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父亲在四明山上造汽车
孙建宁
父亲1934年出生于上海,从小就对汽车很感兴趣,会对马路上的车“刮目相看”。
他说自己当年战斗过的地方——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这一地处鄞州大雷的日子终将是美好而值得被一次又一次记起。
父亲于1971年从福建调到宁波,是在远离市区的地方。
最初,安排在厂技术科,从基础的绘(制)图干起。一开始,同事们对这位个子矮小,言语不多且“唯一”汽车制造专业出身的工程师并不了解。总之,认为“汽车制造工程师,你没什么了不起,我们学机械,还有拖拉机专业的,照样可以(造汽车)”。父亲对此并不在乎,而是虚心接受他人意见,经常下车间,与工人们打成一片,一门心思为造汽车,车就像他自己的“孩子”。
有一次,父亲来到制造车间,看到一位青工正悠闲地吹着口哨,地上放着一把““黄油枪”边上一辆正在检修的货车, 4个轮子分别在““千斤顶”支撑下泊。父亲见状,立马爬到车底下,然后探出头来告知这位青工说活还没干完吧!对方答说车已修好,父亲说“黄油”没有打呢!
那个小青年说“我打了,你没看到呵!”“你敢说打过了?你再确认一下!”父亲立马反问。
“小伙子呵,你不要唬弄人了,你这是在偷懒,你敢说黄油是注射的吗?,你仅是在表面抹了一下而已!”这下,那小子服了。问我父亲是怎么看出来的,父亲有底气地说两字“经验”,其实,诸如此类的事还真不少呢。
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生产任务主要四项。一是汽车生产制造宁波自已的载重汽车及变型车,定名为“四明山”牌。二是为宁波地区下属的行政机关单位所配置的公车修理。承担当时宁波地区、宁波市区机关、事业单位、重点企业各种类型汽车之各级修理任务。三是社会及特种车辆修理。四是改装制作汽车零配件。主系满足“四明山”牌汽车零配件制造及奇缺汽车旧损零件之修复代用。
据父亲回忆,“大雷厂”当时汽修工艺虽有点“原始”,但要求较严,称得上是高水平“匠心”活。比方说吧,汽车凸轮轴、变速箱齿轮打坏了,计划经济体制下,配件是有“户口”性质的,在没有可调换零配件的情况下该怎么修呢?当时国家“一穷二白”,懂车的人也稀缺。但有志者事竟成!没有条件创造条件也要上!由父亲进行技术把关,厂里高级钳工、焊工按技术工艺对“变速箱”裂缝进行手工焊接并自制“代用品”……
当年本着多快好省,只争朝夕的精神,父亲造车是在边基建施工,边图纸准备中上马试制。父亲从一名技术员,总调度员,到后来的技术副厂长,厂长凭的就是过硬技术。“四明山”新车或来厂修理竣工后的汽车,首先要进行试车检验,经调整排除故障后,使之符合当时规定的机动车安全技术标准,合格后再验收入库,才准予出厂交付或销售。
试车检验由父亲以及专职检验员担任,按照当时1970版的汽车制造和修理质量检验及评定标准进行。20世纪70年代初,我国经济基础尚薄弱,科技水平和检测手段落后,试车检验全赖试车人员的经验技术。
父亲驾驶着刚刚出厂的“四明山”新车时,心里有着说不出的自豪:“这是阿拉宁波人自已建造的汽车呀!”
汽车工业是资金密集型和技术密集型,工艺水平高的产业,它的发展不但靠投入,还要靠科技和管理水平。一个产品要得到社会认可,一定要做到质优价廉,以及“人无我有,人有我优”的条件。
1971年7月,父亲等人制造的两辆“四明山NB130”平头汽车试制完成。1972年起“四明山NB130”3吨载重汽车定型,投入小批量生产。1974年“四明山NB131”载重汽车改型成功,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进入了生产鼎盛时期。
上世纪70年代初期,国家经济形势还不是很好,由于物资匮乏,造成好多生活用品仍得凭票供应,更谈不上有丰富多彩的文化生活了。“大雷厂”这些远离家庭亲人的职工们下班以后的生活是单调、枯燥、乏味的,吃完晚饭有的就到离厂最近的大雷村逛逛商店,到乡影剧院看看电影。但大部分职工还是留在厂里,大食堂内一台黑白投影电视机,是一部分人最佳去处。
父亲他们平时同样住在厂里,过着单身汉生活,爱下棋的摆开棋盘楚河汉界打一仗,爱喝酒的小酌品尝五香豆、花生米、豆腐干(周一由家中带来)下酒,或煤油炉上煮碗光面,加些酱油、味精充当晚餐,一边收听半导体收音机播送的“新闻联播”,内心充满着革命的乐观主义精神……
1979年起始,“大雷厂”产品由省实行统一包销,所以供销两旺。厂里除了生产制造“四明山”牌系列车型、浙江省内的“130”“131”系列车辆外,还对外省、市承接各类车型的载重货车制造,以及对主要部件及另配件等进行制造加工。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作为当时宁波地区唯一一家汽车制造企业,虽然建在鄞县山沟里,但早已声名在外了。
1989年,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的汽车制造历史宣告结束。昔日“翠山寺”周围机器轰鸣声嘎然而止,寂静的山林又恢复了安宁。
“‘四明山’艰苦的岁月,清苦的日子,美好的记忆,不能忘却的历史,永远定格在我们这一代老汽车人的心坎中!”老父深情地回忆起宁波地区汽车修造厂兴衰存亡历史时还是感慨万端。
作者简介:
孙建宁,网名:充满阳光。中国散文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作家协会会员,浙江省交通作家协会常务理事、会员。多篇习作曾获地方以上征文类奖项,各类文字散见于报刊杂志,出版有个人散文集。供职交通运输系统,从事行业史志鉴,内刊写作编纂编辑等工作。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