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的“人无远虑,必有有近忧”吗
文/逯家驹
子曰:“人无远虑,必有近忧。”(《论语·卫灵公》)孔子说:“一个人,如果没有长远打算,一定会有眼前的忧患。”我觉得这样的武断似有不妥。理由:即便有了“远虑”,“近忧”仍然是不可避免的。我国每年都有几百万大学生毕业,他们哪一个对未来不抱一个宏伟的幻想?哪一个对前途没有一个美好的设计?然而他们又大都面临着没有单位接收的忧患。这是不争的事实。所以说,有远虑也是照样有近忧的。有了近忧怎么办?只能本着积极的态度去面对,而决不能对眼前的问题或不屑一顾或熟视无睹或唉声叹气或怨天尤人;相反,应审时度势,从眼前做起、从一点一滴做起,将浮躁暂放一旁,脚踏实地做点儿力所能及的事。在大学毕业生中,有的去为别人打工,有的去街头当小贩儿,有的“屈尊”做家教,教孩提一加一等于二;但这远比手里攥着早已被攥皱了的学历及不知掺了多少水分的简历到处低三下四地遭人白眼、到处低声下气地求人强。
多考虑考虑眼前,来一个“短期计划”,这比啥都好,因为它至少看得见、摸得着,而且从此结束了伸手向父母索要沾满了汗渍的学费的历史。
当然,远虑归远虑,近忧又不能不管——这就是通常所说的“大处着眼,小处着手”。再说,经过远虑定下的目标不一定非实现不可。提前定下目标无可厚非,不过那是激励自己不断去锐意进取的一种形式;假如定下目标就不必更改,那也不是明智之举。比如我们的伟大的革命先驱鲁迅,他“远虑”百姓疾病缠身,就开始刻苦学医,以担当起救死扶伤之重任;但是,他后来他发觉自己更适合同压在中国人民头上的三座大山作斗争,于是又改弦易辙,成了一位杰出的共产主义先锋战士。所以说,远虑出来的计划和理想也可以根据具体情况或予以否定或完全改变的。
我最后想说的是,考虑得太远也真太累。也就是说,根本用不着早早地去“远虑”,去漫无目的地想入非非。只要把眼前的工作做好,就是最积极的人生态度。假如你远虑,实际上你已经在经历“忧患”了。因为,你在绞尽脑汁去想你将来要怎样怎样、几十年后能如何如何,三番五次拿不定主意,左思右想无法定夺,这样一来你肯定累;而等孩子长大成人,根据他的成长经历和发展取向再定目标也不迟。
只要从小培养一个良好的学习习惯和行为习惯,经营自己的长处,发展自己的兴趣,把眼前的事做好,“天道酬勤”,到时一切都不用你考虑。二三十岁就开始“远虑”,你的头发不“朝如青丝暮成雪”才怪呢!
如果一个人已经意识到还有10年的阳寿,我敢打赌,他肯定活不到10年!还是用家父健在时告诫我的两句话做结尾吧:“船到桥头自然直”“但做好事,莫问前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