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得小时候,每到大年初二这一天,大人带着小孩儿上山朝拜簸箕庙山上供奉的薄姬奶奶,所以,这一天,山上格外热闹。在家乡通往簸箕庙山有一条盘旋曲折的羊肠小道,弯弯曲曲直通山顶。有一次春节过后,我跟随母亲及乡邻们沿着这条羊肠小道上山谒拜薄姬奶奶。一路欢声笑语,蹦蹦跳跳,路两边的小草刚刚崭露头角,期间点缀着叫不上名的各种白的、红的、紫的小花,在微风中轻轻摇曳,微香四溢,还有一只只不同色彩的小蝴蝶在花间飞来飞去,宛如在欢迎我们。放眼望去,四野苍翠,风是那样的轻、天是那样的蓝、云是那样的白、山是那样的青、原野是那样的绿.....在我的记忆中那好像就是一幅画、一首诗、一曲歌。那时的家乡真是山清水秀、鸟语花香,清新纯净的空气滋润着家乡人们的身心。
到七十年代末,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生产力像被掘开的闸门洪流,乘势而下,锐不可挡。“科学是第一生产力”已成为社会发展前进的外在动力,社会要改革,经济要开放是当时国家倡导的主旋律。这是中国开始科技创新、经济崛起的一个里程碑。人们的生活水平与日俱进,土地承包到户是农村变革的主要标志。广大农民的生产积极性被充分调动和发挥,随着生活的提高,居住和交通工具也在日新月异的发生着变化,家乡的父辈们开始逐步从沟半腰搬迁到地面上,从窑洞搬进新盖的瓦房,村里一辆辆自行车开始进入寻常百姓家,耕地由“铁牛”代替骡马,外出运输有农用三轮车和拖拉机代替牛轱辘和胶车。从家乡日新月异的变化中看到了祖国突飞猛进的发展。
我的家乡也同样遭到了自然生态被破坏的厄运,一是从八十年代初出现第一户家禽养鸡场开始一发而不可收,两家、三家,到2000年养鸡、养猪的家庭养殖场达到了几十家,有的在自家的院落,有的在村边周围承包的经济田内进行圈养家畜,这种没有统一规划,自由无序的发展,造成了村里环境的极度污染,每到夏天,臭气熏天,蚊蝇乱飞,季节传染病高发,特别遇到雨天,污水满街横流,村民们苦不堪言,甚至部分后生因外村姑娘不愿嫁到这里而成为光棍。更严重的是簸箕庙山也成了经济掠夺的重灾区,开石料厂由原来的一家发展到后来的十几家,由于盖房、建楼、铺路、架桥、修渠等基础设施建设规模的不断扩大,对石材的需求量与日俱增,价格不断攀升,因经济利益的诱惑,各石料厂之间的竞争日益激烈,规模越来越大,三班制昼夜不停,远远望去,整个簸箕庙山石尘弥漫、机器隆隆,就像是一个正在打仗的战场。这些石材场设备简陋、既没有科技含量,更没有环保措施,给周围村民的生产生活带来了苦不堪言的灾难。由于自己的家乡距簸箕庙山最近,所以遭危害也最大。首先最直接的就是昼夜不停的隆隆放炮崩山声和机器粉碎石子的轰鸣声相汇交替、不绝于耳,使许多乡亲们,特别是老年人被搅得彻夜难寐、觉睡不好,有的还得了失眠症,更甚者有的小孩刚入睡突然被巨大的山炮声震醒,吓得哇哇乱哭。这是给村民带来的精神损害。其次,家乡耕种的庄稼地大都在簸箕庙山脚下周围,石料厂飞起的细碎石面飘落在庄稼的叶、杆和茎上,当小麦、玉米授粉期遇到连阴雨,这些石面和雨水混合成简易水泥,堵塞了果穗授粉的通道,严重影响了授粉,致使产量下降,庄稼减产。这是给家乡带来的经济损害。有一次,村里一个村民赶着毛驴车上山拉石头,当走近石料场时,崩山的炮声骤然响起,一块石子飞来正打在驴的颈部,毛驴受到惊吓长嘶一声,向山下奔去,把这个村民掀翻在地,腿和胳臂都受了伤。这是对村民生命财产的损害。十几年下来,完好的簸箕庙山千疮百孔、面目全非,特别是山的整个西北角已不复存在,三分之一的簸箕庙山消失了。附近到山上石料厂常年打工的几个工人长期呼吸石粉曾先后得了肺矽病。家乡父老乡亲的日子比以前富裕了,生活提高了,但自然环境的日益恶化和污染却给人们的生产、生活和健康带来了极大的危害。这时,人们开始渴望以前那种青山绿水的美好自然环境。
【作者简介 :孙友群,网名,伊洛人家。洛阳市作家会员、偃师市作协常务理事,洛阳洛神诗词学会副秘书长。《洛神诗刊》编辑,河洛文学《洛风》执行主编,全国发行诗刊《思归客》艺术总监,偃师文学网总版主,偃师民声网及河洛论坛版主、曾发表散文、诗歌、文学评论及杂文多篇。】
(己亥年仲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