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发洞的传说
作者:张昆华
自由二哥2019.01.29
长发洞,名字那么怪,是洞里有长发的妖精?还是住着长发的神仙?
长发洞只是个小地名,小到连村子都算不上,位于彝良毛坪,洛泽河东岸,距猫猫山一公里。
河西沿河下行数百米,公路上边,有一处陡峭的崖壁,怪石峥嵘,阴森恐怖,数十米的岩缝上残留的木梯,经历了几百年风霜,还在承受岁月的梦想。路过的人们都会琢磨:这是悬棺?是图腾?还是登天的梯?很少有人会联想,这是用来采矿。
长发洞这个地名,传了数百年。原来,这里真有个神秘的岩洞,古人采矿留下的。长发,长毛矣,古时矿丁*们井下久居不见天日,蓬头垢面,能不长长毛吗?久而久之人们称此洞为“长发洞"。长发洞的地名亦由此而来。
小小的长发洞,历史可上溯至雍正年间。当年的“朱提银”,曾被朝廷定为“官银”,全国流通。“朱提”是昭通的古称,据史料记载,乾隆嘉庆时期,长发洞为“朱提银”的三大产地之一。距长发洞不远的新街子、麻窝荡、黄木块遗存的海量炉渣,似乎验证了那时的兴旺。
据传长发洞古时出矿又好又多,人声鼎沸,热闹非常,矿采空后坑道被废弃,附近亦未发现其它能炼银的矿,故辉煌不再。
祖祖辈辈口口相传:长发洞当年数百矿丁,48扎龙采矿,采至地下很深。这48扎龙究竟是什么?成了多年未解的谜。
一段神奇的传说,在矿区久久流传:
话说很久很久以前,几家矿主雇工打洞,花了不少银子,久未见矿,其他的矿主都另寻他图了,唯有一位矿主痴心不改,后倾家荡产仍未见矿。绝望之下,矿主典当了所有,付清了欠下的工钱,做了最后的晚餐。酒足饭饱后,一位雇工带头:老板有良心,我们最后干一班再走吧。
后续大家都猜到了:老板发了财,领头的雇工成了老板女婿,其余的受到了重赏……。
这传说虽然是想示人:好人有好报,但也说明了开矿的风险和艰辛。
既然有矿,历史上又那么兴旺,当然要尽快开发,不能让其沉睡吧。上世纪五十年代,县政府整合以“江洪号”为主的12家炼锌小业主,成立了县属铅锌矿,六十年代上交地区直属,是当时昭通全区最大的矿山企业。长发洞,既是采矿的车间,也是找矿的核心区域。
长发洞前的洛泽河,日渐繁忙。河面上,小船穿梭了多年;后来,铁索桥上的木板屡屡被马车压断,桥面多次加宽;再后来,拉矿的大卡车从钢筋水泥的大桥一直开到了坑口。
矿山来了不少外地人,还陆续请来了多支地质队。好多专家都说,此矿区应该有大矿。但从长发洞旁边的山顶上往下,开了多个平巷,依托一条矿体,铅锌矿发展了多年,却迟迟没找到大矿。
地质队还对长发洞对面的红尖山感兴趣:此山,应该有矿。
山上有矿,地下呢?河床以下,钻孔当先,最深的一个,验证了往下两百米仍然有矿。但是,一孔之见,可信吗?毕竟汹涌的洛泽河,就在洞边,而且,那时的条件,唉,吃饱饭都难,更别说刮风下雨就会停电。
八十年代,改革开放,新的坑道已经开到河边,还没找到其它大的矿体,人们逐渐开始恐慌:河水那么大,河床以下,能采矿吗?难道,拖家带崽千多号人,就要背井离乡?
九十年代初,一群操四川口音的男女经过近两年的七弄八弄,作出判断:河床以下,可以采矿。
毕竟是西南诸省最权威的水文地质队伍下的结论,人们终于松了口气,从此,找矿重点,转入河床下面。
长发洞,真的采空了吗?那传说中的48扎龙,真是那么神吗?
此后的过程,依然艰辛,每下行一米,都是系统工程。数年后,当传说的神秘外衣褪去,眼前的情景,让人触目惊心:曲曲折折的巷道,高只有几十公分;不少地段,逼你爬行;采空区那黑黑的油灯和土碗,产自哪里?那累累的枯骨,姓甚名谁?铁器早已锈蚀,传说中的48扎龙,不见踪影。全靠苦力挖至地下几十米,抽水排水、测量运输、排气通风,古人的智慧,古人的恒心,让人肃然起敬。“朱提银”上,粘满了长毛的矿丁们,多少鲜血和生命!
可喜的是,此后逐渐探明,长发洞下边,真有宝藏。
今非昔比,现代的技术,现代化的手段,如今的长发洞,让人欣喜十分:价值数百亿的铅锌银,还有可回收的多金属,是个真正的“金娃娃”。难怪,铅锌矿的隶属关系,从县属、市属到省属,现在,并入央企了。
古时的长发洞,是长毛洞;如今的长发洞,还是长发洞,只是那“发”,是发达,是兴旺。
长发洞,又开始了新的传说……。

谨以此小文献给辛勤的矿山人!
*古时称矿工为“矿丁”。

作者简介:张昆华,云南人,笔名:自由二哥,从十三岁打工到国企负责人、公务员,后下海经商,现退休居昆明。

焦学军 ,笔名长铗归来72, 山东青州人,现居淄博。中学语文老师,写作有小说《小时候》问世,创作诗歌千余首即将结集出版;朗读写作为一生所爱,追求意蕴深长,在深沉委婉中娓娓道来,希望作品有疗治灵魂的效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