远行的先生(散文)
张 军

(网络图片)
出老家东南二里许,原有长清第四中学。建校四十年,桃李遍天下,一代代教师立足乡村,挥洒青春,呕心沥血,教书育人;一届届学子在此成长,汲取知识,接受教育,走向四方。
今旧校撤并,原址办企业,残余一段石墙,算是学校旧建,每次途经怅然长望,旧院犹存,母校何在?
前几天同学小聚,言及当年岁月,提起诸位先生, 他们或一生执教于此,或短暂任教数载,在四中教育史上,留下了浓彩重墨的一笔。
于我最为难忘,是语文老师辛鸿金先生。先生学识渊博,冶学严谨,平易近人,讲课生动,彼时我沉迷文史,喜欢写些稚嫩文字,先生不辞辛劳,逐一批改并加以鼓励,喜欢读书喜欢写作的习惯,也正缘于先生当年的培养。先生教我一个学期,调去长清师范,临别之际,送我一个塑料本,扉页题写刘禹锡的一句诗”芳林新叶催陈叶,流水前波让后波”。对我的殷殷期许,跃然纸上。
闭上眼睛,先生的形象鲜活地浮现出来,不高的个儿,总是笑眯脒的,略沙哑的嗓音,正拿着批改后的作文本递给我……
我是八一年上的初中,那年教育改革,我们这一届毕业时中考有英语一科。可我对A,B,C亳不感兴趣,英语成绩一塌糊涂,我们班上好多同学均不同程度地有这种现象。一堂上语文课上,辛老师放下课本,轻咳一声,说:“咱们说个题外话,现在很多同学认为中国话还学不好,学什么外语呢?同学们,你们要知道,如今咱们国家现在打开国门对外交流,与世界各国进行贸易往来,彼此间需要交流,用什么交流呢?用英语。英语是目前世界上较普及的一种语言,这也就是我们为什么学习英语的原因。现在有一首打油诗很是流行“father mother种田地,我在学校读book,各门功课却good,唯有eng|ⅰsh不及格”,中英混搭,倒是有趣”。先生的一番话,台下的学生们哄然笑了起来。
有一次,先生讲到杜甫“朱门酒肉臭,路有冻死骨”,讲到安史之乱下的唐朝,讲到诗者当年报国无门的悲愤。先生这时给我们讲了一个故事:古时候,冬天下大雪,地主约一个官员,一个秀才共同饮酒,相约每人吟一句诗。秀才先说,大雪纷纷落地。官员接道,想是皇家瑞气。地主思忖半晌,说了一句,再下三尺无妨。这时门外一个讨饭的听不下去了,我这就快冻死了,还让下雪,于是大吼一声,放你娘的狗屁!一个小故事几句打油诗,生动地诠释那个年代那段历史。最后先生激动的说:“同学们,你们生活在一个和平的年代,有一个强大的祖国,希望大家珍惜这来之不易的幸福生活,好好学习成为栋梁,将来报效我们的国家!”。
还有一次,正在上课。先生在台上抑扬顿挫的朗诵着一篇古文,台下的我正津津有味地看着一本小说,看得入神却不防先生突然点了我的名字,让我起来回答一个问题,我并没有认真听讲,当然答不出什么。先生走过来拿走了我的小说,并没有再说什么,让我坐下来继续听课。这天下午的自习课,先生叫我到他宿舍,一路上忐忑不安,心想不知要挨多少批呢。见到先生,偷偷瞥一眼他的神情,先生很是和蔼,说道:“你喜欢读书,爱写作文,作为语文老师,我很高兴。今天咱们谈两个问题,一是如果没有扎实的底子,又怎么能写出好文章,所以上课要认真听讲,这是基础,好比建一所房子,夯不实基础能行吗?二是我听其他任课老师反映,你现在偏科严重,数理外语成绩很差,虽然我不是你的班主任,但我希望你全面发展,不要一味沉迷在文史上,这就好比一个人两条腿长短不一,跛足而行,你觉得好不好?”。先生语重心长推心置腹的一番话,使我羞愧地低下了头。但过后我行我素,以致于数理及外语期末均不及格。
先生调走之后,三年未曾再与他相见。我的学习成绩越发不好,以致于有一段时间辍学在家。八五年的一个初夏,我在县城老街上正在挑选一件衣服,忽听到身后有人喊我的名字,回头看时,却是辛先生陪着师母逛街,几年未见,他依然精神矍铄,仍然和蔼可亲,先生亲切地拉住我的手,问我现在哪儿读书,还写不写东西,告诉我要坚持,坚持就会出成绩。面对先生的询问,我支支吾吾,答不出什么。先生也许看出了我的窘态,最后他还是叮嘱我,一定要读书学习,不要轻易放弃,有什么困难可去师范找他。
后来住在城里,与先生所居不远。年节有同学约我一同去看望恩师,可我总觉自己学业无成,羞于面对先生,总想着做出点成绩,再去登门拜望,面聆教诲。此事就这样一拖再拖,后来从同学处得知,先生己离开了我们,远行在另一个空间。那一刻突闻噩耗,涕泗横流,先生,我的先生,总想着还有时间,总想着等个机会,一个等字,却让我与先生从此阴阳两隔!我对先生的记忆,永远定格在一九八五年初夏的那个午后……
一篇短文,难以表述对恩师的一片怀念之情,寥寥数语,无法抵消我心中的万分愧疚。八二年先生离校,三十七载匆匆过去。几十年间世事如白云苍狗,我浑浑噩噩亳无建树,却拿什么,去面对先生的殷殷期望?
此际,又是一个夏天的午后,想起了远行的先生,心情说不出的沉痛,执笔却写不出我对先生的那份怀念。
(师者,所以传道授业解感也。先生们在教给我们文化知识的同时,更授于我们做人的良好品德与基本准则,正是由于先生们的谆谆教导,我们的民族文化与民族精神得以代代相传并发扬广大。
教育,寄托着民族的未来,国家的希望。教育的成功,离不开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教师。
感谢我所有的恩师,也感谢天下所有的教育工作者,正是你们,托起了国家民族的未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