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沈兰刚,生于一九五六年十月十一日,住陕西省安康市汉阴县。自幼酷爱文学, 在汉阴“老年刊”有作品发表。如:《我的外甥》。
本又是中国共产党员,任月河村党总支副书记至2018年3月。现退二线担任月河村调解委员主任、人大工作站站长。
因工作繁忙,不常写,但爱好文学的心情始终没变!
《清明,祭祖》散文
作者:沈兰刚
说起清明节,也不知道是哪一朝,哪一代立下的规矩!清明前五天,或者是前三天即可扫墓挂青。由此世人即遵循之,即上演了清明节祭祖五花八门的一幕……

但是这些年来我给自己立下祭祖扫墓的规矩,是正清明这天;因为既定节日才享有祭祀的浓厚氛围。所以每年清明节前,我亲手剪好“清明吊吊”,准备好黄白纸钱和香、蜡、鞭炮。
到了清明的那一天,我便带上煮好的“倒头肉”,带上白酒及三个酒杯,再带上铁锹和扫把,正儿巴经地去给祖先扫墓。按照习俗的惯例,先把坟墓四周水沟清理干净,再给坟上添添净土,然后再把拜台打扫干净,再然后就是在坟头上插上“清明吊吊”,挂上白纸钱,接下来的程序就是跪在墓碑前方,点燃蜡烛,手握燃香,举过头顶,三叩首默默祷告,然后将香插进香炉。摆上“倒头肉”、斟上酒,再给祖先烧纸钱,待纸钱烧尽后,再三叩首跪拜而起身燃放鞭炮。
整套程序进行后,我已经是大汗淋漓。但此时此刻的我并没感觉到点滴的疲惫和劳累,体味到的是轻松和慰籍。

通过十年动乱,“破四旧,立四新”之后,好多的华夏文化产物几乎被摧毁的淋漓尽致,不说现代年轻人,即就是部分中、老年人也完全忘乎所以了,甚至可以说,在给先人行施祭祀礼方面都是走走过场而已,有的甚至一不下跪,二不瞌头,三不作揖,把纸钱烧完就算了事……说到这里,不由得使我联想到大年三十晚和正月十五给先祖送亮……名曰送亮,就是害怕先人们在佳节的夜晚黑灯瞎火的,把亮送去,使阴、阳同见光明,共享佳节氛围。由此即形成佳节祭祀时送亮。但是让人想不清,道不明的是,有些人大清早就去送亮,清天白日的,你的先人们需要吗?你们自己大白天的使用电灯和手电照明吗?可是到了夜晚你们的先人需要的时候却是一遍漆黑……路途较远的另当别论,但是请问住近的子孙们,你们草草送完亮后是有什么要务吗?没有,大都是为了轻闲,为了不耽误自己的娱乐时间,不外乎就是搓搓麻将,打打牌而已……这种走过场,抱着给先祖完成任务的后裔大有人在……还有现在的一些白喜事场合,好多的人也只是为了把礼送到而,根本不懂得涉及什么关系及辈分应该履行的奠敬礼仪。一次我亲戚家老人过世了,中午快开席的时候去了一位老者,须发斑白,左手提的香蜡纸炮,右手拄的紫竹拐杖。走进灵堂之后,大家赶忙招呼他吃饭。但是他却说:我还没跟亲家翁打个招呼怎么能吃饭呀?当时孝堂里好多的宾客十分惊讶!竟然不知道这个招呼是怎么个打法……这时只见老人家先是点燃蜡烛插入,紧接着点燃三根香,高举头顶,连续上下三次,然后插入香炉,再烧几张纸钱后才慢慢离开。当时有好些宾客不解,甚至好笑。老人家似有所察,正色说道:亡者为大,尚还奠敬礼仪,统称到某某家烧纸,而不是叫送礼。来到灵堂先向逝者行礼,一是对逝者的敬仰,二是对孝家生者的尊重。通过老人家的言行教悔,犹如给所有在场的宾客上了一节孝堂奠敬礼仪课。由此我的感悟是:所有红白喜事涉及到的礼仪,是民俗文化的宝藏,在某些程度上应该延续和传承下来,只有得到好的延续、传承,才没辱中华没民族在海内外享有礼仪之邦的盛名!……

我认为清明节祭祖是炎黄子孙对先人的一种怀念;是华夏儿女的一种情怀;更是中华古国的文明史。我们祭祖过程,是大众的祭祀文化,希望这种祭祀文化能够得以更好的传承和延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