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当你走进乡村,老远映入人们眼帘的那当然就是房子。因此说,最让人们关注的就是房子,最能体现各地民族特色的那肯定是房子,最能体现各个民族风土文化的是房子,最能体现个人生活水平的也是房子,最能打上一个时代烙印的还是房子。房子是农民的家,是农民生活的根,是农民穷富的标志,是农民个人能力的象征,是农民综合素质的外在表象。可以说,见到了房子,如同见到了房屋的主人,房子的变化就是主人的变化。
那日有幸来到了高山子。高山子地处北镇市东南部37公里处,属平原、洼区过度型地貌。镇区北倚丘陵,中部、南部为平原地。全镇土地面积62平方公里,耕地面积3万公顷。镇内交通方便,连接全国铁路运输大动脉的沈山线在境内通过,距京沈高速公路入口处30公里,镇内公路干线成“丁”字形与外界相通。全镇所辖11个行政村,1个社区辖3个居委会,共有50个自然屯。总户数为5000户,总人口为22000人,劳动力5200人。流经境内的羊肠河、西沙河滋养着这里勤劳朴实的人民。
说到高山子,不能不说赵家庙。清末民国之初,奉系军阀张作霖在这里生活多年。民国十四年也就是1925年八月,他在镇南赵家窝棚建成家庙,占地1.3万平方米。现在,张作霖家庙保存有两个灯笼杆和两个雕刻精美的石碑,四周圈着青砖围墙。据介绍,当年张作霖家庙建有99间房屋,豪华气派。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所有房屋均遭到破坏,当年的风光,今天只能存在于人们的想象中了。
赵家庙,那只是乱世枭雄的一个缩影。说高山子,那还得看百姓。走进高山子,到处是大片碧绿的农田、和那充满生机的蔬菜大棚。路边低洼的水塘,随处可见。有水的地方就长草、长芦苇,有草有芦苇农民就能盖房子。据说;50年前,这里农民都是就地取材,家家盖的都是草房,泥巴石头垒墙,条件好一点的人家,买点青砖垒墙朵,房盖都是用芦苇杂草编成的,这样的房子既省钱又暖和,缺点是房盖容易腐烂,不如现在的钢筋水泥房盖结实耐用。然而这阵儿这里的人们逐渐拆掉了茅草房,改成了砖瓦房,楼板房。特别是近些年,当地农民由种玉米大豆等大田,逐步向种棚菜、栽棚葡萄等高效农业转型,那些曾温暖过多少代高山子人的大草房,逐渐在人们的视线里消失。

为了留住高山子特色,是否要找个老屋,拍个大草房照片,怕以后草房不好“陶登”了。行驰在乡村的板油路上,走村串屯间,那无论是平房、瓦房、砖房、楼板房,彩钢房,还有两三层的楼房,随处可见,唯独难觅的就是我们刻意寻找的老屋——茅草房踪影。终于,在季家村找到两户连脊的茅草房,低矮黑暗。其中一户,已不成样子,房倒屋塌,早已不见房子的原貌。只有一户住着人家,老屋外墙垒着青砖朵,屋顶茅草腐烂严重,屋内墙壁和房顶的芦苇漆黑如墨,已看不清原来的颜色。虽然经过多次维修,但仍然难掩老屋风烛残年的那份老态龙钟。男主人向我们介绍说:这个草房盖成有百八十年了,已经维修多少次了。他家也曾买了红砖,打算翻盖新房。是镇政府搞新农村建设,号召统一盖楼房,才没盖上。不然的话,就是这草房也看不着了。谢天谢地,我们好不容易找到草房了,大家看的看、问的问,摄影的朋友屋里屋外地忙活,一个劲的拍照,那架势好像大草房就是肥皂泡,随时都会在眼前消失似的。也许有朝一日再来这里,这座草房就真的不在了。那么,今天的照片就会成了珍贵的史料。
远去的老屋,远去的茅草房里或温暖、或苦涩,远去的泥土路、远去的愁眉苦脸、远去的苦日子!昔日颗粒不收的涝洼地,今日变成了高产高效的麦田、菜地;昔日的闲水沟,今日变成养鱼塘;昔日沉睡千年的土山包,今日成了日进斗金的水泥厂、石材厂;土路已修成了油板路,小驴车换成了小汽车……眼下是那旧房换新房、粗粮换细粮……今日高山子这里展示的不就是浓墨重彩的山水画,让人感受了希望的田园诗!
渐渐远去的老屋,虽然粗糙,虽然简陋,却也曾庇护过千家万户,也曾温暖过祖祖辈辈的高山子人。人们喜爱茅草房,怀念茅草房,但无论如何,今天的高山子人,没有一户再盖草房,家家都盖上亮瓦青天的红砖房、楼板房、楼房,人们那扬眉吐气、心情舒畅、丰衣足食的幸福,好像在每一个人的心里荡漾!

主管 庞凯 屈连志
主编 程占全
编辑 程思 艳玲 加林 孙静
公众号:梦圆医巫闾空谷文艺
北镇广播电视台《梦圆医巫闾》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