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化!荟萃智慧的海洋(十四)
作者/三木秉凤
道妙奥处 难与君说
庄子曰:“天地运而无所积,故万物成。帝道运而无所积,故天下归。圣道运而无所积,而海内服…夫虚静恬淡寂寞无为者,万物之本也”。道之本质在于其虚空无边却派生万物,大道本质在于其包藏万物却渺无痕迹,一生一灭彰显道之相用!体、相、用三者由之豁然开朗。体者,本质之元也,相者,象形之化也,用者,生灭之动也。中庸曰:“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由之可见,人类教育之目的就是“修道之谓教”。但在一个“以资为本” 的经济社会里,人类的灵魂在金钱面前容易高度扭曲,丰厚的物质生活可能掩盖了一切精神的光芒,人类教育由本元的文化教育变成当今的知识教育、技能教育、享乐教育,品质培养无意之中被我们放弃。人从哇哇落地时起,就奔向唯一共同之目标――死亡!不管我们愿不愿意承认,生命的平等性就在于生老病死的一致性,这也是物质的运动性决定的。然而有一样东西并未随着生命而衰老,它就是我们精神品质即道德光辉。
精神是什么?根据中医解释,精就是构成我们生命的最基本的元素,就像高楼大厦的每一块砖瓦,神是什么?神就是精足之后的活力外现,犹如碳火内燃外旺。我们的生命离不开精,也离不开神,很难相信一个精气耗尽生命枯萎的人,他还会活灵活现!人生犹如动态弯曲的河流,或波澜起伏,或平缓宽厚,对于我们的生存环境,改变它还是适应它,一切自然而然随缘达事。但对于生命的品质我们有义务,一生去培植它!而培植的方法只有一个,这就是“爱”,它可以表现为仁爱、友爱、大爱、博爱、泛爱、慈爱、恩爱及无缘之爱等等,让人类的灵魂,在爱与被爱之中相互滋养。
大观天下,小观周匝,有些人为什么随着岁月厚积而品位越养越低,路越走越窄,心越行越小,人生越来越累?迷失自我,失去正确方向!《中庸》言“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这让人们在天命、率性、修道之中不落两端,走中庸之路。庸是什么?庸即是“用”,中庸就是以中为用。人生的很多困苦艰难不是来自外部的阻碍,而是来自内心对某些事物的极端的执着。所以学会放下,人才觉悟到轻松;学会满足,人才感觉到富有;学会读书,才会发现灵魂的浅薄;学会感恩,人才減少私欲。生命意义就在于让灵魂高贵、自信且丰富多彩。正如燕雀与鸿鹄之别,虽共展蓝天,却志分遐迩。
荀子言:“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跬是半步,人生就是半步半步地累积起来的一个过程,江海也由汨汨细流汇集而来。人生品质之升华亦复如是,在恒信中坚持,在寂寞中成长。人生的疑惑来自哪里?来自无知、无明、无向。无知,缺乏世间常识;无明,缺少做事智慧;无向,没有人生目标。犹如燕雀,朝起夜归,不离巢穴。欧阳修曰:“醉翁之意不在酒,在乎山水之间也”。人生犹如醉翁,酒可饮其情,不可恋其醉,山水之间乃广阔所向也。人生如梦,梦犹人生,百年岁月转瞬便逝,转思便空。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不舍昼夜”,人生不会在任何一处停留,若让生命走得更远更远,让生命的长度有限达到精神的无限,只有放下包袱轻装上路。
人生修道,即为受教,即道即心,心生智慧!而一切知识皆为养身之物,我们适学而止,智慧乃养心之源,我们当百学不厌。知识来自哪里?源自科普性、常识性、技能性的信息,智慧来自哪里?来自经典之训,如《道德经》、《古兰经》、《圣经》、《易经》、《金刚经》等都包含无尽智慧。经典犹如活水泉源,深读则促灵魂震撼而自化。大步走过的是历史,回头反观的是记忆,眼前展现的是未来,脚底之践的才是当下的自己。我们不知道生命会在哪一刻停止前进,但我们知道过去的永远成为过去。正如《浣溪沙》所言:“惆怅梦余山月斜,孤灯照壁背窗纱,暗想玉容何所似,小楼高阁谢娘家,一枝春雪冻梅花,满身香雾簇朝霞”。当人从梦境中走出,内心脱俗但生命平凡,内心高尚但群不鹤立,冰清玉洁但外观朴惠。《满江红》曰:“红玉阶前问何事,一汀鸥鹭翩翩去,半帆烟雨送君远,笑问青天天无语”。既然“笑问青天天无语”?日月循循,天何言哉;既然“红玉阶前问何事”?心落恬淡道奥之妙,咀华流香难与君说……

三木秉凤,本名周凤森,1968年生,山东潍坊营里人,大学专业法律,道学、哲学、文学、佛学、国际关系学及战略学业余研究与爱好者,志愿与天下有识同仁鼎力助推华夏文明回归世界历史中的本尊正位,共推民族文化重立大国自信与自强,为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的实现贡献毕生之力。微信:www183630720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