便着蓑衣游慢城
云 朵
一直以来,我都喜欢那些老出神韵的建筑,每到一处,最能吸引我的,必定是它们。蓑衣樊与我想象中的不同,遍寻这个三面环水的小小村落,即未见老出神韵的,却也无破败不堪。有的只是清一水儿的崭新建筑,白墙青瓦,院落方方正正,整齐划一。虽然全无古旧气息,倒也是民居原有的韵致,看上去温馨养眼。
主街两旁的墙壁上,是历代诗人关于便着蓑衣的诗句。若不是来到这儿,读到如许多的关于蓑衣的诗句,断不能想象,这一寻常物品,曾经承载过怎样的历史使命,曾经被赋予过怎样的浪漫诗意。正是这诸多诗句,为这个村庄再增一抹亮色,凭添了几分文学气质。
从陈庄的考古发掘来看,早在两千六百年前,这儿已不是洪荒之地。让今人反复揣度的营丘,极可能就在这片地域。历史沿革使然,一些地域名称,随城池的迁徙而不复存在。被废弃的城池,也因实际功能不再,淡出人们的视野,逐渐消弭。风儿扬起尘埃,覆了一层又一层,雨水夹带着泥沙,掩去一截又一截,最终将其厚厚地包裹藏匿。笑看今人苦苦追寻,数百数千年沉默不语。偶尔泄密,也是藏着掖着,犹抱琵琶半遮面,惹人引经据典、冥思苦想、猜度不已。
想必在那个久远的年代,这儿已是土地肥沃,河流纵横,水草丰茂,鱼米飘香。如不是这样,那位在七十大几入世,九十几岁高龄得封于营丘,酷爱垂钓的姜氏太公,断不能看中陈庄,赋予它一片繁华。
蓑衣的历史,或许更为久远,两千六百年前,已是姜太公身边之物。我仿佛看到,在烟雨蒙蒙的春日,在白雪飘飞的寒冬,姜太公便着蓑衣,独坐黄河岸边,大芦湖畔,蓑衣樊那片苇草丛生的滩头……静等着来回游动的鱼儿,愿者上钩。
我不禁恍然而悟,蓑衣樊虽然少了承载历史的古老建筑,却用一把寻常草芥,赋予了村庄灵魂,留住了乡愁,也留住了记忆。正如有人所言:“假如生命有个根基,那么它就是记忆。”
据悉,这个始建于明末清初的村子,最初是一群手艺人的聚集之地。以编制蓑衣者人数最众,故因此而得名。这让我想起了美国最南端小镇基韦斯特。那儿最初聚集的,也是一群手艺人。他们虽不是蓑衣樊、豆腐张……却是捕捞者、雪茄匠人……民以食为天,一技之长,不论哪个国度,历来都能安身立命。
然而,历史的车轮永不停歇,推搡着我们一路前行。行进途中,无人能够料得,什么会轰然坍塌,什么会悄悄萌生。或许蓑衣樊不曾想到,他的这门用来安身立命的手艺,会在某个时日,在他的某一代后人手中,走向衰败,被雨伞取而代之。当这一天到来的时候,我无法想象,他的樊姓后人,该是怎样的惶恐。也无法知晓,他们被迫放弃传承,另谋他途时的情景。
或许,他们也会如我这般,在某年的今日,蹲下身来亲近一棵小草,望着它卷成针形的草心发呆。所不同的,我揣度的是那时的他们,他们思量的是未来的生计。重重压力积攒在心里,定是无心欣赏一棵小草的样貌情态,连放弃编织这一行当,或许都不及忧郁。不管怎样,人的生存有着太多的路径,他们最终选择了适合自己的行当,继续谋生度日。
高速的发展,在带来生活富足的同时,也带来了自然生态环境的恶化。就水资源而论,截至1999年,全国668座城市中,已有400多个城市供水不足,全国131个流经城市的河流有70%被污染。我的记忆中,作为工业城的临淄,缺水来的更早,村子里那些经年沿用的古老水井,在七十年代相继干枯。为解决水资源短缺,在1988年这一年份,我市启动了引黄济淄工程。随着工程的实施,一个5000亩的黄河水沉砂池,占去了蓑衣樊三分之二的土地。让处于引黄济淄源头的蓑衣樊村为全市的发展,做出了巨大的牺牲。
有人说:“上帝拿走你一样东西的时候,必定归还你另外一样东西。”然而,这样东西,多半隐藏于深幽,痕迹并不清晰。脉络清晰的,也未必有人读懂。读它的人,必须达到与之齐肩的高度,与它心性相通。时光缓缓流逝,一晃27年过去,2015年,这个黄河水沉沙池,终于等来了那位心性相通的知己,带领蓑衣樊人,紧扣了高青绿色生态环保的发展主题,顺势而为,化桎梏为神奇,引领村民躬身前行。这个足足等待了27年的沉沙池,终于完成蜕变。成为有着地球之肾美誉的生物多样性生态湿地。
按照现代化农业、原生态种植模式,蓑衣樊在仅剩的500多亩稻田里,不仅种出的“大芦湖牌系列精品大米”。而且发展立体、生态种养淡水鱼虾及壳类水产生物30余种。自2013年,更推广了种养一体的新型模式,在稻田中养淡水蟹和甲鱼。利用稻田有基质肥鱼蟹,鱼蟹排泄物还田肥稻米。这样的优势互补,形成一种良性循环,彻底摒弃了化肥农药,有效的推动了生态循环农业的发展。稻田蟹、稻田甲鱼,也因此成为蓑衣樊新的特色品牌资源。
蓑衣樊的昨天与蓑衣樊的今天,已不能同日而语。村子三面环水,湖塘星罗棋布,千亩芦苇蒲草丰茂,万亩荷塘连片,200亩栽植核桃、樱桃、葡萄等特色果林生机焕然,西红柿、西瓜、哈密瓜等蔬菜大棚,蔚然成观。2013年,蓑衣樊入选“全国最美乡村”,2014年被列入省旅游局重点支持、先行发展的范围,2015年被国家旅游局命名为“中国乡村旅游模范村。”
蓑衣樊这个名字因此进入人们的视野,为越来越多的人熟知。这儿泥土芬芳,水草丰茂,空气湿润,生态怡然。这儿稻米香,这儿鱼蟹鲜,这儿春水碧于天,这儿莲叶何田田……蓑衣樊因此吸引了众多的观光客、美食者。
作为普通百姓中的一员,或许很少有人去留意某一座城的发展。我却受一种特殊情愫的牵引,留意关注高青这方热土,长达漫漫十年。虽然我留意的,都是些细枝末节,过于粗浅,对它却像故乡那般,倾注了一份浓浓地情感。
然而,当随采风团来到这儿,还是被它深深地震撼。
在我国经济发展的进程中,以牺牲自然生态环境为代价,得以高速发展的地区不在少数。高青人或许也不能脱俗。但是,从他们倡导原生态种植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和对慢城湿地建设上来看,却是站在了有别于他人的高度。他们从千百个雷同中,寻得了少有的一个不同,拒绝了急功近利的发展模式,走上了一条绿色生态环保之路。这在全球生态赤字率不断增加、生物多样性丧失的警钟不停鸣响、物种的灭绝速率直线上升的当下,在习近平总书记极力倡导“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今天,高青的远见卓识和发展理念,更显得难能可贵,可圈可点。
不论是慢城,还是蓑衣樊,只是我们这次采风所能看到的高青发展中的一隅。然而,通过这一隅之地,已经足以窥见,他们彰显的一种理念,一种支持绿色生态环保,反污染、反噪音、倡导无公害纯天然的生活理念。他们的这一理念,与起源于1999年的“慢城”理念,不谋而合。这种理念从起源至今,全球25个国家已有145个城市宣称为“慢城”。缘于此,2015年,高青县开始了全国第三个“国际慢城的打造。毋庸置疑,高青在谋求发展的同时,站在了保护地球的高度,走在了保护自然生态环境的前沿。
实践证明,高青的绿色生态环保之路将会越走越宽。从他们绿色生态环保这一发展理念确立的那一刻,已经标志着这一方热土复兴的开始。目前绿色生态环境,原生态种植模式,生态循环农业已深深植根于高青人心中。在这种理念下,产出的农副产品,为越来越多的人所接受,成为高青的标志和象征。他们盛产的高青大米、高青西瓜、高青西红柿等20种农产品先后获得国家地理标志认证。如果您去临淄的超市,你会发现,货架上摆的,都是标有产地高青的菜蔬。如果您去市场,小贩们也会强调,他的蔬菜产自高青。高青已成为绿色生态环保的一座丰碑,屹然矗立在人们心中。近年来,高青的农产品逐渐走出淄博,成为京津冀地区的“菜篮子”“米袋子”。据统计,2017年外销蔬菜60万吨、粮食30万吨,创造产值30多亿元。
他们获得国家地理标志的纯天然农产品、漫城万亩生物多样性生态湿地,有着美丽传说的大芦湖,富含多种微量元素的纯天然温泉,进入吉尼斯记录的扳倒井酒窖以及将最后一道弯馈赠于这片土地的九曲十八弯的黄河,将名不见经传的高青,打造成了来淄博绕不过的一抹亮丽。高青县因此获得“中国温泉之城”、“中国白酒名城”、“中国黑牛城” 、“中国最具幸福感城市”的殊荣。并入选2018全国“幸福百县榜”。
您如有兴趣,可来高青蓑衣樊一游,尽览这儿的风采。去一慢城泛舟,去荷塘采莲,去黄河沿岸漫步、去木屋小憩……然后,去人民公社大食堂放心的进上一餐,品尝一下他们的稻米香,鱼蟹鲜……
那么,您会发现,这才是我们真正想要的绿色环保原生态纯天然的生活品质。
【作者简介】云朵,本名徐淑云,女 山东淄博人。山东散文学会会员,西部散文学会会员,淄博市散文学会副会长,散文作品先后发表于《当代散文》《西部散文》《泰安日报》《淄博日报》等报纸杂志。著有小说《梦回故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