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梧桐树上飞出金凤凰
——周口市委办公室驻村扶贫纪实
党的生活网周口讯(黄万里)2015年8月31日,周口市委办公室高度重视驻村扶贫工作,精心选派赵亚涛同志到项城市高寺镇张老家行政村担任工作队队长、驻村第一书记。三年多来,在周口市委办公室的坚强领导下,他以实际行动诠释一名共产党员的情怀和担当,坚持脱贫攻坚战场在哪里,党建工作就跟进到哪里,富民项目就发展到哪里,他一心一意带领群众脱贫致富求发展,被张老家村的父老乡亲称之为最贴心的“福星书记”和“永久荣誉村民”。
党建提振精气神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赵亚涛把党建和扶贫深度融合,以党建引领促进脱贫攻坚,以脱贫攻坚检验党建成效,实现了党建和脱贫同频共振、互促双赢,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打下坚实的基础。
项城市高寺镇张老家行政村是个贫困村。该村下辖张老家、张新庄2个自然村、8个村民组,373户1832人;全村耕地面积1760亩,人均耕地0.95亩;2014年贫困户54户160人,2018年已顺利通过周口市验收,正式退出贫困村。
赵亚涛来到这里时,村内无企业、无资源、无产业。村里没有活动室,没有办公场所,村内两委班子软弱涣散,上访案件多发,是全市有名的落后村。赵亚涛深深认识到:张老家行政村之所以落后,主要原因是村里缺乏一个坚强有力的领导核心。他从抓党建促脱贫、抓班子强队伍和抓作风树形象做起,开展形式多样、生动活泼的“学”“做”活动,锤炼党员党性,为脱贫攻坚注入新活力。三年多来,赵亚涛亲自给党员上党课21场次,连续三年在“七一”前夕召开表彰优秀共产党员大会暨第一书记“上党课”活动,与全体党员干部一起庄严宣誓,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以此激发党员干部的战斗力、凝聚力、执行力。他还在党员干部中开展了“亮身份、大宣传、听诉求、解民忧”百日活动,开展“党建树上亮四星”活动,建立“党员干部积分量化·亮红黄黑旗”考核评价体系,每季度组织一次村民代表评议党员活动,得分情况在公示栏公布,要求党员把身份亮出来,把模范作用发挥出来,做脱贫致富的“领头雁”。村里成立了党员干部“晨跑团”督导组,每天早上到项目施工地,督导项目进度,及时解决项目中存在的难题。建立了“新时代张老家村”党建微信群、“张老家村党员红色讲习群”和“美丽张老家”微信公众号,利用微信群每季度对流动党员、无职党员进行网络考核,要他们主动缴纳党费,向村党支部报告情况,提出意见和建议。
为转变干部作风,推行了村干部“双岗双责”管理机制,强化干部意识,增强“双带”本领。村里每周组织召开一次村“两委”班子会,把想法交给“两委”班子去研究,变成班子的意见,把班子的意见交给党员和群众代表去讨论,转化为党员和群众的实际行动,形成强大的工作合力。成立了“张老家村群众之家便民服务站”和行政村红白理事会,健全了干部党员轮岗值班、移风易俗、积分述职考核、便民服务等16项规章制度,让党务村务财务制度上墙公布,让村民心里亮堂,干部心里坦荡。
党建提振了党员干部的精气神,成为脱贫攻坚中的主心骨和带头人。过去夏秋秸秆禁烧全村无人过问,现在推行“三官巡村”工作法,创新“八位一体巡村倒查”禁烧法,秸秆防火的关键期,每天吃住在禁烧指挥部,一天一通报,一天一总结,展现了雷厉风行的工作作风和团结向上的精神面貌。
通过开展“清洁家园、美丽庭院、助力脱贫”活动,户容户貌和人居环境有了明显的改善,开展的“好媳妇、好婆婆、好青年、脱贫之星、道德模范户、最美庭院户”评选暨表彰活动,促进了乡村文明建设,弘扬了社会正气。
2016年以来,张老家行政村先后被上级党委和政府评选为“党建示范红旗村”“一类村先进党支部”“全年工作一类村”“平安建设工作先进村”和“周口市文明村镇”等荣誉称号,彻底甩掉了落后村的帽子。
帮扶奠定振兴路
周口市委办公室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因素,针对张老家村的实际情况展开了全方位的帮扶,通过紧密衔接乡村振兴战略实施,建机制、提效能、上水平,推动精准扶贫工作不断取得新成效。

周口市委常委、秘书长李云(右一)到张老家村看望慰问困难群众。
为了强化责任,周口市委办公室和项城市委主要领导为帮扶责任人,驻村工作队员分三组为帮扶联络员,行政村干部分七组为帮扶战斗员,他们“一对一”结对帮扶,进村入户送钱送物送温暖,切实帮助困难群众解决生产和生活中的实际困难。
2016年,在各级党委政府的大力支持下,帮助行政村重建了7间村干部活动室;赵亚涛多次到有关部门协调资金、项目,在各级各部门的鼎力相助下,配备了村委会议室100多张办公桌椅等设备,购买了村无线广播器材、黑白彩色打印复印一体机和会议室电子显示屏,以及电脑和碎纸机等办公用品。还修建了党建、扶贫、廉政文化长廊和二十四孝墙;协调有关部门建成文化广场和水冲式厕所,添置了体育健身器材,安装了100多盏光伏太阳能路灯。
2017年,成功申报省级美丽乡村项目,获得资金375万元;引进项城市第一批河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获得支持资金162万元;驻村工作队协调交通部门投资67.1万元对遗留多年的张老家村与李营村等6条1.2公里的交通道路进行了升级改造;筹资20万元重建了年久失修的村西头双孔洞危桥;协调电业部门投资100 多万元增设4台高压变压器,并进行了农网改造;为11户贫困户实施了“六改一增”户容户貌改造提升项目,为4户建档立卡贫困户重建了危房;重建村级卫生室,配备医疗设备和慢性病治疗仪。2018年,又建成了村小学三层综合教学楼,协调组织部门配备了远程教育云视频设备和投影仪设备,村小学申报批准为全镇唯一的“省级儿童之家”。
此外他还组织开展免费义诊、文化演出、科技讲座等惠民活动68场次,受益群众1200多人;动员12家知名企业和19个机关单位为贫困户捐赠11台40寸液晶彩色电视,还有图书、棉衣等生活用品;倡议市委办公室联合项城市委办公室全体党员干部捐赠村小学、幼儿园留守儿童书包243个、图书2000多本,让117名留守儿童实现了“微心愿”。这一件件惠民实事,大大改善了张老家村的落后面貌,也改变着这里的生产和生活环境,从而增强了全村人的获得感、幸福感和安全感。

周口市委副秘书长、办公室主任迟彦(左一)到张老家村帮扶的贫困户家中解决生活生产实际困难。
产业种下幸福树
在党建脱贫“双推进”过程中,赵亚涛发现村里年轻人外出打工一走就是一年半载,家里的田地无法打理,孩子没人管教,老人没人照料。他真切地感受到:“脱贫,不仅要让群众有钱花,更要帮助他们把日子过好。远赴他乡打工,虽然挣到了钱,夫妻关系却淡了或者孩子因没人管而学坏了,那算不上好日子。”由此使他坚定了由保障性扶贫向产业开发式扶贫发展的新思路。村里先是引进了第一个扶贫项目联隆种植专业合作社,让本村农民获得免费农技服务。
3年多来,张老家行政村引进2个就业基地和创业基地1个。赵亚涛带领当地贫困群众走出了一条“在家门口就业脱贫”的新路子。首先引进的项城市第一批河南省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试点项目162万元,入股项城三利食品集团,获得了村级集体收入每年12万元利息分红;协调扶贫部门建成500多平米的扶贫车间;免费引进全省30位第一书记第一批“打工直通车”就业平台终端设备;协调有关部门在张老家村委会屋顶和闲置废荒地上安装光伏发电设备,与国家电网并网,不但村里增加收益,也帮助16户贫困户每年增收3000元;他还利用金融扶贫政策,让贫困户每年每户分红3000元。
松鑫服装厂明亮的厂房里,你可以看到100多台电动缝纫机整齐地排列着。缝纫机前的工人们,熟练地操弄着机器,在一阵阵的“嗒嗒”声中,五颜六色的布料,飞快地生成一件件成衣。产业种下幸福树,2017年4月松鑫服装厂建成投产以来,已吸纳100多名留守妇女找到了就业门路。
平舆工艺制品藤编厂是张老家村引进的又一个扶贫项目,该厂以藤椅架、家庭装饰等半成品加工为主,工艺不复杂,适合家庭妇女和老人操作。周边村子里的妇女和老人既可以在厂子里工作,也可以领取原材料回家加工,虽然工资比在外地打工少些,但开支小,又能顾家,比出去打工强多了。贫困户张勋冬老人说:“现在年纪大了,不能出去打工了,在村里这个厂子干活,我们老两口每月能挣2000多元,既能给孩子们减轻些负担,又能享受集体劳动的乐趣,日子美得很!”
对于不愿意就业的贫困户,村里则帮助他们“创业脱贫”,脱贫户张东汉搞起了核桃园下养殖业,生产的“脱贫鸡”“脱贫鸭蛋”十分畅销;贫困户张国红办起了变蛋加工厂,他生产的“国红五香变蛋”登上了2018年春节郑州精品年货博览会暨河南驻村第一书记精准扶贫成果展。
乡亲们在家门口就业,没有离别之苦,没有相思之痛,没有后顾之忧,贫困户靠自己勤劳的双手脱贫致富,他们既充满奋斗的自信,又能享受到有尊严的幸福生活。

项城市委书记刘昌宇(右一)到张老家村帮扶的贫困户家中看望慰问。
实干赢得百姓心
在张老家村委大院,张贴着全村贫困户的基本情况,每户下面都附有二维码,用手机一扫:贫困户姓名、家庭人口、致贫原因、帮扶措施、帮扶人、联系电话等详细信息一目了然。赵亚涛为扶贫工作真是下足了“绣花”的功夫,贫困户每个家庭的情况他都烂熟于心。赵亚涛把800张民情连心卡发给每一个村民,上面印有自己手机号码,让他们有困难随时联系。在张老家村,赵亚涛究竟为困难群众办了多少好事,解决了多少实际困难,村里的群众心里最清楚。他曾帮助65名群众讨回小麦保险未兑现款项;帮助张由堂、张红星等39名村民到残联、卫生院成功办理残疾人证和长期慢性病卡;帮助2户五保户免费安装自来水管道;为4户残疾户实施了无障碍院内路面硬化;帮助村民张淑顺解决了多年大病未报补的款项;帮助贫困学生张少丰、张停停、张战战成功领取贫困学生助学金;帮助困难群众张秀锋妻子办理残疾证,发动全村党员干部积极为张秀锋捐款捐物1400多元,解决了做亲子鉴定无资金的燃眉之急,协调市卫计委、妇幼保健院、派出所成功办理了出生医学证明和户籍。在张老家行政村,只要一提起赵亚涛,村里干部群众无不竖起大拇指,称他是上级派来的好干部,张老家群众的贴心人。
作为驻村第一书记赵亚涛时时严格要求自己,处处身先士卒,表现了新时代党员干部的锐意进取精神和踏实能干的顽强作风。2017年6月,刚下过雨,赵亚涛骑车到地里查看秸秆堆放情况,车一滑掉进沟里,右手大拇指被玻璃片划破,血流不止。他瞒着村干部到卫生院缝了8针,包扎后就上班了。2018年8月,由于天气连降暴雨,空气湿热,加上村里的居住条件差,赵亚涛腰部得了急性湿毒疱疹,疼痒难耐。村支书带他到张营村找村医土法治疗,医生拿药后让他静卧休息。当时省市正在进行脱贫攻坚半年考核,他哪里会抛下工作安心治病,硬是忍着痛苦一直坚持工作。2018年11月,驻村干部刘鸿飞在陪着赵亚涛入户走访的时候,发现他脸色发黄,提醒他休息会再走访吧,他拒绝说:“就剩几户了走访完在休息吧!”顿时,赵亚涛感到大脑昏昏沉沉,刘鸿飞就搀扶着他走进村级卫生室,医生张勋恒立即测压,结果高压179低压121,吃了两片降压药也没降下来,第二天他到医院诊断是长期高血压导致脑部血管壁大量梗塞,必须住院治疗,可他坚持吃药也没向组织和领导请假住院。作为共产党员这种忘我的精神是为了什么呢?他曾告诉村民干部,组织和领导很支持我的工作,跑腿的活都是我的,自己累点苦点没什么——”

周口市委办公室驻村工作队队长、第一书记赵亚涛(左三)带领驻村工作队员走访老党员、贫困户。
驻村要驻心,落地要生根。赵亚涛和驻村队员宋玉勇来到张老家行政村后,常年吃住在村里,不过节假日,和家人聚少离多。赵亚涛的母亲做胆囊手术,是妻子亲自陪伴在身边,他父亲患有脑梗,医生建议做手术,可为了减轻儿子的家庭压力,老人毅然决定采取保守治疗。他把村里当成了自己的家,他把脱贫攻坚当作了自己的第一使命。
村党支部书记张爱堂说:“脱贫路上党旗红,赵书记是俺贴心人,是俺村的福星书记”。2018年全市部署轮换驻村第一书记,张老家行政村“两委”班子和村里2000多名群众联名向市领导请求:硬是把赵亚涛书记继续留了下来。他向群众承诺:张老家一天不脱贫,我赵亚涛不会离开。一分耕耘一份收获,赵亚涛为张老家行政村脱贫攻坚做出的突出成绩不仅受到群众的认可,也受到各级领导表扬,他连续三年被周口、项城、高寺党委政府评为“优秀驻村第一书记”“先进工作者”,2017年被河南省委评为“改革系统先进个人”,2018年又被河南省委组织部、河南省扶贫办等5家单位评为“河南省优秀驻村第一书记”,2019年被共青团周口市委评为“周口青年五四奖章”荣誉称号。
[编辑:陈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