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由中高考落榜想到的
文/逯家驹
其实,不仅仅孩子的日记,孩子的心理活动,还有和哪个异性交朋友等,都是隐私;即便自己考试所得的分数也都是隐私,是不允许公开的。
这是因为每个人都有自尊心,除非他永远保持第一或者第二,否则一旦,有一次没有发挥好,而排在后几名,没有考到高分。对当事人仍旧是一次巨大的精神打击。
那么,名次排在第10,第20,第30,第40,第50的人,他们会是怎样的感受呢?不用说,大家心里都清楚――名次越靠后,心里越难受。为什么很多学生,本来是本质挺好的孩子,可是最后都堕落了呢?就是因为老师无知地披露了他们的分数,而使他的自尊心受到了严重的伤害,最后感到绝望。于是破罐子破摔,走上了下坡路……
公布分数,这在外国是犯罪的。而在我们国家,却已经见怪不怪,而且乐此不疲了。举国上下居然没有一个人意识到这是一种错误做法,甚至是一种犯罪行为。假如突然禁止公布分数了,没准儿还不适应呢!真的是遗憾之至啊……
实际上,任何人也没有权利公布孩子的隐私。假如想公布对方的分数,必须经由对方同意。比如各种竞赛,必须公布名次。因为参加的人都是自愿的,都想知道自己得多少分;而学生则是义务教育,适龄儿童不上学不行,平时测验,期中考试和期末考试是学校的单方面行为,孩子不希望自己的隐私被别人知道,所以就没有权利把人家的隐私公之于众。也许有人说,100分的就愿意让人家公布吧?是的,但是谁能保证自己总得100分?而一旦有一次没考好,只打了80分,那么公布分数后,其对自尊心的伤害程度只能更大,有人就因为一时无法接受这种事实而寻短见的……
那么,分数有没有用呢?应该说,除了类似所谓的“录取”之类以外,都是没有用处的。
就其实质来讲,考试的目的并不是考察打多少分,而是发现还哪些问题还没有得到解决,那些智力还没有得到开发。也包括发现具有特长的学生。
即便你得了90分,而对那扣去的10分究竟错在哪里,你仍旧不屑一顾的话,那么分数对你也没有任何意义,你做错的题下次还会错。有人说他通过考试了解到了自己所存在的问题,那么这与多少分是不存在任何关系的。
至于上述的类似录取之类的诸如高考中考等等,差一分半分就决定去留,这虽然与发现考生的薄弱环节无关,不过那也是一种冰冷的机械的竞争形式罢了;而如果说是有利于区分哪些人学习成绩好,哪些人学习成绩差,倒是毋庸置疑的。不过我却认为,这种对考试后的处理方式恰恰是一种错误。因为升学的原则是成绩高才能升学,成绩低的只能望“校”兴叹。
这部分被淘汰下来的学生,按理说,在各方面都不如被录取的学生。而这些被淘汰的中学生一下子离开了学校的教育走向社会,后果则可想而知。
于是我想。国家既然赋予了学校培养人的使命,那么绝大多数的中考、高考落榜者不正是需要培养的对象吗!本来在学校还没有学好就将他们推向社会,难道这不是政府不成熟的表现吗?
这些落榜生有的好歹谋了一份非常不可心的事情做,根本没有发挥自己特长的机会,有的干脆成了无业游民,甚至堕落小混混。这样一来,国家在维护社会治安上,得多花费多大成本哪?
综合上面的论述,提点儿宝贵的,但是现在人们还没有意识到的建议――把所有落榜的考生都“录取”到学校抑或学院、大学,教他们怎样做人,教他们知书达理。至于这些人到最后究竟选择什么专业,需要教师以敏锐的目光去发现其潜质和特长,以及看其发展而定。
校舍不够,我们建设;师资不够,我们招聘。何况现在由于前几年盲目扩大招生,而闲置了不少校舍和教师呢!此刻,不都是派上了用场吗?总之,把这些差生,或者叫问题学生,安排在学校里进行“再教育”,总比他们到社会上像无头苍蝇,横冲直撞强得多上加多。为什么现在我们的探头越来越多,我们的维稳力度越来越加大,这无非是只注重人培养少数的所谓高精尖人才,而忽视了对绝大多数的人德育教育的结果。
当然,这样的学校,并不是以前那些所谓的“工读”学校,那些所谓的“劳动改造学校”,而是由真正的拥有德高望重的教师任教,主要从事人生的“三观教育”,让这样的学生都能够首先做到“知荣辱,守纪律,懂礼貌,有恻隐,不自私”的人。千万不要小看这几个要求,它远比做博士,明星,富豪难得多!
人生考上大学与否并不是最主要的事情。人生的意义就在于能否一辈子去做自己喜欢的事。而我们纵观所有的大学生甚至博士生,他们毕业之后都如愿以偿做了自己最喜欢的事情了吗?答案似乎不必我揭示了……不能做自己喜欢的事,则是人类最大最大的悲哀!
以上观点纯属一己之见。还望有识之士品头论足,批评指正。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