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陈天林
腊月二十三祭灶,这个习俗大概在我国大多数地方被人们所推崇,只是庆典的礼仪大同小异。但都不失隆重,所以有小年之称。
在祭灶这天给娃赎身,其它地方不得而知,但在关中西府一带,尤其扶风、岐山相接之处更为人们重视,其声势也就浩大的多,可算得上被人们视为严 肃 的习俗 。
这是一个古老而神秘的传说。孩子出生后,如染小恙,夜哭不寐,家人恐其难养,在孩子出生后第一个祭灶时,就把孩子寄保在灶君那里。让灶君保佑孩子无殃无灾,平安健康成长。当然灶君也不是白给你保险的,这时候家人根据自家的实力,给灶君许猪的,也有许鸡的。这个事情多半是由孩子的奶奶一手操办的。若奶奶过世,只好由其母代劳了。还有更为讲究的是家人用七色线截成和孩子等身长,做成一个圈,再用红布包裹縫好,叫做项圈。除夕挂在灶君手旁,春节天刚亮取回戴在孩子的脖子上。人们当然不会忘记十二岁前每年祭灶时都要再縫一层新红布。
一般当孩子长到十二岁以后,疾病少了,好养的多了,家人就准备给灶君还愿了,感谢灶君十多年来的操劳。感谢的方式是杀猪放炮,张灯结彩。当然也有把这事往后拖几年的,因为给娃赎身要摆酒席,宴请九族邻里,没有充分准备和一定的实力还是不能将就的。
这杀猪和供献还真有名堂。比如杀猪吧,猪要纯黑的阉割的公猪。宰前要把四蹄洗干净。拔一撮鬃毛放在碟子内,接上宰猪时流的第一滴血。宰猪要一刀致命,不能回第二刀。哪个屠夫在这个环节疏忽了,就会给自己的生意带来麻烦。猪宰后在清理内脏时,把胃外的网油(又叫漫肚油)取出来铺平,不能损伤。整个猪保持完整。再把猪俯卧在院内的贡桌上,网油搭在上面。背上点亮红腊烛,献上盛有鬃毛和血的碟子。然后放炮上香,这个过程叫“领生”。意思是说猪让灶君牵到天上去了。
给娃赎身,其坐上宾首当其冲应该是孩子的舅家了,还有七大姑八大姨、六亲九族。来时所带的礼物从娃头上戴的,身上穿的,脚上登的,肩上挎的,手里拿的你随便买。还有各家大炮鞭炮不能少,到了门口自己放,五千的,一万的,再长也不嫌。其舅家要给娃披红的,早些年筷子宽的一条红绫子,当今能拿出手吗?几百元的红绸被面成了代用品。这些年,亲朋好友大都不买礼物了,百元大票成了人门关注的焦点。国有国法,行有行规,臭行就有臭道理,今天不是你想掏多少就可以掏多少,人家设有礼桌,要出礼单张榜公布的。这到底应该出多少钱,就要看娃他舅家了,七大姑八大姨顶多只能和其舅家拉平,但千万不能高出人家。但你想多给那只能暗箱操作,钱私下给,但不上礼单。街坊四邻,一家看一家,一家随了礼,各家接着随,唯恐自家失了礼。早些年,五元的拿出也不觉啥,个别最多也是拾元。这在乡下叫“干礼”,城里人叫随份子。但这几年,起步就是五拾元,关系不一般的,一百二百的也有,这不关大家的事,谁也不置可否。如若今年村里有好几家给娃赎身,这邻里就要给各家都上礼祝贺。人们遵循着这样一个祖训:宁越一村,不越一家。结果酒席各家都得去人,不去主家反而不高兴。一家人兵分几路。自家只好不烧锅。
这酒席早上吃的是正宗的扶风一口香浇汤面。其特点是汪、稀、煎,因此吃起来就香。因为光吃面不喝汤,外地人见了叫“哈水面”,这饭就是这吃法,人少了倒没味。就这一吃,吃上十几碗,还觉得才打了个底。胃口好的吃上二三十碗不足为奇。村里的年轻媳妇来时带个孩子,小伙子就说她还带个“拖挂”。那媳妇把头一歪:“那你这辈子就甭娶媳妇生孩子”,说着和孩子一起坐到了上席。主家今天若有二三十桌客,这顿饭就要从凌晨四五点开始吃到八九点,客到就入坐,谁吃饱就走人,不等不候,这叫“插腿席”。无拘无束,礼貌随缘。但到中午就另当别论。一桌八人,按长幼就坐。先上凉菜拼盘九个或十三花不等。酒自盅自饮,不喝酒的上饮料。少许,热菜一盘一盘往上端,鸡鸭鱼肉,生猛海鲜,红烧的,清蒸的,比五星级酒店不差啥。怕你嫌腻,用罐罐馍就着吃,怕你噎着,有银耳莲籽汤润喉,这可是当年老佛爷慈禧的御膳。这时你应该忘记一切,想吃就吃,想喝就喝。喝它个一醉方休,吃它个满嘴流油,挺着肚子,叼着香烟,飘飘欲仙,扬长而去…………
一天过去了。主家实现了梁实秋先生的名 言:“要想一天不闲,待客……”客人走了。主人带着两天的疲倦和喜悦坦然地坐到沙发上。了却了一直在心里呆了十多年的心愿。人们清楚地知道,给娃赎身,这是愚昧的一举。但人们却甘愿去愚昧一次。因为这愚昧给人们带来了依托,带来了欢乐。既有欢乐,这愚昧也就不被人们放弃。
(通联: 扶风县法门镇宝塔村寺二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