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智慧点亮人生,用读书温暖生命
孔凡翼
朱军主持的《艺术人生》有一句经典台词:用艺术点亮人生,用情感温暖生命。我等芸芸众生,不敢奢谈艺术。但做为一个人,我想我们还是要掌握另一门艺术的,那就是——生活的艺术。否则我们的生活就太过灰色调了。这种生活的艺术我认为应该叫做——智慧!
最近我正在读明代冯梦龙编著的《智囊全集》一书。本书分为上智部、明智部、察智部、胆智部、术智部、捷智部、语智部、兵智部、闺智部、杂智部共十部。此书汇集了从先秦到明代的智慧故事,涉及的人物有帝王将相,先贤巨哲, 也有社会下层的普通百姓,如《闺智部》中的《辽阳妇》篇,主人公连名字都没有。无论是政治家的高瞻远瞩,出奇制胜,还是商贾轻取富贵,全身持家,古人的种种智慧韬略,几乎搜罗无遗。毛主席最推崇的两部古代笔记,一部是《容斋随笔》,另一部就是《智囊全集》。
读后,我认为其实不必要如此麻烦,直接可简单分为小智慧与大智慧。小智慧如曹冲称象,孙亮辨蜜,这些大家都熟悉;大智慧如范仲淹。宋朝皇佑二年,吴中一代出现大饥荒。范仲淹主政浙西,除下令散发米粮赈灾外,还做了两件事:鼓励百姓举行划船比赛,自己也日日在湖上宴饮,从春至夏,百姓携老扶幼争看;召集佛寺主持,要他们大肆招工兴建土木。掌监察的官员认为范仲淹不能体恤荒年财政困难,劳民伤财,所以上述弹劾。范仲淹上书反驳:“之所以鼓励百姓宴饮湖上,并让寺院、官府大兴土木,其用意正是借助多余的钱财,来救助贫苦无意的穷民,使得靠出卖劳动力的百姓,能依赖官府与民间所提供的工作机会得以生存,不致背井离乡,饿死荒野。这年的大饥荒,只有杭州一带百姓没有受到严重的危害。同样,明朝万历年间,苏州一带发生饥荒,主政者下令禁止百姓游船,于是富家子弟日日躲在僧院宴饮,而靠划船谋生的船家都失业离乡,饿死无数。如果没有“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高尚情怀,范仲淹能想到这些吗?范仲淹的方法,其实在现在经济萧条时,国家不是一直在沿用吗?
为政需要智慧,那么教育需要智慧吗?我们大家可能都曾遇见过这样的学生,调皮捣蛋,打架斗殴,旷课偷懒,不爱学习,总之缺点一大堆,优点少得可怜。面对这样的学生,缺乏智慧的老师,会脸红脖子粗地批评再批评,有时也会口不择言。可学生却面不改色心不跳,没准转过头去还会笑话老师:瞧这德性!缺乏智慧的教育理论家会说:什么性格(内向、外向);什么气质(热血、粘液);家庭背景……。
人家魏书生先生不这样办,那他怎样做呢?表扬。先生说:有些孩子最不怕的是批评。甚至你骂他两句也泰然自若。可若是你表扬他,脸就红了,就忸怩了,就不好意思了。你只要不断地夸他,挖掘他身上哪怕一丁点的闪光点,久而久之他就会对自己有了自律,自我反思,自我追求了。你看,魏书生先生通过纷繁的表象,一下子就抓住了问题的本质。“古语云:敬人者,人恒敬之”。“亲其师,信其道”。说得再通俗点:人都是有自尊心的。只要从心里真正尊重你的学生,他才会信任你,跟从你。这么简单的道理,我们很多人却都不明白,这就是我们缺乏教育的智慧。就像毛主席语:“枪杆子里出政权”,这是从国共合作第一次失败总结出来的。“打得赢就打,打不赢就跑”,这是从反围剿总结出来的。简单吗?简单!!可能发现总结这么点简单道理的,全中国也仅毛泽东一人而已。这就是大智慧!用最朴素的话语,表达最本质的原理。魏书生说:现代教育理论就是把人说糊涂了。我看那仅是理论而已,不是真正的智慧。那样的人也不能称之为教育家。
既然生活需要智慧,教育需要智慧,那智慧从哪里来呢?
前段时间,有个智慧型校长论坛,也讨论这个问题。我看说法很多,有的说智慧型校长要会学习,会反思,会实践……等等不一而足。但几乎没有人说到校长要学会热爱生活,关怀他人。以上这些观点都不能说不对,可我总觉得还没说到问题的本源上。
谈到这里,我不能不说一个历史人物:海瑞。我原来是很崇拜海瑞的,一个二品大员,生前穿的衣服补丁摞补丁,死后连买棺材的钱也没有,只有一个老仆人守在身边。当官当到这个地步,实在是清廉!后来读更多的书,感觉不对头了。海瑞这个人可以说是四书五经、封建礼教毒害的一个畸形人。母亲死了,老婆死了,女儿死了,他都不难过。当官除了不贪外,几乎无任何政绩(不是现在的政绩)时人有评——“是个好人,不能做事”。甚至我觉得他是一个极端自私的人,只为自己能留一个清白之名。国家这个概念大概也不在他心中,朝庭让我干就干,不让我干,烂到什么程度也不关我事。如果明朝的官员都变成海瑞,估计中国社会就退回到原始社会了。海瑞因为缺乏正常人的情感,因而也就不具备生成智慧的条件。他的人生实在乏善可陈!另一个人物张居正,廉洁自律上不如海瑞,纳妾,生活奢华,但历史地位却要远远高于海瑞。二者都对当时的腐败黑暗深恶痛绝,但海瑞除了痛骂,还是痛骂;而张居正,除了痛骂,还有改变的办法。因此我认为智慧来源于对人生的热爱之情,对生命的关怀之情。智慧来源于情感!
释迦牟尼如果不怀有对芸芸众生的关怀之情,既使在菩提树下坐上一百年,估计也不会立地成佛的!
一个人对生活真挚地感悟来源于哪里呢?我认为来源于古代圣贤的教诲。即多读经典。还是回到开始,从魏书生表扬学生说起。亚里士多德说:“人如果轻率地出口任何性质的恶言,他就离恶行不远了”。当我们无休止的批评再批评学生,甚至口不择言时,我们要多想想魏书生和亚里士多德。
读书,当然不能什么书都读。前段时间看某杂志,封底介绍某学校校长竟然已出了89本专著。实在厉害,不过也值得怀疑。记得2007年底去盘锦学习参观,从盘锦实验中学图书室购回了满满一大包书。回来通读一遍后,尚在我手里的就现在一本《魏书生教学工作漫谈》了。在我印象里,只有这本书是先生自己编著的,其他的大多是别人介绍先生或辑录他的工作言行方法的,看着都索然无味。可见,吹捧魏书生的,未必真懂魏书生!抵达盘锦当天,在宾馆的会议室里,魏书生先生的朋友蔡政权先给我们开了个会。他说:要想学习魏书生,必须提高自己思维的高度。当时不懂此话,后来,才有所感悟。这本书我拿回家,爱人竟一夜未睡而读完。这两年我只给老师推荐了两本书:一本是本书,另一本是《帕夫雷什中学》。这两本书语言都很质朴,字里行间都洋溢着作者对学校,对学生的无限热爱之情。这都是作者心血凝结而成,闪着智慧的光芒!!
唐代诗人王之涣有诗云:欲穷千里目,更上一层楼。更上一层楼所看到的不过是别一种风景。要想让我们的思想穿越历史的时空,让我们的心灵感受人类文明的光芒,修改一下,与各位共勉:欲穷千里目,更读万卷书。
【作者简介】孔凡翼,男,1975年生,山东济南人,教师。工作之余勤于笔耕,文学作品散见于《济南日报》《齐鲁晚报》《济南时报》《华不注》《历城》等文学杂志及报刊副刊,教育随笔散文多刊登于《山东教育》《济南教育》等。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