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 (七)
作者/三木秉凤
工夫一到 滞寒自通
生命之悲在于其价值趣向低下!或者没有正确的价值观,或者没有高尚的价值观,亦或根本就没有价值观!将人生降格为动物需求,碌碌为物欲而茫然混沌一生。人生应当超越物质羁绊,向精神蕴涵升华,这就需要用文化来修养内心世界。一个人没有文化犹如没有灵魂,文化就是用文字包含的道理与观念来化导灵魂以提升灵魂高度的,而通达道理之滞则需要下真工夫!

当今我们生活在一个庑乱繁杂的思想世界!苍穹万星纵横,不知北斗何在?不管香车宝马豪家,还是家徒四壁人家,其面临的共同问题就是“文化无知”。不管资质聪颖还是愚鲁,我们一世又一世的轮回修行绝非为衣食住行而坠尘凡,试想能随灵魂遨游长空来去自如的不是财富楼榭妻妾家私,而是文化落在灵魂深处的斑斑印迹。人生第一精神需要是文化修养,文化学习,文化沉淀!而非知识学习,知识积累,知识沉淀!也愿天下同侪能弃术回道,弃欲向公。

文以载道,大化天下。文化之“学而时习之”并非为金榜题名,并非为金玉满堂,并非为豪宅美妻,文化只为求道者而立!文化是人类文明的灵魂,一切宇宙人生道理皆承载于文化长河之中!或饱尝于寒窗求学之苦,或埋头于焚膏继晷之下,或翩访于圣贤良士之门。人之差距,不在智商之高低,而在于意志之笃行。独占鳌头非偶芳,暮色秋晚知叶黄,云逐千里风卷雪,净心入文是归乡。星空隐尽山头月,却逢寒径吟诗客,代代文豪如之涌,泪洒天涯孤寂过。人生失得尽心藏,策马驰野遍荒凉,志播万种天地间,世世天观后文昌。 李白昔言:“古来圣贤皆寂寞,唯有饮者留其名”,“天生我才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学习过程就是工夫累积而思想悟达之过程,这是一种“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的内心自信与灵魂畅达。我们所言的鬼雄与英雄,又有何区别呢?其实就是为何而奋斗的问题!为文化事业而奋斗终生,用文化架起人类通向智慧的桥梁,死又何憾?

我还记得刘伯温《卖柑者言》曰:“盗起而不知御,民困而不知救,吏奸而不知禁…又何往而不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哉”。然而那些外表光丽而内无文化之人又何尝不是“金玉其外,败絮其中”呢?有人用“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来推脱文化学习,我只用“莲出泥而不染,濯清漪而不妖”来回答万众之疑,人虽不求与古贤齐名共志,但解些古贤道意以应用于实践也算做一种人生小得吧。人生犹梦,洸洸尽醒,清茶素食,白丁朴儒,虽无桃源之美,却享陋室之净。孔子居于夷地而言何陋之有,我们又奈羞于比上不足呢? 暮色之时,叶随风下,雪云渐墨,朝霞残尽。星空月隐,山客缤纷,文豪秉笔,天涯无亲。失得由心,驰马旷临。
《弟子规》曰:工夫到,滞塞通。劇明人生许多感悟必须在触动灵魂之后方显英雄本色!我们不能将太多记忆仅仅停留在云层表象的光芒之外,而败絮其中。由体表致体内与由表象到灵魂,两者所感悟的铭印深度与切肤之受终究是双重蓝天。我们从人云亦云地随波逐流到“任凭风浪起,稳坐钓鱼台”的“青松咬岩”之势,这是通达万理之后的一种“超然物外”的宇宙胸怀。子曰:后生可畏,焉知后者之不如今也?自古迨今,人生其实就是一种“生命不息,学习不止”的修行。任何学问只要“工夫一到”则“滞塞立通”矣。 春夏秋冬不过是季序的向人间传递的天道言耳。 当略略了悟生命的本质之后,才知道生命的物理意义、哲学意义以及宗教意义所承载的文化价值。老子说“知人者智,自知者明”,智者与明者?今日方能寻得几个?讷讷然不知所向,茫茫然不知所归,人言我亦言,人非知亦非,尚存真我乎?

由文化坠落为知识,由全局坠落为条部,由大道坠落为小术!世界百年教育的最大失败就是将“知识技能”教育代替了“文化思想”教育。天之苍苍,流云无泪,地之茫茫,九野隐光。 青取之于蓝,而不彰显色稠颜阔,青胜之于蓝,而不隐匿辉煌灿然,此乃万物之本欤,不卑不亢罢耳,不骄不躁而已。天下万象,看似萧萧不止,然其内理,却熙熙然本自简易,是否通达,工夫为基!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世界古典哲学及战略学业余爱好者,愿与天下同仁鼎力并肩共推华夏文明回归正位,共助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微信号: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