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一”前夕,我随同单位党组织举办的“不忘初心,牢记使命”教育活动培训班,奔赴林州市参观学习了红旗渠工程及有关视频、图片资料,开启了一次红色之旅。
在林州市委党校听取了《红旗渠精神及其时代价值》专题讲座,观看了《林县县委书记杨贵访谈》纪录片。到红旗渠纪念馆参观了当年的修渠历程,观摩了著名的水利枢纽工程-分水闸。在红旗渠畔,走过“红飘带”,登上“水长城”,体验了当年修渠工人推“民工车”,挑“为民担”,打“开山捶”,抬“太行石”的劳动场景。并在红旗渠咽喉工程-青年洞前宣誓、重温了入党誓词。
林州市的前身称林县,地处安阳市偏远山区,那里山岭起伏,土地瘠薄,十年九旱。全县耕地面积89万亩,当时,水浇地面积仅1万余亩,流传着“光岭秃头山,水缺贵如油”的谚语。人们为了生存需要,常到几里甚至二十里外挑水,有的地方粮食生产几乎颗粒无收。但林县人民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天当房,地当床,战严寒,斗酷暑,逢山开洞,遇水架桥,历时十年,削平山头1250座,凿通隧洞211个,架设渡槽152个,修建各种建筑物12408座,挖砌土石1515.82方,总投工3470.2万个。在悬崖绝壁上修建了长达1500余公里的“人工天河”,穿山渡河,蜿蜒曲折,凌空飞架,雄伟壮观,被誉为世界“八大奇迹之一”,在中外工程史上树立了不朽的丰碑。工程投入运行后,取得了良好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使得60多万林县人民吃上泉水,50多万亩良田得以灌溉。而今,形成了“城在水中,水在树中,树在绿中”的林州市崭新面貌,也成为著名的红色旅游景区。林县人民在修渠过程中,谱写了一曲曲“战天斗地,气壮山河”的凯歌,孕育了“自力更生,艰苦创业,团结协作,无私奉献”的红旗渠精神。连续三天的学习、观摩、体验,我思想受到深刻洗沥,心灵受到强烈震撼,对红旗渠精神有了更深的感悟。
自力更生是修建红旗渠的显明特征。工程上马之时,我国正处三年困难时期,国家财政吃紧,各项物资困乏。红旗渠工程建设项目之多,修建难度之大,投资数额之高,前所未有。但林县人民不等,不靠,不伸,不要。全民动员,向内使劲,勒紧裤带,自筹资金。用勤劳的双手和聪明才智,自制工具、炸药、水泥、石灰等,一捶一钎,一车一担,寒来暑往,十年奋战,全面竣工。工程总投资6865.64万元,自筹资金5839.66万元,占比85.06%,国家投资1025.98万元,占比14.94万元。其中,自制水泥占77.1%,自制炸药占44.3%,自制石灰占100%。靠着自力更生,顽强拼搏,绝壁穿石,挖渠千里。不仅造出了举世瞩目的水利工程,而且,把中华民族的一面精神之旗,牢牢插在太行之巅,鲜艳夺目,高高飘扬。
艰苦创业是林县人民的英雄气魄。太行山巍峨绵延,地势险要,沟壑纵横,修建红旗渠从山西引水,需凿通200余个隧洞,架设100余座渡槽,削平上千座山头,地形复杂多变,环境条件恶劣,困难之多难以想象。但林县人民不畏千难万险,立下愚公移山志,苦干改变旧山河。施工进入高潮阶段,到处人山人海,住宿、吃饭、用水是最大问题,工人们就住崖洞,睡草铺,啃冷窝头,喝山泉水。吃不饱饭就挖野菜充饥,许多人因此得了浮肿病。一盆水淘菜、洗手、洗脸,用过多次也不舍得倒掉。最令人惊叹的是那些身绑绳索、悬在空中的12名除险队员,每天手持钢纤,空中作业,排除险情,随时伴有生命危险,但他们从不畏惧退缩,而是迎难而上,誓死奋战,创造了一个个惊天地、泣鬼神的壮举,保障了工程顺利进行。
团结协作是建成红旗渠工程的一大法宝。在整个工程建设中,林县人民上下一盘棋,拧成一股绳,千人千双手,万众一条心,同舟共济,并肩作战。“引漳入林”工程誓死大会之后,3.7万余名干群舍小家,顾大家,从四面八方会聚太行山上,参加大会战。其中,有三个公社不在红旗渠灌区之内,也不存在用水问题,但毅然义无反顾加入修渠队伍行列,参与劈山凿洞工程建设,隧洞工程竣工后被命名为“团结洞”。在工程建设进入最艰难时期,全国大部分工程叫停下马,林县县委顶着巨大压力,从全县各地挑选300余名强壮青年,集中精力,昼夜不停,开凿隧洞。凡被选中的人员都毫无怨言,热血澎湃,全力参战,并高标准完成了跨度最长、难度最大的隧洞工程,最后把这个隧洞命名为“青年洞”,寓意凝聚了青年人的智慧、心血和汗水,成为红旗渠上重点工程和主要红色教育基地,也是无数中外来客观摩瞻仰、拍照留影的最佳去处。
无私奉献彰显了林县人民的高尚情怀。十年的工程建设,涌现了许多可歌可泣、无私奉献的先进典型。林县县委书记杨贵上任伊始,面对贫穷落后的局面,他不抱怨,不气馁,立志“重新安排林县旧山河”,深入山西多方考察,排除各种质疑和杂音,大胆做出了“从漳河引水入林”的决策。召开誓死大会,亲自动员部署,带头上山参战,亲临工作一线,与工人同吃、同住、同劳动,哪里有困难就出现在哪里,哪里有问题就及时前往解决,把毕生的精力奉献给“红旗渠工程建设”,后被调任公安部副部长。他去世后,根据本人遗愿,骨灰葬在红旗渠纪念馆。工程技术人员吴祖太,大学毕业后,主动请缨到一线勘测设计,面对“母亲去世”和“妻子牺牲”的接连打击,毅然没动摇他的坚定信念,夜以继日投入工作,成功地解决了青年洞、白家庄等施工难题,在察看王家庄隧洞险情时,洞顶塌方,不幸牺牲,年仅27岁。任羊成,悬崖绝壁除险队队长,每天带领除险队员,冒着生命危险,凌空排除险情。在一次除险中,因绳子磨断,坠落在深沟荆棘葱中,浑身上下被“野刺”扎得象刺猬一样,又被一个个挑出,鲜血直流,但他忍着巨痛,休息几日后,又继续投入工作。妇女营长李改云在查看施工安全时,看到顶部一方土突然坍塌下落,毫不犹豫把一个姑娘推开,而自己却被砸中埋在里面,被人们挖出后,经全力抢救,虽然保住了性命,但腿部落下了终身残疾......一幕幕惊心动魄的场景,一个个感天动地的壮举,令人叹为观止。据统计,在修建红旗渠工程中,共计牺牲82人,年龄最大63岁,最小17岁。正是无数英雄的无私奉献、流血牺牲,才能在当时最困难时期,建成了规模最大、质量最优的水利工程。被周总理誉为“新中国成立后第二大工程奇迹”,打响了红旗渠品牌,孕育了红旗渠精神,赢得了中外专家的高度赞誉,吸引多国政要和无数中外宾朋纷至沓来,参观学习。
红旗渠精神是林县人民在改天换地斗争中的伟大精神提炼,也是爱国主义精神的集中体现。这次红色之旅使我领会了她的深刻内涵,感受到她的时代价值,受到了一次生动的爱国主义教育。红旗渠建设不仅改变了林县人民长期缺水的历史,而且创造了巨大的精神财富,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象征。今天,我们只有“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积极践行、大力弘扬红旗渠精神,才能在各项工作中干出精品亮点,创造一流业绩,真正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作者简介:李东宇,洛宁县底张乡中高村人,现在洛宁县烟草局上班。在《中原烟草报》发表新闻稿件。愿与广大文学爱好者学习交流,取长补短。坚守信条:上善若水,厚德载物。欣赏诗句:宠辱不惊,看庭前花开花落;去留无意,望天外云卷云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