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姓名:高惠辉
老家:吉林
单位:杭州市实验外国语学校(小学)语文老师
【走近作者】
“在下沙已经快15年了,十五年来的点点滴滴都像电影一样浮现在眼前,面对和我们一起成长的下沙,总有很多话要说。”
高惠辉是吉林敦化市黄泥河林业局人,十五年前,她刚满三十岁,老公是当地的名厨,女儿聪明伶俐,而她是学校的骨干,但她毅然踏上南下的火车,在女儿的泪水和哭喊声中来到杭州。这十五年,她经历的心酸、痛苦,收获的快乐和安定都静静地流淌在了她平淡诚挚的文字中。
记者:在初来下沙的时候,最大的坚持是什么?
高惠辉:在老家安定的日子,虽不足以令人羡慕,但至少还说得过去。可我自从来过杭州之后,就被江南的景色和人文底蕴深深地吸引了。开学前两天,我就坐立不安,最后毅然决定要到杭州来闯一闯。我到底想要什么?我最大的坚持是什么?其实连我自己也说不清楚,也许只是不想总是生活在这一方蓝天下,让自己和家人的光阴就这么淡淡地度过吧。
记者:下沙与其他地方相比,对你而言,最不一样的地方是什么?
高惠辉:到下沙是2004年的2月份,那时候,下沙还不是像现在这样高楼林立。道路很宽,树木林立,不拥挤不熙攘,当时就觉得和其他地方相比,下沙很干净,很清爽。
很多人说下沙是一块年轻人的创业宝地,但对我来讲,下沙是一个家,它让我们一家人辛勤的努力有了丰厚的回报。
【作品节选】
我刚来杭州下沙的时候,取了一个qq名叫“云飞”。因为那时候就觉得自己像一朵没有根基的浮云,飘忽不定,应该有很多来下沙打拼的外地人都有这种感觉,而现在我这片云是扎扎实实落地了。
十五年来,一家人在外地,反而更加团结相爱了。我想告诉大家,只要一家人团结在一起,即使失去你所拥有的,也能从头再来,去追求共同更美好的未来。 ——高惠辉
《归属 幸福 责任》
一家人终于在下沙团聚了,为了实现梦想,每一个人都在努力着。女儿顺利入了学,因为就读于私立学校,学费不菲,但让人欣慰的是孩子很懂事,不光体谅我们的疾苦,学习成绩一直很优秀。老公由于不会做杭帮菜,在杭州一直找不到合适的工作,常常离家外出打工,一家人过着聚少离多的日子。而我,接了一个比较调皮的班级,为了提高他们的学习成绩,每天晚上留下来给他们补课,常常深夜才带着女儿回到学校宿舍…
在一家人打拼的日子里,工作的繁忙,生存的压力,其实都不是我们遇到的最大的困难,逢年过节才是最令人心酸的事。每逢节日,尤其是到了春节,学校里的老师都回家了,只有我和孩子守在宿舍里,眼巴巴地等着老公回来过年。当我们一家人在简陋的宿舍里吃着年夜饭,与父母姐妹团聚在一起过春节的情景总会浮现在眼前。在外漂泊,无法与家人团聚,这份孤寂是游子们心中最大的痛。
许是天道酬勤吧,老公靠着自己的忠厚勤奋,薪水在逐渐上涨;我也成为学校的骨干教师,得到了同事和家长们的认可;女儿更是争气,因为成绩优异使我这个妈妈几次在家长会上发言。最让人高兴的是,我摇到了杭州市专门拨给教育系统的经济适用房,可以在下沙真正地安家落户了!拿到新房的那天,我无法相信这是事实,几次在梦中醒来,内心充满着幸福,对政府的公平与公正充满了感激。
如今,我们的小家日趋稳定,我和老公都已经是单位里的中层,女儿顺利地就读于杭城的一所重高后考上大学,为了改善居住环境,我们又购买了第二套住房。这些年来,我们把奋斗的汗水洒在了下沙这片土地上,这片土地也用它丰厚的果实回馈了我们,让我们这些游子有了归属感,有了幸福感,也更有了责任感。
(本文内容引用钱江晚报记者陈素萍 、王舒畅2013年04日16日的采访报道,有删改)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