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诗歌在健康地跳动
——漫谈桦甸市青年女诗人创作轨迹
文/袁恒雷
中国是个诗的国度,自古以来,人们都喜欢追求诗意的人生,恰如前些年人们喜闻乐道的“诗意的栖居”,以及近些年人们提倡的生活态度是“生活不止有眼前的苟且,还有诗意和远方。”在文学创作上,诗歌对语言的锤炼与文字的文采度表达上一直是公认的最高的。张炜说:“诗歌好比文学的心脏,只有健康地跳动,文学才不会死亡;如果说各类文学题材各占一个房间的话,只有诗歌在隔壁猛烈地敲打,文学才不会沉睡。在张炜的心目中,诗歌是文学的核心。”

在我们所知晓的古今中外的文学史上,无数的作家们都是以写诗为肇始,比如我国从《诗经》《楚辞》唐诗宋词等等一脉下来的辉煌诗歌史,再如英国俄国等欧洲文学史上首先辉煌的诗歌一样,诗歌都是作家们最先喜爱并杰作迭出的文体。目光回归到笔者所在的桦甸小城,在这个城乡只有四十五万人口的小城市里,诗人群体与诗歌写作都呈现出令人颇为振奋的发展形势。既有老一辈的诸如郁子、朱文杰、王玮等作者,中青年中有闫银波、于小芙、滕燕、北果、雨花石等一大批新生代力量,这些诗人团结在了北方玄鸟诗社这一民间文学团体中,经常举办一些创作采风与集体写作活动,经过不断努力,所写作品质量与影响力与日俱增。本文试以其中较为出彩与具有代表性的于小芙、北果、滕燕、雨花石四位青年女诗人为例,分析梳理她们近年的创作情况,管窥桦甸市近年青年女诗人的创作发展轨迹。

一
于小芙本名于丽娟,本身是桦甸市档案局的一名公职人员。爱好文学写作十余年,其给所有人的印象无论是外貌还是言谈举止,便是恰如南方小家碧玉式的温文尔雅。其笔名据其本人说,源自于《围城》中的唐晓芙。于小芙对文学的喜爱是自幼开始的,她阅读与创作兴趣都非常广泛,诗歌、散文、小说等文体均有涉猎,2012年出版的第一本书便是小说集《海符》。近几年,她主攻诗歌创作,并且频有佳作问世,其作品不仅经常在诸如《吉林日报》《江城日报》《江城晚报》《松花湖》等本土报刊发表,甚至登陆了包括《诗选刊》等国家级诗歌刊物。身为现任的桦甸市作家协会主席,于小芙无论是创作水平还是文学影响力,的确是公认的桦甸本土女诗人中的最高水平与最大影响力者。
于小芙的诗歌创作与其形象性格十分契合,温婉词句中蕴含丰富的想象力,比如笔者第一次读到她的作品《一只鸟飞过来》
一只鸟飞过来,从世界的尽头
飞掠凝蓝的天空
灰秃秃的树木
白雪包裹的群山
它飞来,从时间的另一端
身形如梭,飞过我的庭院时
忽然变得缓慢,而轻柔
炊烟听懂了它的话
开始呜呜咽咽
院子里的鸡鸭,灶堂里的火苗
窗台上的梳装镜,席子上的书
都在它的呼唤中,变旧
那些远古的故事,仿佛都
与我有关
可我,这善忘的人呀
到底在哪里,遗失了翅膀
头牛颈上的铃铛响着,带回牛群
一切都还一样,一切又都不一样
我开始悲伤,还有那么辽阔的山河
未曾见过
这首诗经过我的推荐,发表在了2017年初的《江城日报》上,本诗的三段层次非常清晰,恰如电影的镜头,从远景拉到近景,从远山飞来的神鸟,飞到诗人的面前,然后飞到诗人的想象里。满眼的乡村意象,令人亲切温暖,甚至诗人都愿意化作鸟儿,只是无奈于“遗失了翅膀”,鸟化于人,人鸟互化,恰如庄生与蝴蝶的怅惘。“炊烟听懂了它的话”,瞬间点亮了这首诗歌,极富田园牧歌的画面感,让本诗富于古味儿,富于家乡的泥土气息——我们仿佛都拥有了翅膀飞翔于家乡的山川田野间,这便是诗人给读者们安插上的翅膀,也是点燃我们诗情想象的能力。于小芙的创作不拘泥于形式套路,很多旧题能生发出新意,这当与她扎实的阅读基本功与不断追求的诗歌艺术锤炼相关。而这种稳扎稳打的创作态度,也定会使她的诗歌写作继续攀登新的高峰。

二
北果,本名李艳玲,出身于桦甸市的乡土间。最初她叫过秋雨的本名,在2017年8月桦甸市“白桦节”作家笔会上,格致、金伟信等前辈作家在和李艳玲交谈时,共同提议她的笔名改为“北果”,他们发现李艳玲具有诗意的笔触与诗人应具备的诗歌敏感度,在我国诗坛上诞生了诸如北岛、北鱼、北城等等一系列“北字系”的笔名诗人,对于北方小城的这名青年诗人,他们觉得“北果”对其较为合适,也是寄予了厚望。一年多来,北果植根于乡土间,面对广袤的东北黑土地与山野花草,迸发出了澎湃的诗情,撰写的一系列散文诗歌小说频频登陆于长春吉林市乃至山东等报刊媒体,产生了创作实绩与文坛口碑的双丰收。
北果在农村生活了三十余年,对农民农村农事极其熟悉,春种秋收冬藏曾是她的本业,所以她笔下的乡村诗歌是其生活的本真面目,她不需要刻意采风,她天天都在采风,因而她写出的乡野诗文是东北农村最原生态的表现,令许多报刊编辑觉得耳目一新,纷纷表示这种植根于泥土的写作令他们感觉到亲切自然,这样的诗歌无疑是富于生命力的,跳动着山村的花草芳香。读北果的乡土诗,令我们想到我们早已熟知诸如陶潜、孟浩然、王维的山水诗,特别是苏格兰农民诗人彭斯,那仿佛就是从泥土里长出来的,这些农民诗人如同采摘庄家蔬果一样采摘了这些诗歌。比如这首富于乡土乡情的《故里的守望》——
立夏的风,又一次
吹绽你丰盈的年华
一望无边的青纱帐,拨动
你固守的执念,和对绿色的守望
银色的月光,逐渐
攀爬在,记忆中的篱笆墙上
流淌的炊烟,轻悠的河水
牢牢地拴住,远去的芳华
是根,就该扎进在泥土
久违的味道
在飘香的五谷中散发
浓郁绵长的
金色年华
在外流浪的人啊,故乡的亲人
正用金色的承诺,挺起家的向往
深情的呼唤,伴着滚烫的泪花
等待你,归来的步伐
通过与北果的交流笔者得知,她的写作从来不刻意,她都是遇到什么写什么。这首《故里的守望》从主题来说是很传统的乡愁,北果在旧题中生发出新意才是其可贵之处。比如她能抓住风吹绽年华,这便很有想象力,风是熟悉的可感的自然意象,却能把年华这个抽象的意象吹绽,那便具有了可感性;月光爬在篱笆墙上,炊烟河水抓住芳华,等等,这些我们极其亲切的乡村物事在经过拟人化后,是那么的富于画面感,好像就在眼前,我们一起坐在乡村的草垛上、围墙上,唱着儿歌,数着天上的星星,或是看着天上的月亮发呆,这时偶有流星拖着尾巴划过,瞬间许起早就期盼的愿望。北果的笔法在于她能固守着乡村本土的写作,如同留守在乡土的诗人一样,她喜欢这样的生活,亲近自然,亲近泥土,如同窖藏了多年的美酒,在乡野间酿出,然后把写出来的诗歌文字浸泡在里面,芳香的诗歌飘出了泥土,飘向了远方。

三
滕燕是桦甸市一名资深的文学爱好者,其文学创作一直在桦甸文坛备受好评,近年来,她开始侧重诗歌创作,并时有佳作问世。滕燕的诗歌创作也非常注重扎根现实,很多作品也都是注重实地采风,书写自己的所观所感,因而原创性非常足。这种创作观令人想起新疆老诗人周涛,他说:“我个人的体会,诗歌来源于自身对生活的体验,而不应该是作者对新的诗歌方式的体验。现在很多不太属于个人的生活,原创性不够,模仿很明显。诗应该像植物,在哪里落地,遇到合适的气候和生长条件,自然成长起来,这样的生长方式不管什么品种,都是独特的。如果是嫁接的,就不能说带有原创性。”
对于文学创作,古今中外任何写作者都需要见贤思齐,需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但模仿是初学者时候的必经之路,却又必须在一定时期后脱离这个阶段,然后形成自己的创作思想和写作风格,传达自己的个性观点,原创性无疑应该是任何写作者都应该执着追求的创作标准。滕燕深知写出自我的可贵,因而她坚守于表达她眼中的世界,唯有如此,方能展现不同。这里探讨她最近一篇题为《走过丛林的人》,来看看她独特的想象与切身的体会。
走过丛林的人,请你停下来
用这清澈的水洗去疲累
让我理顺想象,缝补缺失的纽扣
你还要坐在我身旁
倾听蓝鸢尾和三色堇的低语
享受酒的甘洌与醇香
如果你愿意,也可以告诉我
没有月亮的晚上,思念
被风吹去了哪里
在大雪覆盖世界之前
你得重新上路
亲爱的人啊,我只要你深邃的眼眸
在我的脸上稍作歇息
丛林和丛林遍布所有的路
抵达最终要去的地方,请你
怀揣故乡
阅读这样的诗歌,我们的体会是瞬间就会令人安静沉稳,走过丛林、走过水溪边,是不是有“明月松间照,清泉石上流”的清凉怡人感,滕燕笔下是请林中的过客停下脚步,用溪水洗去疲累,再喝喝这沁人心脾的矿泉水,然后坐在一起畅聊,听听身旁“蓝鸢尾和三色堇”的悄悄话,这是非常富于想象力的,但我们完全可以说这样的情境可以真实地存在,她是完全可以在白日山间旅游时候采风到的。“没有月亮的晚上,思念被风吹去了哪里”和“亲爱的人啊,我只要你深邃的眼眸在我的脸上稍作歇息”,这种诗风多有朦胧诗的意境,甚至令人想起席慕蓉那些珠圆玉润的诗歌,比如“故乡的面貌却是一种模糊的怅惘/仿佛雾里的挥手别离”(《乡愁》)比如“而当你终于无视地走过/在你身后落了一地的/朋友啊/那不是花瓣/是我凋零的心”(《一棵开花的树》)
张晓风评论席慕蓉的诗歌也很适用于滕燕,“像这样的诗——或说这样的牧歌——应该不是留给人去研究,或者反复笺注的。它只是,仅仅只是,留给我们去喜悦、去感动的。”

四
雨花石本名崔晓娟,是桦甸市第八中学的高中语文教师。本身科班出身的她是四位青年女诗人中学养最为扎实的一位,身置于语文教学第一线,诗歌教学是其教学内容之一,因而她的阅读写作相对来说会更加规范化,写作也自然体现得更加中规中矩。忙碌的语文教学并没有滞涩一颗跳动的诗心,崔晓娟的诗歌写作这两年渐入佳境,得到了桦甸文人圈的广泛赞誉。试以近期笔者和她一起参与的山间采风作品为例,通过具体的诗歌文本,来看看这位桦甸诗坛涌现出来的这颗诗歌新星的诗歌特点。《浓雾过后》——
浓雾,跃下对面的山崖,
一路匍匐着,和整个山林密谋。
我想,那目标一定是我,
心中忽然就生出,被擒的渴望。
因为,我也寻找自己多时了,
从昨天入夜,直到今日黎明。
晨曦未现,天空只剩几点残星,
我开始怀疑,也许我已经化成篝火的余烬。
那么,经过燃烧的灵魂,
遇水后,会不会重新变得丰盈?
或者,蒸腾的雾气,能不能
将我仅剩的几根羽毛也送上半空?
阳光突然穿透身体,我以为我飞了!
然而,我只是静静地坐在湖边。
俯下身,看水中的倒影。
越看,越像自己。
这首作品从前到后一气呵成,文本中将想象力和实景进行了有机结合,也就是我们所说的创作中的虚实相接,拟人、夸张等修辞交替使用,使得文本非常富有跳动性。比如浓雾是跃下山崖的,这样写浓雾简直有了跳降落伞的新奇性,很有新意;再比如最后一句,俯下身看水中倒影,越看越像自己,这就上升到了哲学的维度——我是否是我,我终究会是我。崔晓娟的在非常扎实的阅读教学功底后,一出手便是令人赏心悦目的文本,显然,她的创作前景会是非常令人期待的。
以上几位青年女诗人只是桦甸的一部分,但她们的写作非常具有代表性,创作特点也较为迥异。简单的梳理只能做管中窥豹而已,我们相信在这样富有朝气的创作队伍里,桦甸诗坛一定会未来可期,走出越来越多的具有更大影响力的诗人。

作者简介:袁恒雷,1984年生,满族,现居吉林桦甸,高中教师,法学学士,哲学硕士。出版有《把生活过成一树繁花》《住在乡下的海德格尔》等著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