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辈<小说>
石僧/文
父亲当年是一个公办老师,在长岭学校教书。
长岭是村名,因为村后的山很长,故名长岭。长岭山青水秀,峰峦叠翠。
父亲当年才华横溢,
琴棋书画,吹拉弹唱都是一把好手。特别是他拉的小提琴,余音袅袅。
物理老师覃老师曾问我父亲说,韦老师很久没见你拉小提琴了。父亲说,没有知音,拉给老鼠听啊?说完和覃老师大笑。覃老师从部队转业回来,擅长物理,后来一直都教物理课程,他为人爽朗。
记忆中的父亲,喜欢琢磨书本。只要没事,都在阅读。与人相处,善于言谈。父亲与人交谈,风趣幽默,笑声朗朗。
父亲当年,藏书很多。父亲的藏书,对我影响很大。这是后话。
父亲年轻时,英姿焕发,因为喜欢拉小提琴,被县文工团领导看上,后来被小人卡住了,没办法调动。教书也不赖,兼做地方文艺队长,晚上经常到处去演出。
解放初期,知识分子对新中国充满了希望,也有大量的机会发展。
后来,国家号召知识青年建设边疆去。
军车在石龙街头宣传,号召知识青年踊跃报名。父亲头脑一热,便和几个年轻老师报了名。
去的那一天,父亲没有告诉母亲,偷偷地走了,他怕母亲伤心。当时大哥才三岁,我还没有出生还是空气。
不知道坐了多少天的车,父亲和那几个老师再加上其他村的年轻人满满地塞了一车。还有一些年轻人临时爬上车的。车轮滚滚,无数天之后,到了新疆乌鲁木齐,后来又辗转到了伊犁。那个地方,冰天雪地的,和苏联交界。
父亲在建设兵团当上了师部文书,兼文工团团长。父亲后来说,发一个开会通知下去,上万人来开会。
南方人在冰天雪地里很难生存,棉被又被人偷走,父亲病了。病好以后,父亲面临艰难的选择,要么留下,要么回家。留下,生存不了;回去,万里之遥!
最终选择回乡,父亲历尽千辛万苦,花了一年多的时间,终于回到了家乡。前后在北大荒呆了几年。
回来的那一天,奶奶正好在拱桥边的旱田牧牛,见到一个衣衫褴褛,胡须头发都很长的人在路上艰难地行走。
奶奶上前问道,同志,您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
父亲说,妈妈,您不认得儿子啦?
奶奶听罢,浑身发抖。
母子俩在路上抱头痛哭!
2019.3.16.于灯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