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俞济英

我对阅读的热爱,缘于小学的第一位启蒙老师——陈剑英老师。这位老底子萧山湘湖师范毕业的老师,上起课来字正腔圆。在那个代课老师泛滥的年代,无疑是非常难得的好老师。所以,我们班的语文成绩和普通话都是挺不错的。而对朗读最深切的一次体会,是在初中时,上冯牧的经典散文《澜沧江边的蝴蝶会》,班里的几个调皮的男生实在吵得不像样,年老体弱的教语文的郑老师气得发抖,强忍着愤怒,让我站起来朗读课文,我读得声情并茂,完全沉浸在课文的意境中,教室里渐渐安静下来,最后静得连针掉到地上的声音都能听得见,同学们也不知不觉被我带进了西双版纳那美丽如画的风景中……我读完后,发现郑老师还呆呆站在讲台上一动不动,呈现出一副陶醉了的状态。之后,他每天的语文课都让我站起来朗读课文。
《日有所诵》的主编薛瑞萍老师说:“当我们怀着对美好事物的虔诚,对儿童生命的虔诚,捧起好书,坚持不懈为孩子朗读起来的时候,好的秩序,好的班风,都将慢慢到来。”
因此,我坚信,阅读能净化心灵,提高文学修养。所以,在女儿的成长过程中,我一直在坚持做的一件事,就是陪她阅读。从幼儿时的讲绘本故事开始,到带去书店,忍耐她的玩书而不是看书,让她渐渐安静,养成对书的好感。大班时,在朋友的推荐下,加入了大V店的会员,这是俞敏洪老师投资的一个教育和购物平台,由此结识了一大批志同道合的宝妈,每天坚持不懈的陪读,很多幼小的孩子阅读量大得惊人。在这个五百人的大群里,我们每天互相鼓励,互相讨教经验,坚持着陪读之路。慢慢地,女儿去书店看到旁边的大哥哥大姐姐坐在地上安静看书,她也学着坐下去静静地看书,这是氛围熏陶的力量,环境对人潜移默化的影响。几年的时间,我终于收获了一个爱看书的孩子,她可以在书店一看就是几个小时,甚至呆上一天。相比同龄的孩子,女儿显得较为稚嫩,总感觉还停留在幼儿园阶段,为了加强她对文字的理解,同时增强她的肺活量,强身健体,最近,我尝试和她一起朗读,配上音乐,感觉就来了,读得绘声绘色。当和她一起共读朱自清的《荷塘月色》,那“曲曲折折的荷塘,田田的莲叶,月光如流水一般静静倾泻……”的优美文字,定会唤起她的诗意审美及心灵深处的美好共鸣。
美国著名阅读研究专家吉姆·崔利斯的名作《朗读手册》这本书的封面上有这么一段话:“你或许拥有无限的财富,一箱箱的珠宝与一柜柜的黄金,但你永远不会比我富有,我有一位读书给我听的妈妈。”作者想要传达给我们的是朗读的重要性,我觉得也可理解为家庭教育的重要性。
家庭环境的影响对一个人的命运产生决定性的作用。在美国,有两个家庭已经繁衍了八代子孙,一个家族的始祖是二百多年前美国康乃狄克洲的一位著名的哲学家和道德学家,他的名字叫嘉纳塞爱德华,由于他重视家庭教育,并代代相传,在他的八代子孙中共出了一位副总统,一位外交官,13位大学院长,103位大学教授,60位医生,20多个议员。在长达两个世纪中,竟没有一人被关押,被捕判刑的。另一个家族的始祖是200多年前纽约洲的马克斯·莱克,他是个臭名昭著的赌徒加酒鬼,开设赌馆,对子女教育不闻不问,在他的八代子孙中有7个杀人犯,65个盗窃犯,324个乞丐,因狂饮夭亡或成为残废者的多达400多人。对比两个家族的八代家族史,告诉我们一个道理:家庭是子女的第一所学校,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个老师,潜移默化的家庭教育及影响,将会直接关系到子女的道德品质,法纪观念,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
我总是听很多家长抱怨说自家孩子不爱看书。试问,哪个孩子天生就爱看书呢?每个孩子出生时都是一张纯洁的白纸,而父母是孩子的第一位启蒙老师,良好的家教家风,就是帮助孩子扣好人生的第一粒扣子。从小循循善诱,言传身教,培养孩子阅读的兴趣,多读经典,多看好书,孩子自然知书达理,尊敬师长,德才兼备。相比老师教给他们文化知识,家庭教育更为重要。因为它奠定了一个孩子的品行基础及习惯养成。我们从孩子的言行中可以窥见原生家庭的影子。如果说一位好老师让孩子受益非浅,对孩子的影响深远持久,那么,从小给孩子提供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和欢乐仁爱的家庭环境,则更是影响了孩子的一生。都说爱看书的孩子成绩不会差,爱音乐的孩子不会变坏,因为好的音乐和书籍都能陶冶性情,激励心志,完善人格。我认为,不看课外所谓的“闲书”、杂书,只顾着报各种兴趣班,是舍本逐末的做法。现在有很多孩子因为学业紧张,竟然没有了阅读的时间,实则得不偿失。
知识经济时代,人工智能时代,“知识就是力量”。我们的孩子,应该在经典国学的浸润下健康成长。通过阅读或朗读,让性灵的种子播洒心田,让神圣的思想涤荡心灵,让优美的文字愉悦精神,让美好的情感滋养生命,让孩子们的身心得到健全的发展,从而使中华民族变得更有希望,让世界变得更加和谐美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