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找生活中的语文 ,做有品位的旅游人
文/吴帅
暑假即将过去一半,正是家长带领孩子外出游玩的高峰期。俗话说:读万卷书不如行万里路。节假日带孩子出去游玩,丰富孩子的见闻,促进亲子间的关系,的确是一种很不错的休闲娱乐方式。
有些孩子出去玩了几天,回来家长想着让孩子写篇游记吧,啃着笔头吭哧半天也写不来几个字。写不出来,说总可以吧,可结果是说也说不出来。花那么多钱出去一趟不容易,不留点痕迹,怪不是那个意思。那看着照片总可以吧,结果手机里面全是各种自拍,各种造型,根本没有景点的图片,当然也就没有印象了。
这种种现象都说明了好多家长和孩子玩都不知道怎么样玩,对他们来说出去旅游充其量就是坐坐车,拍拍照,吃吃喝喝,热闹热闹,根本没起到旅游的目的,我个人感觉这叫低俗,没品位。
那么,怎样才能做到真正有品位的旅游呢?我个人觉得旅游就是走进生活,从生活中挖掘文化元素,让语文与生活联姻,达到完美的融合。
但凡成为景点的地方,必定有一定文化元素,要么是人文要素,要么是历史典故,我们在游玩的过程中要关注到这些要素,才能起到真正的作用。
到了一个地方,我们首先要了解这个地方的民俗风情,饮食文化,这些都是生活元素。比如说我们到驻马店和到安阳,所了解的民俗、饮食也不一样。驻马店的顿岗油馍、胡辣汤等是特色饮食,安阳的道口烧鸡、扁粉菜是地方特色。作为特色的地域文化积淀更是千差万别,安阳是甲骨文的发掘地,又是有文字记载的最早的殷商宫殿所在地,文化底蕴特别丰厚。而驻马店做为一个古代驿站,尽管文化底蕴不如安阳丰厚,但也有其独到之处,如第一次统一六国文字及度量衡单位的千古一相李斯墓,干宝故里,梁祝故里等等。“三里不同俗,十里易规矩。”祖国幅员辽阔,每一个地方都有起独特的民俗文化。就拿剪头这一事说吧,驻马店的风俗是正月剃头死舅,而安阳是五月不能剪头,尽管原因是一样的,但时间却相差几个月。这些都是生活中的语文元素,我们要每到一处都要了解到。
其次,我们要关注到景区的楹联文化。楹联本身就是一种语文知识,景区楹联都是历代文人高度浓缩的景区特点的概括。比如大家都熟悉的“一径竹阴云满地,半帘花影月笼纱。”(北京颐和园月波楼)“树红树碧高低影,烟淡烟浓远近秋。”(四川青城山真武殿)“四面荷花三面柳,一城山色半城湖。”(山东济南大明湖)“清风明月本无价,近水遥山皆有情。”(江苏苏州沧浪亭)
风景区如此,一些名人故居、祠堂也是如此,但这些楹联都是用简洁的语言概括人物的生平大事。如朱仙镇岳庙:
上联:若斯里朱仙不死,知当日金牌北如,三字含冤定击碎你这极恶滔天黑心宰相。
下联:即此邻关圣犹生,见此间铁骑南旋,万民哭留必保全我那精忠报国赤胆将军。
看到这一副对联,我们就要联系时代背景想一想岳飞和朱仙镇有什么关系?“三字含冤”中的“三字”指什么?黑心宰相又指谁?关圣是谁他和岳飞怎么扯上关系的等等问题。再如苏轼祠:
上联:一门父子三词客。
下联:千古文章八大家。
一门父子都是谁?他们是什么关系?八大家又是什么意思?这些我们都应该关注到。如果我们不知道没关系,要虚心好学,认真聆听导游或解说员的解说是最直接、最便捷的了解方式。
再者,要关注到景区的标牌,即建筑说明。一般来说,凡是有一定的影响的建筑都是有其背景的,我们要通过标牌来了解其背后的故事。比如,北京颐和园,一到门口就会看到一座碑文,告诉游客颐和园的大致背景,进去之后,每一座建筑物都会有一块标牌,上面刻着建筑年代,用途等等资料。再拿我刚刚参观的红旗渠来说吧,到分水闸处有一块标牌清清楚楚告诉我们,分水闸就是把漳河流入林州主干渠的水从此处,通过分支分流到林州各处;“踏遍青山”告诉我们,这是纪念当时的测量设计人员的;青年洞是为了纪念当年青年敢死队的;创业洞、虎口山、鹰嘴山……都是有一定的故事的。我们只有了解到这些背后的故事,才能更深入地了解所到景点的人文要素。
除此之外,我们还要查阅相关资料,看相关视频,这样了解得会更具体。
综上所述,生活中处处都有语文,处处都有学问,我们只有把这些都挖掘到了才是真正地旅游了,才能够达到学以致用,回到家才能够有内容与伙伴分享。如果别人问你到什么地方玩了?那里都有什么景物,有哪些建筑,为什么会有这些建筑,而你一问三不知,你能说你去游玩了?
如果单纯是为了花钱,在哪里花不了,何必浪费精力跑那么远的地方呢?
让我们做一个有品味的旅游者,真正做一个用脚步丈量世界的有心人吧!生活中不缺少美,同样也不缺少语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