秋柳诗社·旧事公孙忆往年
陈 忠

过了秋柳桥,就是秋柳园街。斯时,夕阳的余晖已浸染了秋柳园街的石板路,湖边的芦苇,临风举舞,静静地等候着黄昏的降临、横垂水面的柳枝,温文地立在薄暮里泛着淡淡的金黄。一只归林的鸟儿,从我眼前掠过,正抬头寻它飞向何处时,就看见了一朝南的大门,垂花大门上悬匾额 “秋柳园”三个大字。
在门前王士祯雕塑像稍站片刻,就径直走进门去,迎面是一坐北朝南的二层仿古建筑,一层大门上方悬匾额“清远堂”, 两侧对联:天下文章莫大乎是;一时贤士皆从其游。二层檐下悬匾额“秋柳诗社”,两侧对联:切磋推敲历山下;交流唱和秋柳园。秋柳园西侧有两轩,一是廉志轩,一是潭艺轩;东侧有镜亭;园内有石桥、长廊曲径通幽,柳枝横垂水面,淡淡的桂花香,弥漫在亭台假山之上。移步换景,往后走去,便看见临水而建的天心水面亭。从此处看去,岸边所有的垂柳和楼台亭阁都倒影在微波的湖水中,晚霞满天,湖面泛着的斑斓,夺目耀眼。喧嚣远去了,独守着这一片难得的宁静与安谧,被凡尘所累的心,开始感受到静谧散发出的悠远与深邃的气息。
我四顾庭院和两侧的连廊,不见一个人影,只有一阵翠鸟的婉转,贴着晚风溜过去。
现在的秋柳诗社是大明湖新景区改造时后建的,旧时的秋柳园,原在大明湖东北岸汇泉堂。旧时汇泉堂,坐落在大明湖东南隅水中小岛上。小岛上有一眼清泉,名为“汇波泉”。该岛景色极为幽雅,为夏日避暑胜地,人称“清凉岛。”神游其中,与之目目流盼,令人流连忘返。
据说,那地方曾是王士祯少年时的旧居。园内柳丝依依,荷香四溢,庭院幽静而清宁。
清顺治十四年(公元1657年)秋天,王士祯游历济南,一日,天气渐凉,秋风萧瑟,极目湖面,辽阔无边,水面亭边的杨柳,轻拂着被秋阳擦得光亮的湖面,清爽的空气里,略带些蒲草的味道。王士祯约上几位济南文坛的名士,来到天心水面亭,围坐在一起观柳赏荷。王士祯突然发现亭边湖岸随风摇曳的柳叶已染上秋色,并随时都可能随风飘落到湖面,顺水而去,不免怅然感伤起来。随即,他提笔抒怀,即兴赋诗《秋柳》四章。几位名士看罢,顿觉诗意哀婉,境界优美,音律和谐,咏物与寓意有机地结合在一起,虽是写柳,诗中却不见一个柳字,细心体味一番,不由得赞叹起王士祯的秀笔神韵。
紧接着,文人徐东痴以《和阮亭秋柳诗》四首酬答,气氛热烈,在场的文朋诗友纷纷挥笔联句,步韵唱合。
谁也没想到,王士祯“秋柳” 诗一经传开,竟然会风靡大江南北,和之者至百数十家,从此闻名天下,脍炙人口。后来,历下的文朋诗友们便商议成立了秋柳诗社,并在水面亭附近修建馆舍,冠名为秋柳园。清代朱照云的“数椽馆舍明湖侧,后辈人传秋柳章”、董芸的“霜后残荷雨后萍,几株烟柳尚青青”。咏的就是“秋柳园”。就连顾炎武得知“秋柳”诗后,也由京抵济,作《赋得秋柳》唱和。由于各地众名家对《秋柳》诗的唱和,因此产生了享誉当时文坛的“秋柳诗社”。
隐约中,似乎有稀微的风,轻摇起琉檐下的风铃,清凉的痕迹,从耳畔滑过去。
秋来何处最销魂,残照西风白下门。
他日差池春燕影,只今憔悴晚烟痕。
愁生陌上黄骢曲,梦远江南乌夜村。
莫听临风三弄笛,玉关哀怨总难论。
此时,我的目光涉水而去,极力想触及到彼岸那薄暮深处穿行于柳烟间的行人,探寻那被芦苇和蒲草遮蔽了的老街小巷。
王士祯当时作《秋柳》诗的用意究竟如何,曾引起很多人的猜测和指陈。我看过一些资料,众说纷纭,有人说《秋柳》四章是写在明灭清起的年代,当时,满汉文化冲突之下的文人心存感伤与怀念,所以,寄情于杨柳,来抒发胸中的抑郁。有人说《秋柳》是“吊明亡”其实是后来的人们猜测推敲的。李兆元《渔洋山人秋柳诗旧笺》、郑鸿《渔洋秋柳诗笺注解》,都指出此诗是“吊明亡之作”,虽然字句间具体的理解,互有出入,未必尽合,但主题应该是的。清末张之洞《济南杂诗》之四自注:“山东巡抚署,为明济南王故宫,引济水贯其中。王渔洋《秋柳》诗,为故王作也。”
“昔江南王子,感落叶以兴悲、金城司马,攀长条而陨涕。仆本恨人,性多感慨。情寄杨柳,同〈小雅〉之仆夫,致托悲秋,望湘皋之远者。偶成四什,以示同人,为我和之,丁酉秋日,北渚亭书。”这是王士祯《秋柳》四章前写的序文。序文的开头四句中,前两句象征着一年中的美好时光已经消失,后两句象征着一生中的最美好时期已经过去。总之,王士祯从“秋柳”所联想,体会到的,是美的东西的丧失,从而沉浸于深沉的幻灭感之中。而这也就是四首诗的主题。
东风作絮糁春衣,太息萧条景物非。
扶荔宫中花事尽,灵和殿里昔人稀。
相逢南雁皆愁侣,好语西乌莫夜飞。
往日风流问枚叔,梁园回首素心违。
大凡来过济南的文人诗客都知道李清照和辛弃疾,他们分别以“婉约”、“豪放”领骚了济南近千年的诗坛,却很少有人知道王士祯这个诗人,虽说他的名气没有前两位大,但是,他的《秋柳》四章给济南带来的声誉,远比李清照和辛弃疾影响甚广,甚至,他的《秋柳》四章足以唤起人们对这座诗意的泉城美好的遐想。同时,也会让游人发现这座北方城市的美是独特的,它恬静幽雅,温润柔软。特别是当你置身在湖岸上柔情万种的垂柳间,置身在清如明镜的一湖碧波中,望着那掩映在绿荫之间的点点亭台楼阁曲桥画廊,那湖面上漂浮的碧绿荷叶,千朵莲花;望着那巍峨的超然楼,那隐在水色朦胧中的青色瓦房,石板铺成的曲径,那杨柳如烟里的曾堤,你简直就像进入了世外桃源,亲身感受到它“四面荷花三面柳 一城山色半城湖” 的佳绝之美。
王士祯是清初杰出的诗人。他自幼聪慧过人,尤喜赋诗。11岁时,祖父酒后出对曰“ 醉爱羲之迹” ,王士祯应声作答“ 闲吟白也诗”,他少年时在济南居住,向以济南人自称,一生写有许多咏济南山水风光的诗作。我印象最深的是他的《初春济南作》一诗:
山郡逢春复乍晴,陂塘分出几泉清?
郭边万户皆临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
王士祯曾以词臣身份侍奉康熙皇帝,按说康熙皇帝应该耳熏目染,诗也应受王士祯的诗学观点影响,为什么康熙一生写了一千多首诗,却没有一首让后人吟唱下来的呢?有时我想,这与康熙的诗才平庸有关,同时,也与他身边一班拍马吹捧的臣子文人有关,康熙自以为自己的诗作完美无憾,怎么能静下心来体味诗歌的内涵呢?
王士祯标举“不著一字,尽得风流”神韵之说,他特别推崇王维、孟浩然的诗作,欣赏古澹自然、清新蕴藉情调的诗,所以,他的诗含蓄神会、精于技巧,自成一格,他与同时的朱彝尊齐名,被称为“北王南朱”。
王士祯一生交游广阔,不以权位高低论交,他的朋友大都是平民,有一泰州平民吴纪嘉,在生活极度贫困的情况下,写出《 陋轩诗集》,王士祯得知后,从扬州奔波百余里亲去拜访,并为他的诗集作序,使其广为流传。王士祯还为被后人称为“世界短篇小说之王”的蒲松龄的《聊斋志异》点评并题诗。多年以后,当蒲松龄得知王士祯去世的音讯,想起王士祯曾多次登门拜访,礼贤下士的情景,感慨万千,蘸泪作《五月晦日,夜梦渔洋先生枉过,不知尔时已捐宾客数日矣》诗四首,以表达对王士祯的哀悼之情。其中一首:
昨宵犹自梦渔洋,谁料乘云入帝乡。
海岳含愁云惨淡,星河无色月凄凉。
儒林道丧典型尽,大雅风衰文献亡。
薤露一声关塞黑,斗南名士俱沾裳。
天色渐暗,我走出了秋柳园。
漫步在暮色里的秋柳园街上,你会隐隐感觉到一种浓重的文气,浸洇在这条老街的各个角落。或许,不经意间的发现也会感触到一种沧桑的呼吸。那白墙青瓦的四合院,那黑漆大门残留着的楹联,那老式大门外的上马石、拴马扣、石敢当,那院内缀满枝头的石榴树。寻访那些尚在的、消逝的遗踪,并沉醉其间,咂着一口茉莉花茶,望着岸边的秋柳,你是否会听到有轻柔的脚步,款款在曼妙的黄昏里?
斯时,我想起了徐北文先生的一句诗:“多少诗人生历下,泉城自古是诗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