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读书札记-向秀哲学之
向秀与山涛
文/周公 插图/仁至义尽

山涛(公元205-283),字巨源,各种史书均称其为“河内怀人″。雍正《河南志》卷十九《陵墓-杯庆府》:“晋山涛墓,在武陟县城西虹桥村”。明清方志亦有此记载。1991《武陟县志》:“山涛河内怀县(今武陟县)西小虹人。″山涛墓与祠原在故里并峙,以山涛墓为主,加上其父山曜、其子山简等十二座墓组成山涛墓群。惜乎上世纪中后叶被毁。现仅存老屋几间,明清碑刻几通。
1-山涛是竹林七贤的创始人
山涛时的怀县,治所在今大虹桥土城一带,是河内郡首府,当时的国都在洛阳,河内郡又是那时的行政副中心。山涛的老姑是司马懿的丈母娘,于是近水楼台,先后干过郡政府秘书、人事局长、审计局长,不仅和向秀熟,还认识了寓居这里的嵇康、吕安、阮籍,据《世说新语-贤媛》记载,嵇、阮、山在山涛家一谈就是一晚,山妻韩氏还隔着墙缝看,并对山涛说:你的容止与才华,比不上他们俩。之所以跟他们成为朋友,靠的是你的见识与雅量。
西小虹山涛家的这次聚会,实际上标志着“竹林七贤"组织的诞生。“嵇康在河内,与阮籍山涛王戎等周旋,所谓竹林七贤这一种任达放诞的风气,便是在这里形成的。(《侯外庐<中国思想通史>》)作为武陟人,我们可以这样说:怀县(武陟)是竹林七贤的诞生地;山涛是竹林七贤的创始人。至于云台山百家岩那是七贤后期的活动地。
2-《山公启事》pk《与山巨源绝交书》
山涛与嵇康,家世不同,选择自然迥异。嵇是曹家亲戚,山是司马家一族,一到选边站,肯定在司马一边,不久便官居尚书吏部郎。
晋书山涛本传:山涛居选职十有余年,每一官缺,辄启拟数人,诏旨有所向,然后显奏,随帝意所欲为先。故帝之所用,或非举首,众情不察,以涛轻重任意。或谮之于帝,故帝手诏戒涛曰:“夫用人唯才,不遗疏远卑贱,天下便化矣。”而涛行之自若,一年之后众情乃寝。涛所奏甄拔人物,各为题目,时称山公启事。
山公启事不是今天的公示,而相当于今天的“考察报告"。但山公的文笔好,不象现在的考察报告多用四字美言如“公而忘私,兢兢业业,"把给活人的评语写成悼词。他评嵇康“嵇叔夜之为人也,岩岩若孤松之独立;其醉也,傀俄若玉山之将崩。"---山涛的文笔也有山涛的风度。
山涛比嵇康大,又爱其才华,加上司马氏又想笼络天下才俊,嵇康是首先人物,因此,才有了举荐嵇康这出戏。于公,为招揽人才;于私,是为救好友一命。嵇康的绝交书,实在辜负了山涛一派心意。但从政治斗争的角度考虑,绝交书割断了两人的交系,又未始不是对山涛的保护,嵇康无论做了什么,山涛都不至于再受牵连了。嵇康临死前对儿子嵇绍说“巨源在,汝不孤也"。这话,近于托孤。可见他知道山涛的用心。---围绕绝交书的口舌,这又是一解。
3-“悬丝尚书″
吏部尚书管人的升迁,前来请托送礼的人不少,无一不被回绝。山东陈郡县令袁毅趁山涛不在家,偷偷送去百余斤真丝,山涛回家,一时无可奈何,只得令家人将这些真丝悬挂于梁上而不用。后来袁毅劣迹败露,朝廷得知他曾送真丝给山涛,派人查询,只见那百余斤真丝仍悬于梁上,虽已为虫蛀,但灰尘封印如故。众人不禁钦佩山涛的为官清廉,称他为“悬丝尚书”。
山涛死后,皇帝赐朝服一具,衣一袭,钱五十万,布百匹,以供丧事,并策赠司徒。钦差左长史范略前往家中探望,只见山涛家中房屋破败,居住拥挤。范略甚是感动,回禀朝廷,皇上也为之动容,降旨为山涛家人兴建房舍。
倡为官清廉是民族传统,如今何瑭祠已成为教育基地,而山涛祠却门前冷落。目前全国山姓仅二千多人,且不少人原姓岳,避秦害去丘姓山。后继无人,只该如此。
4-“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谈向秀与山涛,怎能丢了向秀?山涛与向秀走到一块,不仅是老乡,更是志趣。
《世说新语-赏誉》:
人问王夷甫:“山巨源义理何如?是谁辈?"
王曰:“此人初不肯以谈自居,然不读《老》、《庄》,时闻其咏,往往与其旨合。"
王衍清谈大师,认为山涛不读老、庄而按老庄理论咏诗文,看来是认同向秀庄注的。不仅诗文,他从政实践也证明了他不愧为七贤之一。
山涛任吏部尚书时重用玄学名士,抗争礼教之士,向秀“容迹"、嵇绍进宫、王戎接任,看起来老练圆滑,实际上忠肝义胆,不是一个一心服务司马一族的“乡愿”。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