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 传
杨润祺

一门手艺的生命力,在于对传统的匠心传承。-----------题记
周末,难得清闲。我漫步在曲水亭街——繁华都市中一处少有的清幽之地,浓重的老城韵味环绕四周:朴实的民居,灰瓦白墙犹如水墨泼洒;青石小路,苔痕斑驳,狭窄幽长;一泓清泉,穿过百年泉城洗尽铅华的岁月。除了这些,空气中仿佛还流淌着一丝穿越时光的气息。我缓缓漫步,似乎在寻找着什么……
正走着,忽的,我看到了一位老爷爷。他稀疏的头发染上了雪色,黝黑的脸上刻着深深浅浅的皱纹。胡子花白,暗红的嘴唇有些干裂,眼睛微微眯着,看上去怡然又慈祥。他身着暗灰色布衫,布衫洗的有些泛白,但是板板正正。磨得锃亮的铜锅中盛着一锅澄黄发亮的糖稀。稻草捆扎的货架上,插着各式各样栩栩如生的糖画。
我要了一只兔子。他舀满一勺糖稀,暴露着青筋的手灵巧地在案板上飞舞。糖稀从勺中涓涓流下,顺滑如丝,仿佛将他的手与心连在了一起。随着缕缕糖丝的飘洒,一只小巧精致的兔子很快跃然板上。老爷爷端详着,如同欣赏艺术品一般,继而又拿起一把小刀,仔细的修整了一下,拿起一根竹签,趁热粘上,稍凉后,把糖画轻轻取下,微笑着递到我手里。世界很嘈杂,老爷爷却始终心无旁骛,是那样的安然和专注。
“爷爷,您这么认真啊。”我不无崇拜的说。他郑重的说:“做手艺,那可不能糊弄,一丝一毫也不能差。手艺人必须得有匠心。好比这兔子,多那么一滴糖,这兔子也不活了。”我哑然。
我仔细端详手中那活灵活现的糖画小兔子,真是一件精致而带着余温的艺术品。舔一下,糖不腻,不滞,甜的恰到好处。
赞叹之余,我更被他的故事感动。这位老爷爷的父亲是位小有名气的糖画师傅,靠卖糖画为生。他苦练多年手艺,不断创新改良,最终配成了独有的熬糖秘方。老爷爷从小跟父亲学手艺,年逾古稀的他早已不愁吃穿,但为了留住那份古老的记忆,他仍坚持日日出摊,匠心制作,在小街的一角,在世人的浮躁中坚守着这份传承。
每逢节假日,他总会在热闹的景点免费教爱好者做糖画。他的糖画栩栩如生,围观者、学习者络绎不绝。
许多人问他:“做这一行也挣不了多少钱,您年纪也大了,为什么还要让自己这么辛苦呢?”面对大家的好奇,老爷爷认真的说:“老祖宗的智慧,可不能丢了。这是心传啊!”
一句心传,掀起了我内心的波澜。修身琢业,匠人匠心,正是我们现代所缺失的啊。社会极速发展,很多人在追逐名利中迷失了自己,老手艺,乃至传统文化都被遗忘在岁月的长河里。其实,正是它们,饱含着前人的智慧,流淌在我们的血脉里,滋养我们成长。
我似乎明白了老爷爷所说的心传,也许就是将一门老手艺用心坚守,世代传承,做一些无人问津的小事,并为此倾注一生。
一心一用,终有所成。
(作者系济南市历城鲍山学校学生 指导教师:张颖颖)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