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敦煌曲子词》中的佛教作品赏析(十)
文/吕兴福
接下来,笔者再率性而为,就《敦煌曲子词》中涉及佛教的全部作品读后的总体感受,与诸位菩萨大德们共同分享:
一、《敦煌曲子词》中的敦煌二字,只仅仅说明这部分作品的发现地而已,就其内容看,作品形成的土壤主要是长江以北的黄河流域广大地区。
从作品内容来看。大量作品、尤其是非宗教作品,所描写的环境、氛围、人物都不限于敦煌地区,并且极少提及敦煌。就连宗教作品,也不例外。如《五台山曲子六首》,取调《苏幕遮》,内容介绍的是山西五台山文殊菩萨道场的无比殊胜。第一首,五台山概述,颇有气势。“大圣堂,非凡地。左右盘龙,唯有台相倚。”第二首至第六首,分别介绍东台、北台、中台、西台和南台的情形,作者以游记的形式,诸台漫步,情绪饱满,文采飞扬,至情至性,一气呵成,实属佳作。这篇歌颂山西五台山的词,被古人收存进甘肃河西走廊尽头的敦煌石窟,被尘封千余年后再度展示其应有的丰采,实属稀有难得。这是当时大德们云游、参学、往来流动的结果。由此可见,《敦煌曲子词》如同尘封于莫高窟密室里的其它经卷文档类一样,属于来自当时的全国各地、经长时间的极累后最终被封存下来的。由于词曲类更多的是手抄件,并没有被首先发现密室的王道士所重视,这才没有被卖给外国人而得以完好的保存至今。

二、《敦煌曲子词》中涉及佛教作品之多,这是在中国诗词曲发展史上罕见的。如今,堂而皇之地走进《唐宋全词》,在中国诗词曲中占一席之地,也是顺理成章的。数量的显示,除了名录外,还在于各曲牌下的篇幅。《敦煌曲子词》中涉及佛教的作品的篇幅,相对以较长篇幅者居多,动辄十余段百余句甚至数百句者颇为多见。如《普劝四众依教奉行》这个作品,取词牌《十二时》,共计由一百三十四个段落组成,堪称洋洋大观。其内容广博但分述有条有理,层次分明。兼说事说理,两不偏颇,自然圆融。其中名言佳句,哲理妙对,比比皆是。“床头一盏寂寥灯,枕畔两行酸楚泪。”“思量一夜百千家,几户忧愁几家喜。”“无常一件大家知,争奈人心不惊悟。”“三皇五帝总成空,四皓七贤皆作故。”细细读来,观照品评,既有无穷的美学享受,更有甚深的生命真谛的启迪。这般规格和规模,实属难得。
三、瑕不掩瑜。虽然对整个《敦煌曲子词》,普遍认为相对粗糙,不够精致。但这也要辩证地来看待。在诗词曲三个群体看,相对来说,诗和词,骚客文人士大夫参与创作者甚重,而曲子词虽有诗文大家参与,但相对而论,更多的还是民间曲艺者所为。因为它更多地只是流传于市井街头、集市庙会、歌坊茶楼等处。其二是,这些作品虽然曾经流行,但毕竟被尘封了千余年,相对于其它的唐诗宋词,它们所经历的岁月的打磨少了许多。加之重新问世以来,未加校订,原汁原味和盘托出,因此错漏谬误是在所难免的。但这并不重要,这一切都掩盖不了其思想内容和宗教内容的丰满和厚重。尤其是涉及佛教的作品,它更能再次成为我们弘法利世、高台教化、引导众生诸恶莫作众善奉行进而离苦得乐的重要教材。

四、《敦煌曲子词》中涉及佛教作品给我们的启迪是,这种曾经是四众弟子喜闻乐见的弘法形式,我们应该继承和发扬。实际上,在佛陀时代,佛祖在给大众讲法时,为了让大家便于记忆,每讲完一段,都会将概要总结成偈语、偈颂等诗歌形式,让大家传唱。经典中出现的“为重宣其义,而说偈言”就是证明。十二部中的重诵部和讽诵部,都是诗歌的形式。中外历代的大德高僧们,更是继承了这一传统形式,这才使得从古至今各种偈语的应用经久不衰。当然,这都还多局限于四众弟子内部流传和应用。到了我们这个自古以来崇尚诗词歌赋的国度,教门之中出现了诗僧现象,有不少在家居士,也或诗或词涉及到了佛法,以至于一千多年前,《敦煌曲子词》中这些涉及佛教的作品群就应用而生了,说来也是因缘具足的。既然有如是传承和沿袭,又能很好地发挥其弘法利世的作用,我们何不很好地去发现、发掘、整理、继承和发扬光大呢?如果有善知识,能够就这些涉及佛教的作品,单独地集结、并予以注释和解读,整理成佛教读物另册出版,又何尝不是一件功德无量的事呢?(全文圆满)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