千年戏中意难平
刘姝慧
一双水袖拂过了流年,一嗓唱腔穿透了时光,一笔粉墨连接了古今,一段戏文唱出了愁肠。这浸润在中华五千年文化中的传承,一直向外开着大门。只可惜园内人孤芳自赏,园外人走马观花,可不到园里,怎知春色如许?
初识
我自小就是爱戏的。小时候不谙世事,只觉得戏曲唱的热闹,咿咿呀呀的有趣的很,演员的妆面鲜艳亮眼,衣裙刺绣精美,头面夺目闪耀,故而爱听也爱看。戏中的故事多是听不懂甚至听不清,戏词曲调却熟记于心,偶尔与小伙伴扯一方红丝帕,学着台上人来来回回吟唱一番,继而嬉笑成一团,真真是既有韵味又惬意舒畅。
那一日,被电视上播放的《牡丹亭》惊艳了耳朵,“良辰美景奈何天,赏心乐事谁家院”从此便从浅入深,喜欢上它的唱词和内涵。
迷恋
爱上戏曲后,我便得空就听上一听。无论什么戏种都愿意尝试,可最爱的,却是京剧,黄梅戏和昆曲。天天跟着戏里摇头晃脑的,朋友们都笑我。在我看来,戏台上那眼波明媚流转,台步进退有度,墙头马上的惊鸿一瞥,梦中心间的两情相许,蝇头小楷暗通款曲,都比现代歌曲有韵味的多。戏台边的配乐更不必说,那二胡拉的满堂彩,琵琶拨动一地古韵,三弦悠悠,琴声铿锵。台上一分钟,台下十年功,这其中又经过多少岁月的苦练。俗语“千日琵琶百日筝,半世三弦学不成”,单单这配乐就要多少沉淀!又岂是现代有些速食音乐比得了的?我爱这戏曲中的词,普通白话和散诗的切换总是那么流畅自然,达到雅俗共赏的艺术效果。每一段戏词,都是极美的文段,值得细细品味。似《孔雀东南飞》中“你为何千丝万缕,万缕千丝,不把我的兰芝系?”;再有《狸猫换太子》中“陈琳啊,打死我不过一时痛,你活着苦果要吃一生。”戏文中有多少在告诫世人做人处世的道理。那次在苏州听了一折《牡丹亭》,真真美醉了,现场的享受是从电视上无法体会到的。你的魂魄几乎都被勾走,随着演员的的一唱一动起伏。
深思
我认为,传统戏曲的另一个魅力在于,它会用妆面掩去演员的本来容貌,使观众不是肤浅单薄的去注意演员的长相,而是把关注点放在戏曲本身,包括演员的气质,身段,唱腔,唱词。在戏台上的梨园弟子们,即使化去天生的容貌,可那行头做派,那眼神台步,甚至是旦角被舞台灯光照的透明的指甲都是美的。
还有一点,越来越多的受到西方文化影响,说“爱”太容易。大家无比热烈的表达自己的感情,可我们东方自古以含蓄内敛为上。所以,戏曲中体现那种爱恨到极致却又隐忍的情感格外使人着迷。并且在感情最激动时予以克制,一生心动寥寥,可遇不可求,自然应是无比珍视,小心妥帖的在心里珍藏,不是现代歌曲的激动呐喊,戏曲是从演员的一举一动,一颦一笑中感到浓浓的情意。有一次去现场看《西厢记》,角色中的张生,眼里似乎藏着一千个草长莺飞的春天,我看完后几天才从那个眼神中走出来。那一抬眼,一挥袖,一颦一笑一扭头,一目情深一点惊鸿,让人走不出戏曲这个“坑”。不仅仅是戏曲,戏曲的背后,是我们中华五千年的文化传承与底蕴啊。
仔细品味,你也能发现戏剧的美。那其中有现代人缺少的慢,也是古人留下的时间,更是中华文化宝库的一笔财富。你总觉得秋末冬来,林花谢去春红,徒留下满目琳琅作疮痍,却不想白雪亦逢春,风华几度勾人魂。园内芳华,待君赏问。
(作者系历城双语实验学校学生 指导教师:李毅萌)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