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清明 忆老屋
文/李路梅
人生的记忆里,总有许多往事,让人依依不舍,念念难忘。又到清明节了,回望过去的岁月,亲人的身影依稀可见,尚有温馨。回顾一同走过的道路,许多美好的镜头、美丽的风景让人回味,使人惦念。

时光匆匆而来,思念,在心头如潮水般加重。在漫漫长夜里,一个人总拾捡着那些沉入心湖的碎片,很多故事就像一场场梦,又把我拉回到那旧日的时光里。

回想那些年,因和别人做生意不顺,使我们家境窘迫。可我们从不认输,从不向命运低头,也许是奔波的命吧。我们终日不停地忙碌着,虽说日子过的很艰辛,可我们有着向阳的朝气,有着对美好未来的憧憬。我们每天在爱的甜蜜里,带着炙热和欢笑,拥抱这充满爱的世界,那幸福的生活,也算是过得有滋有味儿。

望着眼前那饱经风霜的老屋,那些温馨的情景又袭上心头,又牵起了我无尽的思绪。那些笑容可掬的面孔,那依依惜别的挥手,那充满爱意的相视一笑......总在我眼前晃来晃去。善良的公婆,憨厚的爱人,年幼绕膝的孩子,亲切难忘,早已嵌入心扉。昨天一阵阵的欢声笑语,一幕幕的温馨片段,化作了今日温暖而又心酸的回忆。有人说:回忆是昨天留下的美好。那逝去的身影,伴着那些亲情是多么的美好,多么的难忘,然而它却永远地离去了,留在心里的却是那些人回忆了。我曾经是多么害怕失去,可还是失去了,在悲悲三年多的时间。公婆和我的爱人先后离开了我们。如今,潜入心底的,全是亲人离去的伤感和无法割舍的思念,以及还有老屋里的回忆。

许多年过去了,脑海里总还是浮现出那些年,我和爱人起早贪黑地忙于生计,又浮现出年迈的公婆,在那充满温馨的老屋,照管着孩子们的场景。

在我们做服装生意,最忙的季节里,是两位老人不辞辛苦地为我们,打理着家中的一切事物。很多时候,他们看护着我们兄妹几家的孩子,还经常为我们把饭菜做好。每每想起这些,我仿佛又看到了婆婆在厨房里忙碌的身影。闻到了热乎的饭香,我仿佛又感觉到孩子们欢快地跑到我身边问,“妈妈今天又买什么好吃的了?”回忆过往,心头不禁又响起公婆,总在一旁温馨的问起那句“今天的生意还好吧?”

最难忘的那年夏天,繁华的(文安大集)一直赶到了下午两点多。那天散集后,从不多言的爱人提议,在外面吃了饭再回家。是我阻拦着,对他说,“我们在外面吃一顿的饭钱,可够我们全家人,在家吃一顿的美餐了。”就这样回家的一路上爱人都闷闷不乐的。到了家我带着“亏欠”赶紧忙着做饭,可爱人在炕上还生着闷气,在那贫乏时代,家家很少有电锅燃气灶的。为了早点吃完饭歇会儿,我说让他帮我抱柴禾点火。可他不情愿的还在那里一颗一颗的吸着烟,是我的一句话惹怒了他,就把半盒烟揉碎了扔到水缸里,那时我还年轻,心中又气又心疼他。我委屈地哭着找到婆婆,一进温馨的老屋,婆婆用温暖疼爱的话语劝慰着我,知道我们还没吃中午饭。又忙着给我端来饭菜,几句暖心的话,让我心里热乎乎的。想起那些幸福的画面,经过了多年,那份暖还在我心中徘徊。吃完饭,我带着婆婆的爱,把婆婆已装好的饭菜,又给她疼爱的儿子带回来。就这样,本来一场不可开交的唇枪舌战,因为有老屋里的温情,就这么烟消云散了。

年复一年,全家人在老屋里,感受着生活的美好,人生的快乐。因为有了公婆疼爱着,一家人的日子过得舒心惬意,其乐融融,平淡而又甜蜜。

还记得,每年的大年初二,和中秋的八月十六,是出嫁的老少姑太太们,回娘家团聚的日子。在那些欢聚的日子里,全家老少几十口人,吵吵嚷嚷,热闹非凡。聚在一起的亲人们,那个高兴劲儿,剥花生,嗑瓜子,满桌的果食甜点,一家人有说不完的知心话,每到做饭时,又是婆婆笑呵呵地第一个起身。 婆母一辈子精明能干,平易近人,年轻时就担任过妇女主任,一双巧手忙碌着半个村子的红白喜事。回忆那温馨欢乐的日子,伴着无数次的亲人团聚,又在指尖上匆匆划过。那些场面至今烙印于心,永生难忘,即便今天站在老屋前。脑海里还依然回荡着,那些快乐爽朗的笑声。

总忘不掉,正月里的那些天,我们儿子儿媳等吃饭后刷洗完毕,又要各自去找自己的娱乐圈。孩子们肆无忌惮地满屋子满院子欢笑着,玩耍着,燃放着自己喜欢的小花炮。

公公婆婆笑着守着孩子们,守着老屋,守着不老的岁月。我仿佛又看见公婆,手里举着那颗忽明忽暗的香烟,守望着那份知足的幸福。那些发自内心的笑,都映在饱经沧桑的脸上。看着孩子们那么快乐,活泼,可爱,又是婆婆笑着站起身来,去厨房里忙着做晚饭了......

写到这里,泪水浸湿了我的文稿。 我点在想,如果公婆和老公还在,看到我们这一大家子过上了这么好日子,该是多么高兴啊!我更要好好地孝敬公婆,关爱老公。可这些都不能了,真应了那句,子欲养而亲不待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