派”,我才知道是这个县长解散了大车店,下放了这些人。从这儿往南就是夏家坑,就到了东关前街了。往北就是葛家场,这个地方在文革以前可是个重要的地方。正北是民族小学,正南是一个古戏台,东边是上台口,西边放乐队,后边是后台。台上有几根画有龙纹的柱子支撑屋顶,结构是木制榫卯的,和其它庙宇的房子一样。每逢节假日,人们从四面八方带着凳子来看戏。那时候唱的是山西梆子,演出时台下坐得满满的,甚至连四周的台阶和房顶都是人。有一次晚上看戏,我妈妈刚从北京回来,给我买了一顶新红绒帽子,就挤丢了散戏回家挨了骂,还差点挨了揍。
大仓文体广场
这个戏台不单是唱戏,还是开大会、斗争坏人并最终宣判的地方。那一年枪毙卢德基,他被五花大绑,戴着手铐脚镣,提到台上一经宣判死刑立即执行,警察们手拿一个白纸招牌,上面写着杀人犯卢德基,还在名字上打上了红X,后将他架到一辆马车上。赶马车的是东关一个姓孙的大爷,个子不高挺健壮,穿一身皮衣,戴一个狐皮帽子,一只手牵着缰绳,一只手拿着鞭子。大马车由三匹高头大马拉着,走起来铜铃叮叮当当,人群跟在后边,一起向河滩刑场走去。
后来有关部门在大仓建成人民广场,葛家场戏台荒废了,文化大革命中被拆,后又盖成了民房。
作 者 简 介
薛春孝,涿鹿城关镇人,涿鹿县印刷厂原厂长,文化学者,工程师。张家口京畿民间文化历史研究会常务理事,历史研究会员,先后发表出版有《记忆中的涿鹿古城》《解放前涿鹿工商业概况》《闪宅旧事》《现在教育的奠基人王氏家族》《细说桑干河》《千年古县的诉说》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