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乡的三次稻改
郭永顺
我的家乡在历城县吴家堡公社七里铺大队(现属槐荫区),处于黄河岸边,齐河、长清、历城三县交界地,是盐碱涝洼地,“豆子不长荚,地瓜不拉秧”,人们过着“糠菜半年粮”的生活。黄河一发大水,村村紥上秫稭筏,准备逃命,1937年,宋家桥开口子,人们都拼命往大坝上跑,有一朱姓人家背着老人的双腿,头朝下,抢救老人,活命要紧。
建国后,人民作了主人,吴家堡人民“穷则思变”,开始战天斗地,改变一穷二白的面貌,响应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号召,进行了三次稻改,呈现了家乡“江南鱼米乡”的美丽风光。
第一次稻改是在1958年春天,我村对盐碱洼地,推广水稻种植,在东北洼小洼底子试点,老书记李贵仁带领全村社员齐上阵,“早晨起床四点半,一日两餐在田间”,下雨也不停工,“大雨小干,小雨大干”。我当时刚从部队复员,被太阳升农业社任命为民兵连副连长,连长翟福兴(海军复员),集中人力突击在水田整地、插秧,使昔日“一片霜,明光光”景象,很快被“绿色如海”所代替,但好景不长,因为没有水源,光太平河水太少,河中挖河,十几副水斗子日夜提水,也难解缺水的燃眉之急,几百亩稻田,多数没抽穗就旱死了,连稻种也没收回,第一次稻改失败了。
第二次稻改是在1964年,我村是历城县八个试点村之一,全村干部社员决心引黄稻改,变害为利,改变涝洼地穷困面貌。这年春天,大队长房玉清参加历城县组织的干部外出参观,去临沂县东张屯学习稻改一年翻身的经验,回来成了“稻改迷”。开始全村计划稻改300亩,后增加到850亩。全村1300亩土地,其中有1000亩涝洼地,困难重重,这次新开稻田,土地不平,用工又多,排灌水利系统的一切建筑物都是新建,深感劳力不足。当时全村男劳力75名,女劳力55名,时间紧,任务重,没有一点机械,摆在面前的10项农活,需要干两个月的时间。各队展开了劳动竞赛,出勤率达到90%以上,加快了稻改进度。
开春要引黄河水,就得先修建桥梁涵闸,需要大量石头,一说运石头,大家不怕累不怕冷,35辆地排车等交错出动,20天的时间就从西郊峨眉山运回150方石头。
因为心齐干劲大,我村一年干了四年的农活,秋天形成了一片稻海,金黄的稻穗沉甸甸的,大获丰收,全村种植的850亩水稻总产35万斤,第一次向国家卖了十万斤爱国粮,一举改变了每年吃国家8万斤统销粮的贫困面貌。此后连续5年卖给国家50万余粮,每年还存有3万斤储备粮。
其后,我村打破了“水稻一年丰二年平,三年四年少收成”的趋势,大力发展养猪业,大种田菁、沤制绿肥,增使农家肥,水稻连年丰收,实现稻麦连作,对国家贡献也越来越大。还挖了二百亩鱼池,养鱼、栽芦苇,发展多种经营。河边遍植柳树,慢慢形成了“芦花放、稻谷香、岸柳成行”的江南鱼米之乡景象。我村地理条件得天独厚,位于北纬“30—38”之间,公认的世界水稻黄金线上,毗邻黄河,光照充足。地势低于黄河底部5—9米,黄河水可以自流入田。决定稻米品质的微量元素——锶,在土壤中含量高,生态环境独特,使吴家堡大米成为闻名的优质大米品牌,“一村做饭三里香”。我村稻改成功,被表彰为历城县十个大寨式大队之一,大队党支部书记李贵仁被选为历城县人大常委会委员。
七里铺村引黄稻改的成绩,登上了报纸,引起了一位丹麦教授胡珊隆的关注,他要求到现场采访,拉开了该村接待外宾的序幕。从1972年4月到1978年8月,共接待了美国、英国、丹麦、西德、澳大利亚等32个国家和地区,58个代表团,外宾389人,受到国际友人对沿黄稻改的赞誉,盛赞落实毛主席“要把黄河的事情办好”的伟大成果,演绎了一个小村庄接待外宾的动人佳话。
第三次稻改,我村引进了实力雄厚的五洲农业公司,他们以七里铺村为黄河大米生产基地,另外还流转了申庄,明里等村的土地2000亩,年产达2000万斤。自2013年开始,他们具有世界领先水平的各种大型农机设备和先进管理技术,实现了从选种、育苗、插秧、植保、收割、烘干、冷藏、加工、包装、全程机械化。建立了会员销售、会员单位订制一体化销售模式,确保老百姓吃上纯正优质的黄河大米。对七里铺村农耕稻改文化,进行大力宣传和传承,带动了当地农民共同致富。还组织了插秧人机大战,一部插秧机能顶60个人力,充分显示了水稻机械化的威力。“五洲大米”成为了济南市水稻产业化总结会议的唯一表彰产品。他们看到我村与日本新泻县越光米最佳产地鱼沼地区,纬度相同,于是成功引进了越光米,比原产地更加劲道,口感更好,健康安全,含有丰富的氨基酸、矿物质、维生素多种营养成分,县有多种养生功效,受到客户欢迎。
七里铺村第三次稻改,通过引进农业公司,借助工农融合,相互促进,实行机械化种植,获得成功,城乡融合,双向交流他们正在振兴乡村的大路上,阔步前进!
(作者系山东作协会员、济南市历城区作协顾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