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峰幽胜地,原无车马尘
陈忠

位于济南市西南22公里处的五峰山, 素有“五峰幽胜地,原无车马尘”的美誉。
据考,五峰山乃全真教龙门派的发祥地。“北七真”中的邱处机、郝大通、刘长生三位真人曾来此弘道。北宋时,五峰山列道教名山第九位,明朝时列第十二位。历史上五峰山道教曾4次受到皇帝敕封。
那年秋天与友人钟岳一起,驱车来到这个幽胜所在,住进五峰阁宾馆一个窗户朝西的房间。
是日黄昏,夕阳透过稀疏的树叶,洒落在房间的茶几上,铺展开一片纤尘不染的金黄。四周寂然无声,只有潺潺的溪水从耳畔轻轻滑过。
走出房间,我们站在宾馆的台阶上,遥望东面列于青云之间的秀丽山峰,凝神静气,彼此并不言语,一任深秋的风深深地拂过脸颊、沁入心脾。
随着一声清脆的鸟鸣,我们的目光不约而同地落在了院内东侧两棵黄栌树的树冠上,那满树的金黄在夕阳下竟是那么地耀眼、那么地宁静、那么地野性,仿佛一个黄金箔耀然山间,让凉凉的秋在山腰处陡然升起一层微温,四周的空气也随之平增了一种甜甜的暖意。
天空的蓝是深邃的,让人想起了凝碧的湖水。风不时撩拨着远处一层层密匝的树叶,它们正努力地融进黄昏,融入由一松、一石、一瓦、一香烛点染出来的肃穆的宗教气氛中。在这样静美的地方,你会不自觉地将城市的繁华与浮躁推出很远,耳边听到的只有风的呼吸、鸟的脆啼、草的律动以及树的低语。
真想就此化成一棵树或者一片云在这样静谧的山里参天、拜月,做一回身无外物、无挂碍、无分别的人。
天色已晚,钟岳说,明天一早吧,我们回房间喝茶聊天去。
喜欢喝茶,但没想过茶也可以与人生相契合。喝茶只是一种习惯。记得钟岳说过:“茶”字从笔画构成上讲,就是“人在草木之间”。上有草,下有木,人氤氲其中,吸收天地精华,是茶真正的秘密。所谓茶禅一道,茶的雅致就在于它能清静耳目、回归本真。
很羡慕知茶懂茶悟茶的人。
钟岳将自带的茶具经热水烫过之后,再用竹片从青花瓷罐里取出红茶。他说,沏茶的用具不一定很精致,纯白的瓷杯就好,但是水质和水温与茶叶的调和却是需要精心的。名泉泡名茶,相得益彰,自古为茶人追崇之道。咱们趵突泉的水烹茶最好,天下第一泉的美誉可不是白来的,其水之清、之活、之轻、之甘、之冽无不为天下之先。随说着,琥珀色的茶汤已经在杯中慢慢升腾起来,一种“红泥小火炉”的惬意瞬间弥漫了整个房间。
原来,浸入了红茶的秋夜,竟也可以如此温香满怀。
还记得我们第一次来五峰山是哪一年吗?钟岳问我,还没等我开口,他呷了一口茶,就接着说:是上世纪八十年代中期吧?我们一帮文朋诗友一起骑着自行车,从济南老火车站一口气蹬到了五峰山下。那是个可以到处撒野摇滚的年代,青春年少,满怀理想,总觉得城市之外有很多神秘的召唤。我们游荡,并不知疲倦,似乎游荡就是在实现自己的美好理想。
是啊,记得那时的五峰山很荒凉,少有人烟。坐在山坡上,四周都是半人高的野草,猎猎的风吹着金色的阳光,舒展着一个没有任何杂念与噪音的静寂画卷,偶尔有一两声鸟鸣冲出山谷,与涓涓的清流、婆娑的树影共同汇成一个空明澄澈的世界。
嗯,我喜爱五峰山就是因为这种旷远与寂寥,钟岳说。
斯时,万籁俱寂,月华满地。
推开窗户,顿感清风拂面,草叶的馨香直入心底。
这一刹,你会突然感动于飞檐上朗润的月亮,无论落叶满阶还是秋水凌寒,它都以这样一种温柔而庄严的姿态坚定地望着、朗朗地照着这个纷繁忧恼的世界,让你一颗孤寂的心得以平息、得以安稳。
当清脆的鸟鸣唤醒了清晨的幽静,窗外的一树枫叶,便红艳艳地点燃了黎明。
吃过早餐,背上行囊,我们便朝景区大门走去。
这是一座古色古香、原汁原味的的道教景观,碑文记载大都是唐元明之间,存有明德王避暑行宫遗址一处。
景区内是一色的古建筑群。三门四柱歇山重檐式牌坊,在朝阳的金辉中,显得典雅、壮观。牌坊底座建于金元时期,上面刻有八个卧狮,两两相向,各具情态。坊的上顶为木制,始于明代万历年间,重修于一九九0年,飞阁流丹,颇为奇丽。
抬眼间,坊上的天空深情地蓝着,古松林的缝隙间漏下斑驳的光影,耳畔除了轻柔的风声、水声,再就是隐约的松子落地的声音。
过了皇宫门,十二棵古柏傲然屹立于主路两侧。这些古柏枝繁叶茂,挺拔苍劲,其馥郁之气更增添了此处肃穆庄严的气氛。据载此处景观为“十三太保”:
相传元代五峰山洞真观有位半路出家的道人,道人出家前有一子夭折,为纪念亡子,道人每年在亡子忌日植柏树一棵。当栽到第十三棵时便羽化成仙,后来清朝顺治皇帝闻知此事,非常感动,将这十三棵柏树敕封为十三太保。但道人羽化之后,第十三棵柏树却没有长起来,只剩下了这十二棵。
钟岳数了数,果然十二棵。
过了午朝门,路边突现两座高大的石碑,碑文镌刻的是明代皇帝颁布的金字圣旨。粗看也没什么特别,只是偏红的石料,不知是什么材质的。贴近一看,石头上支支岔岔的却是古生物的化石,能分辨出角形虫。我去过很多庙宇,但将圣旨刻在石碑上的却是第一次见到。
过三清殿遗址,再过志仙桥,就看见了玉皇殿。
玉皇殿,虽然也有雕梁画栋、歇山飞檐,但并不巍峨壮丽,只是简单、平静地呈现了一种古朴、庄重的气氛,让人不禁肃然起敬。它的东西两侧,分立着龙王殿和虎神殿两个小殿。
玉皇殿旁有一棵两千多年的银杏树,三四个人合围之粗,树高35米,树冠枝繁叶茂,覆盖面积达2540平方米,像一把天然的巨伞荫护着众生,其惊奇之处在于它为罕见的雌雄同株。《五峰山志》称其:“花中有精子,在植物中为特异”。
出了龙王殿南边的小侧门,便是登山的小路,迎面的墙上有个石龙头,一股清细的泉流从龙嘴里流淌出来。拾阶而上,不远处有一泉池,众多锦鲤游弋其中,自在逍遥。池子上方有两个喷水龙头,水流也不大,这便是清冷泉。
沿着清冷泉北侧的石阶上去,过一小木桥,便到了清冷亭。亭子呈四角形,前后各有两对石柱,镌刻着一副对联:
露滴仙人掌 云流玉女盆
到此息尘虑 对之清客心
清冷亭正中有个长方形的池子,时有泉水从东边池壁上的龙口喷出,落入池中,发出清越的水声。钟岳走过去,弯腰掬起一捧,喝了下去,他一边擦拭嘴角,一边情不自禁地赞叹道:此等甘泉入肚,哪里还结得下什么愁肠啊!
“常言道,山不在高有水则灵。山的灵性就在于水,山多高水多高。就说这座五峰山吧,自是名泉相继竞风流,最著名的就有清泠泉、七仙泉、七星泉、青龙泉、白虎泉、润玉泉、鹿泉等十余处。当你远离噪杂的都市,在这青峰翠谷中追寻潺潺泉流,你纵有千种思虑、万般愁怅,也必能涤洗出一个上好的心境来。”
钟岳感慨道。


从真武殿右拐,走不远,就看见一座三门的石牌坊,牌坊正中刻有五个篆体金字:保国隆寿宫
透过石牌坊,抬眼看去,通向大殿的九十一级石阶,犹如从天而降的天梯,高峭、陡峻,看着就眼晕。我刚爬了几级,就心有怯怯焉地放弃了。钟岳说左边有条平缓的山路,你走那边吧,咱们比赛看谁先爬到顶。
于是我转向那条平缓的山路,途经一小院,驻步一看,竟是朝阳洞。进得院中,迎面是一个依山而建的砖石拱形建筑:凄真洞(居中)、隐仙洞(居东)、崇玄洞(居西),三洞有通道相连,洞壁上有神龛。凄真洞中原祀老子的塑像。
老子这个道家学说的创始人,后来被神化为太上老君,成为道教中最高的神。他把全部政物都托给了玉皇大帝,自己则把身于真洞内,在永恒的宁静中松地休息。这种情形在五峰道观有所显露:在真洞内有老子的神像,神像右边是他自己的前身,已然长眉曳地,老态龙钟,在其身后及两帝,是神秘的八卦符号。据说这些符号是伏羲在一匹马背上发现的。
突然想起了明代孔毓圻的诗:
五峰幽胜地,
想象足凄真。
自有烟霞趣,
原无车马尘。
寂静。肃静。幽静。平静。只有山风,吹动着院中的几棵小树,树梢上闪动着微微的阳光。
我怕朋友等我,便转身离开,继续前行。
不一会儿,我看到一个侧门,走进去,原来是三元殿。斯时,钟岳正站在几块明代的古碑前,仔细辨认古碑上的碑文。我站在大殿门前,左边一棵古柏,右边一棵古柏,均有一人环抱之粗,想必与这大殿年代相仿吧。钟岳走过来,右手抚在古柏苍老的躯干上,问:八国联军侵略中国时,清廷为什么把五峰山上的一万多株成材的柏树“卖”给了法国驻天津的客商?我说:据《五峰山志》记载,五峰山的柏树木质柔韧且坚硬,木纹特美而赤心,为木中之珍品。所以,当初就被法国的客商相中了,便把掠来的珍贵木材锯成木板,发运到天津火车站,再待机装船运回国。后来,被义和团和一些爱国清军,将存放在天津火车站的五峰山木材焚毁殆尽,灭了他们的掠财美梦。
站在大殿前,仰视苍穹,天空仿佛一下子小了许多,有云朵在蓝天上游荡,不由想起上世纪五十年代的一句民谣:“对着太阳点袋烟,摘把云彩擦擦汗”,鸟瞰山下,层峦叠嶂,秋色怡人,顿觉神清气爽。
山下的那棵千年银杏树,在遥天岑黛中更加光彩夺目。
钟岳问我还往上爬不爬,我说你上吧,我在这里等你。
钟岳笑笑,说:那就不上了,既相行则共进退,咱们就从你刚才上来的路去青帝宫看看吧。
于是,我们出了大殿的侧门,又返回我来时的山路。过真武殿,再过朝阳洞,穿吕祖庙和寿星庵两遗址,便到了位于望仙峰下的青帝宫。
青帝即太昊伏羲,中国古代神话人物之一,道教尊奉为神。传说青帝主万物发生,位属东方,即东方之神。据《尚书纬》说:春为东帝,又为青帝。所以,青帝又称为春神,亦作苍帝。青帝宫原是祭祀青帝之所,青帝也自然便是这满山绿色的主宰者了。
有一女导游,正给几个游客介绍青帝宫,我和钟岳遂听了几句:
青帝宫始建于明代。由主殿文昌阁和四个配殿构成,建筑面积2030平方米,占地面积6056平方米,是五峰山道观中最宏大、最豪华的一个建筑群。青帝宫前门楣上刻有“青帝宫”字样。后门楣上则镌有“青未了”三字,旁镌“嘉庆丁卯浴佛后二日英和、蒋予通过此题识”。再看青帝宫周围层林叠嶂、满目苍翠,所题“青未了”倒也恰如其分,点睛之笔。
你听过“顺治出家、康熙寻父“的故事吗?钟岳问。
“与这青帝宫有关?没听说过。”我如实回答。
钟岳说:我也是从一本书上看到的,说清代顺治皇帝因忧郁于政事,就出家当了和尚,来到五峰山修炼。儿子康熙长大后,为了寻父,他跋山涉水足迹踏遍了泰岱、五峰,有一年春天,终于在五峰山道中遇到一个貌似父亲的和尚,康熙便问:“师傅是何法号?”和尚答:“吾乃‘八х’和尚”。和尚转问康熙:“一路来春景可好?”康熙答:“一路春色宜人。”和尚见康熙不解其意,转身离去。
康熙寻父不着,便回到皇宫向母亲一一回禀,母亲说:“你见到的那个和尚便是你父,‘八х’正是父字。我的乳名叫‘春景’,你父问‘春景可好’,是向我问好”。 康熙恍然大悟,立即回访父亲,但父亲拒而不见,上了五台山。康熙当皇帝后,为纪念父亲,就在五峰山上修了行宫,名曰“青帝宫”。
哦,原来如此。我还真是第一次听说。
相对一个道教圣地,我们只是五峰山的一个旁观者、游览者,也许永远都不可能深入其腹地而受其精髓。道教,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它的博大精深,从很大程度上奠定了中国人独特的处世智慧。五峰山看上去似乎不像大多数寺院庙宇那样游人如织、香火旺盛,但它那种扑面而来的清净之气,实在难能可贵。
所谓“大音希声,大象无形”,也许正是由了这五峰山的静谧与清冷,才能让我们更为真切地谛听到“道法自然”的奥妙,才能让我们更为深刻地领悟到世间的温暖与关照。
正午时分,我们下山了。路过玉皇殿旁那棵千年银杏树时,我再次被满树的金辉震撼住。那摇曳生姿的金叶,浩荡、潋艳。透过参差的虬枝,我看到的天空很静,静到心可以停止跳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