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亲吻大海——写在清明祭扫前
文/袁德礼(上海)
这些年,我一直在报社采编《终极关怀》这个栏目,常去殡仪馆、墓园采访、写稿,自然对生死观多一份思考。我看到有些逝者,花上百万元为自己建造塔陵,有些逝者只能住不到一平方米的墓穴。人生死后也大不一样呵。这使我想起周氏兄弟的话。鲁迅曾立下遗言;“赶快收敛埋掉拉倒。不要做任何关于纪念的事,忘掉我,只管自己的生活”。
亲吻大海资深记者、专栏作家袁德礼和闵行区民政局局长、党委书记陈志福老友畅谈人生话题。
周作人的遗嘱说:“死后即付火葬,或循例留骨灰,亦随便埋却,人死消声迹灭最是理想。”三弟周建人的遗嘱说得更干脆:“死后尸体送去做解剖,最后把骨灰撒到江河大海里”。周氏兄弟同属社会名流,都表示死后速朽,他们的想法与我不谋而合。当然,一些名人为人类为社会做出了重大的贡献,大家为了纪念他,为他留下墓地,设置纪念馆,供后人怀念寄托哀思,是完全应该的,也是有现实教育意义的。建国后,鲁迅墓被迁入虹口公园,让人瞻仰凭吊,虽然并没有遵照鲁迅生前的遗嘱那样做,但这是顺应民意的。应另当别论。

我国有13亿人口,1年死亡率约达0.65%,约有九百万,其中一大半的遗体实行火化。虽然火化后存放骨灰的墓地较过去土葬已大大节约用地,但每年仍有约七千万平方米的土地变为墓地。我国地少人多,死人同活人争地的现象极其严重。在申城共有43家公墓和10家壁葬堂,累计销掉墓穴超过130万穴,壁葬20万格。按照目前沪上公墓的土地存量最多只能再支撑4-5年。依据实情,从墓葬到壁葬、海葬是一条必由之路。前几天,我到飞思海葬服务部采访,郑继雄老总告诉我这样一个数字:“申城骨灰撒海活动自1991年3月19日首次举办,16年来共成功举办了188次海葬仪式,有17886户家庭,86145人次参加,23455具骨灰撒入大海。展望未来岁月,从飞机、东海大桥撒海也将成为热点,海底陵园将为人们关注。”我担心地问道:“将来大规模实行海葬会 污染海水吗?”他坚定地说“骨灰是无机物,没有半点污染源,但要与几千年入土为安的传统习俗作抗衡,还有不小的难度啊……”

我不禁想到我死后归宿问题。我家女儿袁靓是位盲女作家,将来要为我祭扫,交通会给她带来极大的不便,像我这等平民百姓,何苦与他人争土地呢?何必让女儿挤车忙上忙下为我祭扫呢?我再三考虑,不想麻烦家人和友人,特写此文,我死后决定将骨灰撒向大海!亲吻大海!拥抱大海!与文坛泰斗巴金老人一起“畅游”大海……

(原载2007年3月30日《劳动报 》)
(原载2007年4月2日《新民晚报》)

作者简介:袁德礼,1954年4月生于上海。现为《城市导报》创业人生、校园内外、终极关怀版面责任编辑、资深记者、专栏作家、中国作家协会会员。毕业于复旦大学中文系。30年来,先后发表3000多篇各类新闻、诗歌、散文、小说、剧本等作品,累计1200万文字。出版过《武则天:一个女人的强权、沉沦史》、《百位老板谈人生》、《走访殡葬十年间》、《远航的心》、《女儿袁靓》、《在雨中我梦见本家袁崇焕》等书稿。作者曾在建筑公司、服装公司、团市委研究室、新闻报、劳动报等岗位上洒下过几多汗水。现为上海德礼传媒集团公司(国企)法人。本书稿85%选自这3年的《城市导报》,意在让各大城市爱读城市导报,城市导报让生活更美好!

编辑:山旮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