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乡在富县
王伟
岁月所沉淀下来的阅历发自肺腑,言行的力量可直撼到灵魂的深处。“大音希声,大象无形”,把美融入生活的智慧,隽永而不邀宠于形。‘大智若愚’到‘难得糊涂’的境界,我愿做得更好,天日昭昭,人史共鉴。
在葫芦河川北望是无边无际的草原,此起彼伏,真可以说是惟余莽莽。远望在那一片片群山后面是辽阔无际的鄂尔多斯大草原,举目远眺,只见山连着山,此起彼伏;群山环抱,显得郁郁葱葱生机勃勃,颇有当初风吹草低见牛羊的景观。南接桥山,那里就是素有天下第一陵之称的-黄帝陵。每年的清明节这里都举行隆重的公祭仪式,海内外的华人都慕名而来。据史书记载黄帝生于农历二月初二,现在的黄陵县沮水河降龙峡出生,从此就有二月二龙抬头之说。特别是门前那株柏树更是威武挺拔,考证有七搂八扎半之多。历经岁月沧海桑田的变换,仍依旧郁郁葱葱屹立不倒,焕发着茂盛的生命力。
东眺黄河岸,奔腾不息的黄河水在这里居然拐了一个弯,偃旗息鼓,从而走出一道独特的风景。天下黄河一壶收的壶口瀑布,说不出的猎奇斗艳让人感概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从中可以感受到黄河的博大与伟岸。近看壶口瀑布有乱石穿空、惊涛拍岸、石破天惊的感觉,河谷中浪花飞溅,有飞流直下三千尺的宏伟壮观。其声如雷霆破竹,让人震耳欲聋。使得久负盛名而闻名遐迩,柯受良飞越黄河更是使得这里名声鹊起而声名远播。西接子午岭原始生态林,明媚的阳光使得一年四季的变化显得泾渭分明。特别是清晨,穿梭在林间,脚下踩着厚厚的落叶,聆听着山间时不时的传来此起彼伏的各种鸟的鸣叫声,加上太阳透过树枝的缝隙,投射进来的丝丝金光,在地面上时隐时现。让人会心情无限舒畅愉悦,从而远离都市的喧嚣,享受着天然氧吧的惬意。呼吸着清新的空气,看着小溪流水有条不紊的流淌着,水里偶尔可以看到小鱼自由的游弋,水面上生长的各种绿色野菜更是郁郁葱葱,显得生机勃勃,可清晰见到上面的露水珠,特别是水芹菜等野菜更是能嗅到一种清新的味道。在云天雾海之间,隐约可见秦直道的遗迹。这这就是素有“千古一帝”之称的秦始皇修建的古代高速公路,从咸阳到四周各重要城市皆有,可谓是四通八达。最宽处达61米,最窄处也有20米。而如今的城市道路和高速公路的国家标准,单车道不足4米,双向8车道也不过40米。而当时修路者凭借用落后的生产工具,沿着荒岭和沙漠修筑而成。这条秦直道硬是把山水绕过了,可路线还是很直。秦直道可容纳八驾马车并驾行驶,从咸阳到九原郡仅仅只需3天时间。据称秦直道乃是当年的始皇帝令公子扶苏及大将军蒙恬征集数以万计劳工,堑山堙谷,硬是以肩提手扛的模式修造的一条古代的高速公路-九州直道,建有烽火台、垭口,石块垒起的路基,从而为有效的提供快捷的后勤保障。当时号令一下,全国上下数以万计的人前仆后继蜂拥而至,当时的境况可以形容为惊天地、泣鬼神,一种深深的民族气节使人们勇往直前,保家卫国是华夏男儿的本色。仅用两年半的时间就修通了南起陕西淳化北至内蒙古包头史无前例的世纪工程,穿越14个县,800余公里,现在就唯有葫芦河流域内保留着最完整的路段,同时也是路线最长的一段。使得现在也有许多人慕名而来,真正体会秦直道的伟大之处在于它是世界上第一条高速公路,现在的人们都知道“条条大路通罗马”,说的是公元二世纪左右,罗马帝国修的规模宏大的交通运输网,而秦直道比罗马大道要早200多年,可谓名至实归的高速公路的鼻祖。这也足以说明千古一帝的雄才伟略,国人抵御外族入侵同仇敌忾的民族精神。现在人们参观秦直道可以充分感受金戈铁马那个年代的情怀。特别是每年一度的全国青年自行车大赛,更是吸引着全国各地的自行车爱好者踊跃参加。
近年来,随着秦直道旅游公司举办有自己特色的开发项目,野外生存探险、小特种兵、夜营更是有自己的特色,从而吸引着参加活动的各个年龄段的人络绎不绝。 我的故乡-富县, 一个座落在边远没落的小县城,素有“陕北小江南”的美誉,四周处于交通要道。境内有葫芦河、洛河两大水系交错,河水清澈见底。特别是葫芦河水人们很早的就开发利用,利用地势修拦河坝,把河水修渠引到水流到不了的地方,从而可以灌溉土地,种植水稻及蔬菜。由于光照和水土的因素,这里的水稻颇有名气。在古代那可是要上贡给朝廷的,只有达官贵人才可以享用到的。特别是在下游修了一座小型的水力发电站,可以输送电力给人们带来光明。群山、平原连绵不断,两水之间隆起的地势酷似人的五指,当地人称为五指塬。每到金秋时分,秋叶落红,稻田上下更是金色一片。中间隆起的五指塬更是风景独好,平坦的土地以前全是种植小麦和油菜的,特别是到了油菜开花的季节,整个地面全是金光闪闪,蝶飞风舞,自是美不胜收。现在,在市场经济下,全部栽上苹果树。十月是收获的季节,成熟的苹果沉甸甸的挂满枝头,自是形成了独一无二的风景。每每到苹果成熟季节,外地客商云集,中心议题就是拿苹果做文章,赚的钵满盆满。光照充分,昼夜温差大,地质的差异,使得这里的苹果口味独特,远销南方等一线城市。虽然只是一个相对还比较贫穷偏僻的北方小县县,但从大范围来讲,还算是一个宜于居住的理想之地。古人也素有九州不收收富洲之说法,据当地县志记载,这里也从来没有因为自然灾害而饿死过人,因为就算前季不收也会收后季的。自然就成了外地人逃荒避难的世外桃源,据传唐代诗人杜甫为了避“安史之乱”,举家迁徙至县城的羌村而定居下来。
小县由于有巨大的包容性,就成为少数民族和汉族融合聚居的状况。但是在清同治八年,是1862年和1873年间,发生在陕西、甘肃西北几省的回民暴动和叛乱。当地的居民在伊斯兰宗教领袖的带领下,企图在中国建立一个政教合一的伊斯兰国家,为的就是自然资源和生存空间的争夺和战争。是人类历史上最大一次针对汉民族的种族灭绝,其惨绝人寰的程度远超二战时期纳粹对犹太人的屠杀,称为“同治回乱”。这里出现了一次大的浩劫,造成巨大的人间灾难。当地人也称为“跑回回”,回族人在这一带横行霸道,所经之处真的是鸡飞狗跳民不聊生,对当地人豪无顾忌的大肆杀戮,近乎于灭绝人性的屠杀,整个村一个人都不留,杀的是血流成河,尸首遍野,造成十室九空的悲惨局面,然后一把火烧得干干净净,虽然掩盖了当时的滔天罪行,但使得境内的古建筑及文物毁坏殆尽。当地人为了避免遭到杀戮,到处躲避,现在都清晰可见在悬崖峭壁上不时的有石洞显示有人居住后留下的痕迹。最后这场惨绝人寰的暴行在陕甘总督左宗棠以正确的军事战略和“以回制回”谋略,才平息了回族人的暴乱。由于战乱的影响,使得境内曾经出现荒芜以至人烟稀少的情况,使得许多外地的人辗转迁徙,拖家带口的不远万里转上北山来了。据县志记载,追根溯源,境内的老户人家大多数是从山西洪洞县老槐树下迁徙走到这里来的,经过几代人的繁衍生息才成为了现在的规模。
进入县城随处可见的就是高楼耸立,由由于国家政策的战略调整,城市化步伐的加快和小城镇棚户区的进一步改造,一座座拔地而起的楼房颇有规模,高大的塔吊忙的摆来摆去运送材料,工地上自是繁忙一片,伴随着钢筋、混凝土的轰鸣声,楼房的高度在快速的上升着。最引人瞩目的就是在进入广场上面有浓郁地方特色的金色的梅花鹿,它遍体金黄,高达数十米,四蹄腾空而起。广场周围就有跳广场舞的人群,周围的人群载歌载舞的乐此不疲,跳舞的人很专注,丝毫不受外界的影响,音乐放的很响。隔不远的就是西山公园,新建的音乐喷泉特别吸引人,每到晚上去参观的人是络绎不绝,公园内灯光璀璨,色彩绚丽,各色的灯光映射出变幻不同的色彩,让人目不暇接眼光缭乱。随着音乐的节奏喷泉会沿不同的方向往外面喷水,时高时低时大时小,喷出的水柱随音乐的变化而变化,孩子们在水边嬉戏。
境内最引人的就是彩虹桥,它横跨与整个洛河上,特别是晚上彩灯把桥面装点的如诗如画,似人间仙境一般。沿河边新修的河堤用石头砌成,高出路面数米,不仅美观更重要的是可以防洪,从而抵御洪水威胁城里市民的生命、财产安全,真正的防患于未燃。也显得威武雄壮,有点古长城的气势。到处都是路灯和花草树木,河边的路上隔三差五的有凉亭供游人纳凉,凉亭呈八角型,是仿古建筑,不时的可以看到石碑上刻有杜甫的诗词及画像。河对面的山当地人称太和山,据传是道教文化场所,现有大小庙宇画像52座。山路是石台阶和石板铺成,整个山上风景优美,山峰秀丽,和周围的群山辉映。每逢古历的4月8日便有民间组织的庙会,更是有戏团助兴,香客云集。山上有被誉为天下第一钟的宝室寺铜钟,据考证筹建与公元629年,钟身刻有朱雀、青龙,篆满了铭文,栩栩如生的造型,吸引着游人的观赏。
几条主要干线都穿梭其间,最著名的就是青兰高速、黄延高速成为新的运营主干线。加之动车和高铁的相继开通,使这里的交通运输迈上了快车道,无形之中大大方便了人们的出行。309国道及各级乡镇公路更是把本不起眼的小县城打造得交通十分便利,成为四通八达的交通要道,几乎各个村口都有大巴车方便出行。老一辈的人们更是乐得合不拢嘴,不仅感叹现在条件好了,和原来相比真是天壤之别,人们充分享受着来之不易梦寐以求的幸福生活。
在黄土高原的山区,进入山区触目可及的就是山,随处可见的山不仅仅是山连着山,山套山,此起彼伏连绵不断自形成了山的雄壮伟岸,山的根底蜿蜒伸展犹如一条巨龙形成自己独特的气势,在秦岭形成泾渭分明的气候分界线。由于自然条件所限,加上地形外力的影响,地面的水和地下水的共同流动,使得这里的黄土显得干燥酥松,缺少稳定性。随处可见的就是荒凉和落寞,形单影只,再造一个秀美河山的广告语比比皆是,虽然成效不大,却也初具规模。这里居住着许多依靠老天爷生活的人们,他们也已经习惯了日出而作日落而息的简单生活方式,世世代代居住在大山里,也很少走出山的世界,过着一种与世无争得过且过的日子。算是一个自然条件较差的穷地方,山梁陡峭沟壑纵横。天气晴朗的时候,黄土高原上的梁、沟、茆、川等地形的轮廓清晰可见。这里四周连着山,抬头是山,低头是川,境内有一条河缓缓而过,按照地图上的图片像一个葫芦,河的名称“葫芦河”就是由此而来。
河的上游是一片有着红色记忆的土地,家喻户户晓耳目能详的直罗战役就是在这里打响的。那是1935年11初,中央红军与红15团军会师后,为巩固扩大西北根据地,彻底粉碎敌人的围剿。党中央、毛泽东等领导中央红军,在富县直罗镇布下口袋阵,诱敌深入,南北夹击,一举全歼国民党东北军109师,击毙敌109师师长牛元峰,取得了三军会师的首战大捷。从而奠定了红军的根基,也给党中央把全国革命大本营放在西北的任务举行了一个奠基礼。直罗战役在中国革命史上起到举足轻重的作用,对以后的西安事变、抗日民族统一战线的形成产生了重要影响,也使得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小镇名声在外。现今可以看到耸立在柏树山角下的烈士陵园,以及气势雄伟的直罗战役烈士纪念碑,纪念碑正面有杨尚昆同志题写的碑文“直罗镇战役烈士纪念碑”。四周是青砖点缀在碑的中心,座下是汉白玉砌成的底座,字迹显得苍劲肃穆,依稀可见那个年代的血雨腥风。碑文右侧是毛泽东1935年11月30日所写直罗战役同目前的形势与任务,左侧是直罗镇战役简介。参加过直罗镇战役的领袖及将帅差不多有120人之多,在这120人之中,有开国元帅5人,大将6人,中将48人,少将10人,由此可见直罗战役的历史重要性。馆舍里面详细介绍了那个年代,曾经的先辈们浴血奋战的峥嵘岁月。有图片和文字说明,进入陵园,就是石头和水泥做成的台阶,园内松柏苍翠,绿草芳菲,安怡肃静。不时的可以看到许多外地慕名而来的客人,或老或幼,大多都是拖家带口而来,有的则在拍照留念。年长的就动情的给晚辈们述说着那段不可忘却的历史,曾经是经过血的考验,为今天的美好生活所奠基,在那里才开拓出中国革命新的道路,也许有人会问起如果,但历史没有如果,它就是历史,也不容篡改和抹煞的,只是要世人记住那段刻骨铭心血雨腥风的岁月,永远无法忘却的历史就足以慰藉了。
作者简介:
王伟,现工作于深圳。1993年《延安日报》发表“刘三嫁女”,《陕西日报》刊登“农民难当”获得反响。先后在《火花》、《中国百年诗歌精选》、《诗中国》、《新时代诗典》、《当代诗歌散文百家精选》、《陕西广播电视报》、《莲花山》、《人民作家》、《中国诗歌报》、《中国好诗》、《法制周报》等各级报刊发表小说、新闻数百篇。系《中华文学》、《西北作家》、《文学与艺术》、《中国好诗》签约作家,系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深圳文学学会会员、深圳福田作家协会会员。小说‘驻村干部’获得“经典杯”文学大赛二等奖,散文“深圳打工”获得首届“莲花山”杯征文优秀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