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纸鸢为春曼舞〔散文〕
文/王世杰 (陕西延安)
春天,是四季轮回中的开篇,是万象更新和希望簇升的季节,是洒脱奔放和稚嫩遍野的季节,是充满情趣和诗情画意的季节。这个清丽清新清晰的时月,更是绿色横流、花开花落、温馨四溢和亿万人向往、憧憬、迷恋的世界。
无论谁在这个鲜活的时节走进浩瀚的大自然,都会有一种与自然贴近、亲吻、拥抱和紧密交融的幸福感觉,漫漫冬季积攒下来的焦躁烦忧,尘世中遭遇的种种不愉,会随着那习习和润的春风,消失得无影无踪。
你看,还没有到盛春的日子,天空上就出现了翩翩可爱的纸鸢,她飘飘然地在长空摇曳,浮游、荡漾,恰似驾着青云,轻柔活泼地向着蓝天深处徐徐徜徉,留给人们一抹抹悠然纯清的倩影。

纸鸢,是风筝一个较为文雅的名字。其实她的名称很多,在不同的国家、不同的时期、不同的地域有着不同的称谓。中国古代的春秋至唐代,称作鸢、风鸢;从唐时到清代,纸鸢、纸鹞始终是其主要的名称。域外也有许多叫法,诸如英语中的“猫头鹰”、北欧语中的“菱形物”、法语中的“飞翔的鹿”、西班牙语中的“彗星”、日本语中的“摇纸”“鹰”“龙”等、德语Drache则与我们中国“龙”的意思似是,大都是形容其形象,和中国“纸鸢”一词相同。在我国辽阔的大地上,每每春暖花开的时候,相当数量爱好放风筝的男女老少,早就按耐不住急切的情绪,恨不得立即飞奔空旷的户外和一望无际的田野,要把满腔的热情,释放给如诗如画、风光旖旎、令人留连忘返的大自然。
放风筝,是一种高雅、积极、文明的活动,是一个充满活力、欢快和趣味昂然的体育运动。不仅少年儿童兴趣浓烈,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物质和文化生活不断提高,许多成年人甚至老年人也成了风筝的迷恋者。因为,从野外的轻松、浪漫、放纵中获取的喜悦,能让人们回忆起或者重复一回青春年少时的感觉。

极目那明晰明快明媚的郊外绿野,到处是柔软蓬松的草地、色彩渲染的林木、竞相斗艳的百花,无不一派春色融融的大美风情。清风掠过,五颜六色、形态各异的风筝,顺着风势袅袅升起,像少女柔润的秀舞,婀娜多姿,幽韵无穷。手中拉着长线的人,一收一放,一张一弛、一紧一松,时而踱步,时而奔跑、时而凝立,笑着,喊着,跳跃着,一缕萌动已久的心情,早就随着那翻飞的风筝,飞到了湛蓝的碧空,那种快意放松、活力绽放、青春回归的感觉,在平日里说什么也无法享受得到。
带着儿女、孙子辈一块去郊游,体验轻松和快乐,那更是一番享受天伦、享受获取、享受自然界纯朴、恬静、脱俗带来的惬意。看着孩子们的欢喜、热情、开心的劲儿,作为上了年岁的老人,心里那个满足的滋味儿,使人愉悦,使人心醉、使人象似走进了一个高远的原始、古朴、童真的天地,融入了一个让人变得年青的无与伦比的意境。这种多情风华的氛围,比起键盘和鼠标、室内的坐立转圈、灶台边的油烟熏燎,那真是别有洞天和实在无法相提并论。

我们祖国的人民,自古就有崇尚放风筝的习俗。早在唐代,就有风筝和相应的节日出现。到了宋代,放风筝已经成了一种非常普遍、参与人数很多的文化活动,并且在广东的阳江,有了重阳放风筝的定俗。历朝历代,随着人群的扩大,这一户外活动,就渐渐成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个必不可少、重要的组成部分。
岁月进入清朝以后,放风筝的活动已经形成时尚,进入了鼎盛时代。正如清人林葆莹诗云:“浮屠七级北山坳,纸鹞参差万影交。”足以说明当时的宏大场面,达到空前无比了。
与此同时,古时人们制作和放风筝的技术,也在随着时代变迁而渐进,并且升格到了相当的水平。当时的传统风筝,品种繁多,构思精巧,格调古雅,充分显示了我国古代劳动人民的聪明才智,许多风筝的品种式样,都堪为艺术上品、精品或者极品。

当时比较有名的是“生气风筝”,其中的系列花色主要有“百足(蜈蚣)”、“灵芝”、“崖鹰”等十数种,放起来随风飘舞,栩栩如生。还有一种叫“排蓬风筝”,能鼓风而上,在高空定位,象如今的定位卫星一样,任人驻足静止观赏。常见的造型有花鸟虫鱼、飞禽走兽等十多种以上。更有趣的是有一种“风蛾风筝”,能在空中自动点燃炮仗,犹如飞机上发射火箭似地,观赏性极强,让地面上的人们欢呼雀跃,激情澎湃和痴醉不已,不能不说热闹非凡。
那时,不仅风筝的门类较多,而且还有大型的风筝,给人带来震撼。有一种就高达十米,直径三米多,重 达二十多斤,要十几个人拉着跑,必须乘五至六级风才能荡上天。最长的“龙利风筝”,长达三十米,由一百至二百个糊着彩色的小竹圈串成,圈儿的两旁插上扫帚枝,状似蜈蚣,放上天以后能伸能缩,左右晃动,形神毕俏,把一个秀丽的春天,衬托得更加生动曼妙和分外妖娆。 
来到今天,由于现代技术的介入,风筝的制作技艺,已经达到了古代无法比拟的程度。不管材料的质地,花色品种的多样,产品质量的层次,都是可以称道、比较潮流和极其时髦。
风筝逐朝逐代地发展、演变和改革,免不了会出现把放风筝推向广众化、高潮化、制度化的大型风筝节。我国的节日,最早起源于唐朝,如今很多城市依旧保留了传统的风筝节,用以作为展示和宣传地域形象的窗口。其中最主要的分布在山东潍坊、湖北武汉和广东阳江。
我们还应知道,世界上凡有中国人的地方,也许就会有风筝或风筝节。华人分布较多的东南亚各国,几乎都有风筝节,不过历经千年变迁,那里各国的节日,已经不在同一个季节了。包括澳门、香港、台湾以及日本、美国也都有风筝节。中国的风筝,给世界的文化生活,增添了不少的光彩。在那风和日丽春的天地里,可以说,中国惟妙惟肖的纸鸢,在全球的上空悠然飞翔。
我国一年一度的风筝节,规模最大、影响最广的,主要是潍坊每年四月二十日至五月七日的国际、中国风筝节。两个节日同时举行,世界各国的风筝爱好者和代表,国内各地的参与者以及内外的众多旅游者,络绎不绝,盛况无比。因此,放风筝已经成了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靓丽的闪光点。风筝,也成了国人心灵中一个重要的图腾。
在风光明媚的春天,国内的人们积极活跃,用放风筝和拥抱大自然的格调,去陶冶情操,改善心理环境;异国他乡的华人华侨,他们的心,也会随着放飞的那只可爱的纸鸢,飞回了祖国。他们在这个活动中,尽情地释放自己远离故土的别离之情,从而更加增强了他们对故乡的殷殷之情和赤诚不变的心结。

百鸟争鸣,繁花似锦的季节,是人们享受生活、寻求浪漫的季节,是人与自然共同用心高歌的季节。 是啊,那可爱的风筝飞到了最高,人们的精神境界随之达到最高峰值,心魂也会随着秀舞的纸鸢,在依依的蓝天白云之间翱翔,让自己在这个特殊的空间里兴奋、刺激、沉醉和脱胎换骨,从而给生命旅程中布满诗意。

作者近照

作者简介
王世杰,笔名晨钟、高原晨钟,西安市人,现居延安市;富县作家协会副主席,微信公众号《洛滨文学》总编,《中国诗歌网》认证诗人,《中国作家网》认证作家,曾先后在数十家国家、省、市级报刊杂志及网媒发表诗歌、散文、小说、随笔、评论等千余篇(首)并多次获奖,大量文字因被转载见于全国各大或著名网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