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庄宗超。高级工程师,福建省浦城县电力公司退休经理。浦城县诗词学会名誉会长,福建省及中华诗词学会会员。浦城县音乐协会顾问,浦城县影视协会顾问。浦城县文联代表。所创作的诗,赋,楹联作品颇多。创作散文,小说,杂文,证论等文章数十万字。

我们都在撒谎
文/庄宗超
看到这题头你的第一反应是不认同,更不会承认自己经常撒谎。不要紧,人皆如此。这是自我掩饰的本能,谁也不愿意人家说他经常撒谎。当然有可能是你对撒谎的概念不清,所以没有意识到自己在撒谎。
心理学家做过统计:每个人每天所讲的话有七成是谎言。认真想想果然是这样——大家都在撒谎,甚至早上一出门就开始撒谎:该去上班啦,走到门外碰到邻居、熟人、总不能低头擦肩而过,第一句话就是“你好啊”。这是交往礼节的需要,否则人家会误会你对他有成见。那请问你是关心他身体好还是心情好?即然都不是,那就是撒谎。接着你到了单位,见了上司就难免说些违心的恭维话。与同事如果有不同的意见你就打哈哈。稍后有人求你办事你又不愿帮忙,便会虚以委蛇敷衍一番。中午你会顺便到市场买菜,当然免不了嫌七道八,见好说坏。下午上班又是言不由衷照样说,傍晚下了班你会到什么地方找朋友泡茶,又吹了许多不着边际的“牛皮”。结果回家迟了,为了避免老婆啰嗦更是用力编造谎话。
够了吧!你今天的谎话足足有七成。
我不是在鼓吹撒谎,但却不否定撒谎存在的合理性,哲学家黑格尔说过:存在就是合理的。因为在很多情况下撒谎是必须的。正如你去看望一位病危的朋友时如果实话实说:看来这病治好没什么希望,赶快立遗嘱吧。可你知道这样说会增加病人的痛苦。所以就会这样说:这病没什么大碍,配合医师治疗很快会好起来。你虽然懂得这是在撒谎,但为了减轻朋友的精神压力就必须撒谎。
这里不妨再举个例:现在我问你看了这篇文章感觉如何?你的回答有两种可能——如果认为文章不值一看,你绝对不会直批,而是点点头说:看来还可以。如果认为文章还过得去,就会夸大其词吹捧一番。你不直批是为了不打击我的自尊,而夸大其词是让我高兴。尽管我知道你在撒谎,但绝对不会责怪。反正大家面子上都过得去。
这类谎言无须指责,因为撒谎者并没有损人利己,更没有损害社会,甚至带有“利他性”。其本意是维持人际和谐。哲学家将这类撒谎称作“美丽的谎言”。
他们还有一句格言—— “儿童和傻子永远说实话”。据此推理:成年人和聪明人永远不说实话。这样的推理言辞是过激了些,但是有一定的道理。因为一个习惯说实话连婉转地说都不愿意的人是无法相处的,甚至令人讨厌,认为这种人就是傻子。
所以说人们需要撒谎。因为不损人利己的撒谎可以是一种娱乐、一种安慰、一种在必要时可以解围救急的法宝。人们甚至为娱乐性的撒谎安排一个节日——愚人节。
有些人撒谎也实在太无顾忌了。且不说那些信口承诺、信口发誓的例子。有人甚至在上帝面前都敢撒谎。在教堂的婚礼上这两口子发誓:无论对方是富有、是贫穷------都终生不逾彼此相爱。可婚后不久便另找新欢去了。当然这是私人感情的事,人们不太愿意过问,如果有过分的地方上帝会使他们受到良心的遣责,与俗人关系不大。
不过你一定会觉得现在损人利己的谎言已经像雾霾一样包围着我们:满街的广告——跳楼价、大出血、疯狂打折。如果你认为打六折、打八折很合祘,那商家一定非常高兴,因为有一个傻子上套了啦。当然你愿买、他愿卖,也祘不上危害社会和谐,你只管偷着乐去。但假如是公共媒体参与欺诈广告那就是社会问题啦!那假药、假酒、假专家、假大学已经坑害了多少人!
我不是上帝派来审判世界的,无权说得太多。在现实社会中人们最不能容忍的是邪恶的撒谎。你一定记得的一个老太婆把救她的人送上法庭吧。她的伪证和那愚蠢的法官硬是让全国产生信任危机,彻底动摇了人们的道德底线。还有那网络似是而非的造摇对社会产生的负面效应更是难以估量的。因为这类谎言是经过精心策划的。他们掌握了人们的某种心理和诉求进行巧妙编造,使人难辩真假。有道是流言止于智者、偏偏这些流言令智者都昏了头。在通讯技术如此发达的今天,一篇谎言将以雪崩的速度传遍全国。你如果玩微信手机,一定曾经在无意中把谎言转发出去。尽管你不是谎言的始作俑者,但客观上已经是和别人一起撒谎。
人们之所以厌恶这类撒谎,就是因为编制造者居心叵测、欲盖弥彰,别有图谋。文明社会将因之而蒙羞。
人们需要的是善意的撒谎。甚至十分欣赏美丽的谎言,大家并没有把这类谎言当作撒谎,于是我们就满不在乎地经常撒谎。聪明人更会把这类谎话说得条条是道、振振有词、优美大方、委婉动听。正如那些令人捧腹大笑的相声,把撒谎的艺术发挥到极致。
我已经说了一大堆关于撒谎的大实话。你如果不会觉得不耐烦就接着听最后几句:有两种话我们是不能说的:一种是伤人的实话,因为一句伤人的实话确实不如一句善意的谎言。另一种是损人利己谎言,这是应受到谴责的不道德行为。而礼节性、利他性的谎言非但要懂得说,还应该当成一种语言艺术来完善。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