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游龙门石窟感怀
文/李俊峰
回顾改革开放这40年中,我畅游龙门石窟已数次之多了。每次回来,总有种意犹未尽的感觉,以及那满满的自豪感——龙门是家乡的,更是世界的!它被列为世界文化遗产!
每次站在奉先寺卢舍那大佛前,望着她那慈善祥和的面容,那充满着东方味道的蒙娜丽莎般神秘的微笑!一种震慑心灵般的迷离!瞬间便打开了你的思绪!她令你情不自禁的一遍遍端详和揣测着,无法自拔的陷入历史的汪洋大海之中!陷入深深的思考当中,追寻着大唐的兴衰与成败,复活着它的人文典故。想象着当年武皇为何要捐助两万贯脂粉钱,来建造如此规模巨大的石窟群雕?!感悟着武则天人生的起起伏伏;感悟着历史的变迁和光阴的虚空!甚至,连大佛左右的弟子、菩萨和护法天神的形象、历史背景,及栩栩如生的雕刻艺术,都会让人神思傲游于天地间,惊叹伴以啧啧称道……

更令人欣喜的是:近几年,龙门景区充分利用了网络技术,将“网络+语音”式的导游关怀,温馨般的赋予给了每一位游客,并辐射到景区的每个角落。使你每踏入一个佛龛景点,随时扫码,即刻就能听到导游语音的详细讲解,给人一种空灵之感!它不仅带你行走在历史文脉的跌宕起伏中,而且这种亲近感,让人有种“回家”的感觉!
在我游览过的石窟中,感觉洛阳龙门石窟,在规模和数量上都堪称罕见。它跨越朝代之多,延续时间之长,令人咂舌:它存有窟龛2345个,造像10万余尊。始凿于北魏孝文帝年间(公元493年)前后,历经东西魏、北齐、北周、到隋唐五代,至宋,如此大规模造像,长达400余年之久。用一步一景形容它,是再贴切不过了。景区内到处布满了大大小小,高低错落的石像,最大的佛像高达17.14米,最小的仅有2厘米,它们密密麻麻的排列着。特别是万佛洞里的石像,不仅雕刻艺术高超,历史久远,光是那规模之大,就让眼晕。据记载,应窟内南北两壁所雕小坐佛,就有15000尊之多。那千变万化的人物形象,那每一刀每一刻所花费的力气和时间,真是令现代人无法想象!

还有那2800余品的碑刻题,文化厚重,夺人眼目,体现着历代书法审美和技艺高超的绝版实物。特别是“龙门二十品”,代表着书法魏碑的精华,真是墨香生辉,造诣精湛。为后人提供了珍贵的模仿和借鉴价值。
当你还沉浸在石窟技艺的熏染中,一座横跨伊河的漫水桥出现在你的眼前,那清清流淌的河水,亭亭玉立的莲荷,茵茵的绿草,幽静的环境,瞬间便把你拉回到现实中来。“太美了!40年前,这里的水几乎快要干枯了,这都是因为重新建坝拦水的结果……”身边的家人也在感叹道。

站在漫水桥上,环顾两岸的龙门山和香山的风景,任清风徐徐撩拨着我的长发。此时,心里默念着白居易的诗:门前常流水,墙上多高树。竹径绕荷池,萦回百余步。啊!真是诗中有画,人在画中行!真乃亦真亦幻,绝妙之极!此刻,我仿佛看到了当年弃官后的白居易,一袭长衫,在诗友的陪伴下,品茶赋诗,悠闲的生活;仿佛看到了他在夕阳西下时,乘船顺伊河而下,一边观赏两岸的风光,一边高声吟唱着他的诗句,是那样的快哉,飘逸!也仿佛看到了武皇,当年带领着文武百官,前呼后拥,锣鼓齐鸣,站在山顶上威严四射,为她旨意建造的“杰作”而举行的大典仪式;仿佛看到了她为自己的政治生涯在两山上所做的精心铺垫而露出的微笑……而如今,却物是人非。想到此,不觉一声长叹!感叹命运多舛!感叹岁月无情!

香山和白园的幽静,直抵心灵。水流潺潺,花树鸟鸣,古风典雅。难怪白居易就极爱香山,把它作为死后安息之地;另外香山还建有蒋宋的别墅。可见,香山确实是个风水宝地啊!趁坐下歇息之际,你会惊讶的发现:偌大个景区,却干净整洁,人们都一幅安闲放松的样子。特别是,看到有许多国外游人,在不断的进出景区内的各个商铺,购买着我们民族的特色时,便充满了一种自豪和幸福感!
是啊,国家强大了,人民的物质和精神生活都在日益提高,家乡龙门越变越美了!衷心祝愿这块世界的瑰宝越来越璀璨!以引来世界更多的目光和关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