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你应该读什么书
孔凡翼
儿子的学校要求学生读书,老师列了一串数目,周末回家要求家长去买。我看了看书目,大体有:《张晓风散文选》、《周国平散文选》、《朱自清散文选》、《鲁迅全集》、《城南往事》、《老人与海》等等诸如此类。不是说这些书不好,但是我总觉得还缺少点什么。至于缺少点什么,很长一段时间里我说不清楚,只是总隐隐约约觉得有所欠缺。
丰子恺先生说:古人的文章,完全好的不多,大多是某一部分,写得真好。我十分赞同他的观点。比如朱自清的散文名作《桨声灯影里的秦淮河》,我就不提倡现在的孩子去读。也许是我愚钝,至今读不出这篇文章到底好在哪里。他的另外几篇文章还是很值得一读的,比如《春》《匆匆》,文辞极好,陶人性情;《背影》写得含蓄而真挚,十分感人。朱自清擅长写景抒情,上学时学习的《梅雨潭》,也是很见功力的。但是,他的文章是否有必要全部拿来让孩子去通读,则是很大的疑问。我认为若非专业研究,则无此必要。其他当代的人,可让孩子择些代表性的,细细阅读,便可。
但是,终归还是太浅薄!让孩子只读着这些书去长大,每个人都觉得心底里不太踏实。
我想起曾经看过的一篇文章,名字以及出处都不记得了,但内容却很深刻的印在我的脑海里很多年。文章里提到日本教育的一个案例:作者到日本某地参观教育,他发现了一个奇怪的事情。很多的学校给中小学生布置了这样的假期题目:《你认为日本的地理位置有什么优势和劣势》、《你了解甲午战争么?》、《你认为日本为什么能战胜中国?现在如果不幸中日开战,你认为日本还会胜利吗?》。
当你看了这样的题目是不是感到匪夷所思?接着就会想,小小年纪的中小学生,能够完成吗?这样的命题是不是对中小学生而言太过深奥和沉重?作者带着这样的疑问去了解当地的老师和学生,得到的答案同样出乎我们的意外。原来人家根本也没想让孩子能够研究出什么成果,但是在做题目的过程中,这些小孩子用柔弱的双手,颤颤巍巍地打开了厚重的历史书籍和世界地理,开始用稚嫩的眼光好奇地打量并思索我们生活着的和曾经存在过的世界。作者感慨,假以时日,这些孩子的心胸和眼界将会何等的惊人呢?
历史,就是一本书,就是一篇气势恢弘情节跌宕的叙事散文。“史家之绝唱,无韵之离骚”,司马迁的如椽巨笔把历史写得让人热血澎湃,神思飞扬。我相信,司马迁开始写《史记》之初,也许是怀着极度的悲愤和沉重开始的,忍辱负重、青史留名,或许是他唯一的动机。但是写着写着,他的心境一定开始渐渐开阔雄浑起来,一直到最后神采飞扬,简直忍不住要长啸而高歌了。他最后的人生观价值观,肯定有了根本性的改变。看看他写得刺客列传,多么的沉郁、豪迈、洒脱!我觉得这些刺客身上都或多或少折射了司马迁的某些方面的影子,他把他自己已经融入了历史,所以才那样的夺人神魄,令人销魂。或许是他写完了帝王将相,忽然发觉,这些人虽然牛气哄哄,可也不过如此而已。他们控制了天下,却无法控制一颗高洁骄傲的灵魂。于是,一剑刺出,什么帝王将相,不过也终将变为一抔黄土。
历史让我们更加深刻的认识人生的本质、认识生命的本质,从而也更加深刻的理解人性。唐太宗感慨“以史为镜,可以知兴衰”,其实,历史上的形形色色各色人等,无不可以当做我们的镜子,让我们洞悉过去,审视未来,认识自己。以史为镜,同时也就是以人为镜。
我们常说,做人做事贵有始有终。其实这是多么错误的一种想法。我们总是教育孩子,看一本书,要认认真真的看完,领悟,最后写个心得体会,封存入库,然后呢?好像就没了然后。可是我们看看,真正的伟大,哪会有终结呢?孔子创立了儒学,至今还在影响着每一个中国人的身心言行;毛泽东思想,不是同样还在引领着我们怎样去正确的认识我们身处的这个世界以及其间所存的种种矛盾与斗争吗?秦始皇统一了中国,确立了华夏文明的基本疆域,直到现在,乃至未来,依旧会影响每一个华夏儿女。“五四运动”倡导的“民主与科学”的思想,开启了华夏文明的又一轮征程,到现在依旧深入人心。中华民族和华夏文明还将不断地延续、发展、丰富、壮大。我坚信,她的将来是无限的,令人期盼的。
历史是没有终点的,生命也应该是没有终点的。再伟大的人物,也不过是历史的一个小小的点而已。我们唯一能做的,便是尽量别让自己终结于某一个点,而是让你的有限的生命通过思想而无限的延续。所以,历史,真的值得我们每个人去认认真真地读一读。
如果说历史让我们认识世界,认识他人,那么哲学却可以让我们反省自我,深刻的认识自己。一提起哲学,给人的印象便是晦涩、深奥、呆板甚至带点神经质。看看历史上的哲学家,好像真有点。假如在生活中,你试着和别人谈点哲学,大概是会引来一片怀疑的目光的——是不是神经不大正常?其实,哲学思想是随着我们人类诞生的第一天起,便降临并紧随着我们的。当我们学会了思考,哲学的问题便时刻困扰着我们。从一开始的什么是天?为什么会刮风下雨?——到我们是什么?我们为什么活着?世界存在的意义何在?
正确而深刻的认识自己,认识人性,才能开始真正有意义的思考。曾有一段时间我极度地迷恋宇宙探索类的书籍。我阅读了大量的天文探索的资料和相关的书籍,企图从千万种假设里面,找寻宇宙的起源和消亡,生命的未来和归宿。但是,很不幸,我陷入了无边的绝望之中。阅读越多,灵魂越迷茫,生命越绝望。有个小孩曾经给爱因斯坦提出过相同的迷茫和绝望。爱因斯坦的回答让人意外的轻松:谁知道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不是轻松,是无奈,因为他也解答不了。可是他能化解,把无边的空虚的绝望,化解在无边的充实的内心。据说爱因斯坦会拉小提琴,其他很多的科学家也令人不可思议的喜欢弹奏各种乐器。如果按照孔夫子的观点,声色犬马那是害人之本,是不可“亵玩焉”的。
同样的,读历史,也会让我们陷入迷茫,人生的无奈和幻灭感,会让我们绝望。我们需要回归自己的内心, 寻找自己前进的力量和寄托。哲学,便是这种力量和寄托的来源。
没有生活的哲学是空洞的,没有哲学的生活是盲目的!
不论一个人还是一个民族,如果没有自己的哲学信仰,将是很可怕的。比如日本人,天生是缺乏明确的哲学信仰的。蛮荒时代,它学习大唐的文化和技术;明治维新,它又学习西方的科学与文明。但是,最终都是只学皮毛,没有学来真正的属于自己的生命哲学思维。有人说,不对,日本的武士道精神难道不是日本人的哲学信仰吗?错误。哲学是客观的,武士道精神是主观的;哲学是宽容的,武士道精神是暴戾的;哲学是睿智的,武士道精神是愚昧的。哲学的最终目的是让人回归于人本身,而武士道精神却让人异化为非人。武士道精神,实质上是一个偏执的民族极度偏执心理的强化和异化。它连一种思想都称不上,更何谈哲学?
哲学可以使人走得更远。犹如一个人远行,哲学便是上路前准备的包裹,不同之处在于,包裹营养于我们的身体,哲学营养于我们的思想。
中学生已经开始翘望外面的世界,他们的身心在渴盼着自由飞翔。但是这个世界真的是纷繁复杂,飞翔其中并不轻松。让他们学会负重、学会认识、学会思考,这是尝试飞翔的前提。一方面要认识世界,认识他人;一方面要认识自己,反思自己。前一方面需要在历史和现实中去摸索,后一方面需要在哲学和文化中思索。
写到这里,忽然想起,如何调节现实与理想,哲学与历史呢?文学与艺术获许是最好的媒介。生活不止有苟且,还有诗,而有了诗,便有了远方。
孩子,读书是为了远行。你准备好了吗?
【作者简介】孔凡翼,男,1975年生,山东济南人,教师。工作之余勤于笔耕,文学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华不注》《历城》等文学杂志及报刊副刊,教育随笔散文多刊登于《山东教育》《济南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