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35
作者/三木秉凤

民之慎言,国之慎行
流星望断霄汉龙
步落天涯心独空
日月相推绵绵众
相逢缘昔灵犀同
芸芸之众,缘灭缘生, 物以类聚,人以缘逢。人类社会,脱胎于自然之境。故而本具自然秉性与人文情怀,动物性与人性兼具有之。而人类其所存状态,不过群居与独处耳。因此,错误不过产生于群言失与独行过矣。古之圣君贤王,之所以能治国安邦平天下者,乃上应天道,下顺民心矣。天道浩浩,地道茫茫,人道荡荡,然离道偏悖者居多,行之道者鲜寡矣。
万缘相聚而生,万物相育而长,万事相因而成。《中庸》曰:“国之将升,必有祯祥,国之将亡,必有妖孽”。中国历经百年图治,瑞相渐华,然国民之众慎言慎行之教,尤待膏泽。人之修行,不过言行。群居慎庭,独居慎行。从慎群到慎独,从慎庭到慎行。谨言慎行是一种人性品质要求;是一种社会道德要求;是一种他律自律要求;是在群体生活之中,或者独处暗室之时,所显示的一种表里如一的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内心宁静、淡泊致远的精神状态。
慎群易敛,他律易成。在一个群体中,由于大众的相互监督、相互鞭策、相互激励等原因。每个独立的个体在大环境的压力下,相互迁就,高度自觉,言行收敛,大家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或者集体规章、制度、原则等为人行事,不做出格耻己之事,不做害群之马,努力做到群体中的谨小慎微。但人在独居一隅之时,依如头上三尺有神明,警惕内心,做到“慎独”—— 即谨慎自律,操行自守,不欺暗室等,却不是一般常人功夫之所能及的。是故,从慎群到慎独,足见其个人的修养功夫的由浅入深。
不管慎群或是慎独,皆从慎始做起。面对滚滚红尘浩荡,面对名利财色诱惑,往往点滴内心星火可能燎原大千世界。对于正念可能向邪欲迁流苗头,要有坚定的意志认识。在思想上筑牢“第一道防线”,从根本上自觉地不越雷池半步,也不存侥幸之心,此为何等之难。以出世之心,行入世之事;以超然之心,行红尘之事;以无住之心,行人间之事。这些作为在当今时代难于上青天。这不仅需要个体意志的坚定,更需要国家教育政策的彻底改变,及文化导向的正确调整。
由国到家,由群到己,国教与自修,体用相互。国家教育之目的,首先将国民培养为合格公民,然后再将其培养为合格的劳动者,最后将其培养为合格的创造者。合格公民之培养,需要品德教育;合格劳动者之培养,则需要实践教育;合格创造者之培养,则需要艺术教育。自新文化运动以来,百年中国教育已经严重变质。中国传统旧文化已经打碎,而新文化又尚未成型,文化教育日薄西山,知识教育方兴未艾。中国百年来文化教育的丧失和知识教育的兴起,是当代中国思想乱象的根源所在。
慎群与慎独,需要个体内心改造与国家文化导向相互配合。犹如一池渍污之水,水中之物,焉有不被墨染之理。即使莲花出淤泥而不染,但其茎根却只能深扎在污淖之中。谨言慎行,是一种优秀品质,是一种良好习惯,是一种完美状态。出庭入世,则具谦谦君子之风;入家归乡,则荟德高望重之萃。谨言慎行,从国家讲是国风教育,从社会讲是民风熏习,从家庭讲是家风传承。

“板凳要坐十年冷,文章不写半句空”。一个人,一个家庭,一个民族,一个国家,必须确立“百年树人”之理念。中华民族之复兴大业必须从稚子学起,从千万年来文化经典学起,从一民一官做起,日积月累形成清明国风。民之慎言,故能谦逊和谐;民风朴融,国之慎行故能顺天化民。国风明清,若此国运昌盛必指日可待矣!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