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神游翠竹庐
沈继先
认识谭老师是在一炎热的暑假,一个让人渴望绿色、渴望暴雨的季节!
认识谭老师是在洛宁老城翠竹庐他的家中。
认识谭老师首先是认识他的书法,说起书法我更是门外汉,但我天性唯美,自觉悟性极强,在翠竹庐见到谭老师不同字体的书法我便被震撼了,说不出行云流水的曼妙,说不出回风舞雪的迷离;说不出古树盘根的虬劲,说不出雪影寒梅的静美……
现在能回忆起的只有当时的通感:如看见穿过雪地的笛声,如听见滑过花丛的云影,如嗅到梅花、桃花、栀子花与芙蓉混合的幽香;如触到山的峥嵘与伟岸,海的浩淼与深邃。
但我没有专家专业的评语,一切只是来自感官的体味:那时就感觉到都市的霓虹暗淡了,都市的喧嚣哑涩了,都市的浮燥恬然了,都市的混浊沉淀了,都市的欲望升华了,都市的文明厚重了,那跳跃的文字优美的书法将我引领到筝韵典雅的唐宋故都。而大隐隐于市也许就是在这样的境界里吧……
我没敢向谭老师求字,不是怕他薄我后生的面,是怕居无定所的我辱没了他书法的空灵与高贵,因那种高贵是纯粹的、和谐的、自然的,不加任何点滴的外力的矫饰,不存有任何点滴的盛气凌人或居高临下。读谭老师的诗集也是在翠竹庐,也是那个炎热的暑假,那个让人渴望绿色、渴望暴雨的季节!

谭老师的诗是一块块情结的水晶,透明单纯;文字古朴凝炼,有晋骨唐风,诗歌内容极为广博,涉及到政治、经济、教化,地理、历史,风俗民情、人文景观等……纵千古,横八方;集学识、阅历、哲学、艺术于一体。
读谭老师的诗不仅是一种艺术的享受,更是一种开心的学习,他将主题意境提炼后深入浅出,他将人生哲学、情感线条打磨成荷叶里的露珠,而你的灵魂只需做一只西湖的蜻蜓。
如果说谭老师的几本《翠竹庐诗集》的问世让九都洛阳多了一块丰碑,那么他那在国内被各大媒体争相传播的《洛阳赋》,又让古都洛阳再次展示了他厚重的文化底蕴,悠久的历史文明。如果说牡丹是洛阳的容貌,那么谭杰老师的诗就是洛阳的灵魂。
牡丹给洛阳添加了的斑斓的色彩,而洛阳赋给洛阳的是永恒的生命与活力。

谭老师不仅是诗人、学者、书法名家,他首先是一个谦虚和蔼的贤哲,他用人格的魅力诠释了文人的风骨,昭示了文化的功用,彰显了文明的内涵。
我只是一个诗歌爱好者,没有专家精辟的论证与点评,只能粗俗地谈一下感于书法,感于诗词,感于人格魅力的一些直觉,而我也一直将直觉当做本能的准确的体验,而本能比理性往往更理性。承蒙谭老师厚爱,有幸先睹他即将出版的《翠竹庐拾韵》,第一感觉就是——老骥伏枥……从厚厚的诗集里我看到的不仅是学识、艺术、才华的凝聚;而是一颗爱国爱民爱生活爱自然的永不衰老的心,比如从《龙门晓岚》中可以看到他热爱自然崇尚修身养性:
万佛打坐夜修行,禅气笼山定晓风。
露透旭光凝五彩,画岚一浴性空灵。
首先映入眼帘的是佛,映入心帘的是禅气,而旭光是佛之光,是感悟后的生命的光芒。作者将灵魂的体味,凝贮于简约的四句诗里,你读的是文字,而读完了你就同化于龙门的晓岚里,浸洇着佛光的灵,晨风的柔,晓雾的迷离,画卷的飘逸,而生命也在刹那里意思到自己的净化与升华。再看他1996年元月16日的《 述怀 》:

岁月倥偬鬓染霜,无移志趣系学堂。
十年仕道忙中过,廿载讲坛梦里藏。
济世何妨栖校府,效国但愿育栋梁。
唯求鸿鹄起门下,破雾穿云经天翔。
谭老师说到了也做到了,他至今仍然关注教育事业,经常到各大专院校义务讲学,甚至拿自己不太宽裕的薪水扶持贫困生就学,而这些情况都是那些感恩的学子们自己含泪述说的,但他的愿望没有落空,门下鸿鹄,四海皆是……
读谭老师的诗我也有三境:一境是没有记住,二境是记住了,三境是记住的又消失了。什么意思呢?一境的“没有记住”是因为拘泥于文字,二境的“记住了”是放开了文字,三境的“记住又消失了”是超越了文字融入诗意的时空……读山我是泉,读水我是河,读花我是蝶,读柳我是莺……(但我还没有达到读山是山的境界)学识阅历也许只是桥梁,而情性才是觉悟的翅膀。

谭老师是千变的,不同诗境里就有一个不同的他:
“花残不落凝春梦,犹示群芳竞艳时。”(选自《咏菊三首/之二》)这是甘于寂寞不与群芳争艳的他,而不与群芳争艳的他恰确实“花残不落,春梦永存……”
“高怀不恋荷榴月,乐惹东蓠陶令狂。”(选自《咏菊三首/之一》)这是不慕富贵的他……
“玉洁花秀排俗气,艳冷得醇盖世雄。耻效群红思夏雨,乐随异木伴秋风。天生傲骨无骄态,心志淡泊效令公。”(选自《咏菊三首/之三》)这是不卑不亢淡泊名利的他……
“劝子多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