孝德之人张国植
文/翟恒民
清嘉庆十三年(1808年)《平阴县志》辑入的清朝工部营缮司郎中袁守仪撰写的《立轩张君志铭》,记录了张国植的孝德事迹。
张立轩,字国植,平阴县乡北里(即今东阿县牛角店镇黄圈村)人,是平阴县的望族。自从祖辈开始,从事农业生产劳动为主要生活来源,并且敦本睦亲、尊崇祖先。秉承耕读传其家的家风,言传身教,带领家人多读书、读好书,家庭书香氛围浓厚。他们热心公益,帮助别人,乐善好施,家道殷实富裕,积德行善长久。

到了立轩这一辈时,家族支繁茂盛,各自分家过日子,其家族遂之败落。立轩素来聪明敏慧,尤其待人处事圆润周到,毫不吝啬地拿出钱来帮助别人,具有古圣先贤之风,从少年时期就已经崭露头角,乡亲们无不称赞:张家这个孩子将来一定会成大器。他成年以后,继承祖业,家道逐渐兴旺。他为人非常正直,不逢迎别人,不吝惜钱财,喜好施舍,举止像思索问题不慌不忙,语言对答安稳有力。接人待物从未有失礼之处,尤其以孝友仁厚、敦宗睦族闻名全乡。在家孝敬父母,在外经营谋生,恪守儿子对父母应尽的职责,冬天温被、夏天扇席、晚上侍候睡定、早晨前往请安,侍奉父母无微不至。有事不等父母说出,便能揣摩其心意而去做,从来没有过失礼。十二岁那年,母亲孔老夫人患病去世,虽然年幼,但是悲伤异常而毁损其身。常常以没有机会侍奉母亲感到遗憾,每到春秋祭祀之时,他便捧杯洒酒伤心流泪,喃喃自语:古人说,儿女想要孝敬父母却来不及了,所以宰牛给父母殉葬,不如趁他们在世时杀之鸡买条鱼给他们吃,现在小瓶没有了酒,大瓶不应该感到羞耻吗?《蓼莪》就像为我所写的一样,我感到很悲哀。继母于老夫人生病卧床不起,很长时间不见好转,他早晚侍奉,亲自熬汤喂药,以致数月不能脱衣安睡,从没有懈怠之意。其如此孝行美德,更是敬爱宗族、和睦乡亲,不管远近,尊老爱幼,人人赞扬。
立轩有两个弟弟,其中一位是继母所生。继母所生的弟弟分家后,家道逐渐贫困不能自立,他便将自己的四十八亩土地送给弟弟,保证弟弟衣食无忧。其他宗族乡亲特别贫困者、或娶不起媳妇的人,他千方百计捐资相助,成全了很多家庭。
立轩家居湖溪(即今翟庄西黄河段,原为大清河)附近,湖溪是南北往来的交通要道。河水泛涨,洪水成灾,无法渡河。自从济南训导张子带创立湖溪渡口(即今翟庄渡口),买船捐地,方便百姓,至今已经三百多年。因年代久远,资金缺乏,他慷慨捐地四十余亩,作为湖溪渡口船只维护、船工工资之用。当地群众为了表彰他的善行义举,刻石立碑作为纪念,平阴县侯陈瑜、张登元、朱正蒙先后撰写文章进行褒奖。
立轩由太学生赠奉直大夫。有一个儿子张秉辉,太学生赠奉直大夫,早亡。孙子张道兴被授布政司理问(负责一省的赋税、钱粮、户籍以及发布各类中央政策通告),请袁守仪为立轩撰写志铭。袁守仪很了解立轩,不能推脱,于是按照其世系,将立轩事迹进行整理。
铭曰:
德敷尔类,孝备乃身。友称其信,族颂其仁。
勤其经营,工其会计。家道有常,世守无替。

平阴自古受儒家优秀传统文化影响,而张国植就是传承优良家风的典范,也是今天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优良家风学习的榜样。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