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沙漠行(一)
——贺兰山岩画
作者*朗诵||文青
从银川去腾格里沙漠,途经贺兰山。对贺兰山的好感最初来自于岳飞的《满江红》,因喜欢诗句“驾长车,踏破贺兰山缺”而对贺兰山印象特别,这也算爱屋及乌吧。而对于贺兰山的精神内容——岩画的喜欢与敬拜则是今年五月初沙漠之行意外的收获。


因同行的朋友是画家,受其影响,我走近了贺兰山岩画。据说最早有人类的时候就开始有了贺兰山岩画,它是人类童年的语言。今天我们看到的贺兰山岩画,大大小小数以万幅画分布在贺兰山岩壁上,有人物,有动物;有图腾信仰,有社会习俗。栩栩如生的画面展示了丰富的内容:舞蹈,耕种,厮杀,放牧,狩猎,祭祀…在没有文字的洪荒时代,远古人类的语言就在岩画里。他们用石头或动物的骨头在岩石上刻出这些生活印记的同时,也留下上古时代的文化精神。这些都成了人类宝贵的历史遗存。


驻足在一幅幅岩画前面,我仿佛看到了神秘威严的太阳神,虔诚朝拜巫神的上古人群,看到了广袤草原上奔腾的牛羊,看到了杀戮腾腾的血腥沙场…每一副岩画就是一个生动的故事,一个历史印记,是镌刻在大山上的史书,展示着游牧民族波澜壮阔的历史画卷。


岩画很多是为祭祀而作,宗教自然是离不开的话题,相信万物有灵,灵魂不死是宗教的思想基础,它渗透到上古先民最初的思想里,也影响着后世人。白岩松在《幸福了么》一书中谈到季羡林先生的一段往事。有一天,一位领导人来看他,聊到有关内心的问题,来者问季老:主义和宗教,哪一个先在人群中消失?季老没有犹豫:假如人们一天解决不了对死亡的恐惧,怕还是主义先消失吧,也许早一天。坦率的智者没有回避,从古至今宗教是不得不说的话题。

祭祀在上古时代应该是宗教文化的重要活动形式了,上古先民最重要的祭祀对象就是太阳神。他们认为太阳创造了万物,它主宰着世界。视太阳为最大的神灵。太阳神自然就成了贺兰山岩画中分量最重的精品。猛一看,岩画上的太阳神很像孩子们的涂鸦画,头上几条不规则的线像头发,圆脸圆眼。但细看,眼外还有眼,双重眼更是显得炯炯有神,并且看上去太阳神异常威武,鲜活的艺术生命力 佐证了太阳是古代游牧民族心中无所不能的主宰者!因为敬畏,因为崇拜,太阳便成了威武的化身!

宗教文化发展到后来,祭祀渐渐淡出舞台,善恶相报、因果轮回成了普通民众对它最直接的理解。可是北宋的吕蒙之首先打破了这种认知。他说: 盗跖年长,不是善良之辈;颜回命短,却非凶恶之徒;尧舜至圣,却生不肖之子。可见好人不一定好报,恶人也不一定恶报。

今天,无神论已驻于许多人心间,宗教认识在大多人心目中越来越淡化了。不过我倒真心希望生命轮回,善恶相报这个宗教思想去影响一代又一代人!让善者善下去,让恶者不敢恶,让敬畏存心间,让文明在这种信仰中传承。

贺兰山岩画让我的朋友很沉醉,职业使然,因为热爱吧!但实际上我也逐渐陷入其中,随着对一幅幅岩画的解读,思绪跟着岩画内容穿越到了一万年前,仿佛走进了神秘的宗教世界,走进了神话故事,走进了厮杀的古战场,走进了一万年前的上古时期,走近了时代的一次次变迁中。

突然觉得,自己的灵魂融进贺兰山岩画中,在一幅幅生动的画面前得以洗礼,逐渐升华!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古岩画赋予贺兰山的灵魂与精神永世长存。

【主播简介】文青:诵读爱好者,河南新乡人。就像歌者用曼妙的歌声去表达自己的感情,就像舞者用轻盈的舞步去阐释自己的信念,我想用声音去传递对文字的炽爱,愿优美的文字,在声音的诠释下,长出翅膀,在深情的阐述中升华!
觉得有用,请关注【家人有约JRYY】
公众号:gzgygdx20160204,
点赞,评论,收藏,转发
给更多好友!每天都会分享精彩内容,
记得关注我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