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山的那一边
郭晨菲

在山的那一边,有一个小小的村庄。在这个小村庄里,有一所小小的学校。学校里有一群孩子。这一切都令我终生难忘。
这里是徽州的一所乡村小学。暑假,我跟随表姐参加了去徽州支教的社会实践活动,同行的还有老师和几位高中生。那里四面群山环绕,绵延不绝,似俄罗斯套娃,一层一层将我们环抱其中。山上起伏的茶树像浩瀚海洋中翻滚的帆船,若隐若现。一排排绿树守卫着学校,它们笔直的侧枝似毛笔,描绘着天空的蔚蓝。
刚来到宿舍安顿好不久,便隐约听到叩门声。打开一看,门口站着一个矮小的女孩。她有些无措,犹如小鸟儿飞到了一片陌生的林子,神情怯怯的。她悄悄地打量着我和表姐,小脸飞上一抹羞红,似傍晚天边红彤彤的晩霞,煞是好看。她轻轻地摊开一直紧握的手,在她的手心躺着几小块卡通橡皮。她用力地塞进我们手中,又悄悄抬眼瞅了我们一下,立即“蹬蹬蹬”地飞奔出去,简直像个犯了错的孩子。我们不禁笑了起来。
很快,七天的支教生活已过去一半。最后几天,班上一个小姑娘向我请教英语。她对英语一无所知,当我飞快地书写,流畅的英文似泉水汩汩涌出时,她的眸子中闪烁着奇异的光辉。她全神贯注地看着,将椅子挪近,跪坐在椅子上,努力伸长脖子,专注的眼神似乎能把纸灼出洞。忽然,她手托着腮,询问道:“老师,小狗的英文是什么?”我立即写了下来,并念给她听。她感到十分新奇,喃喃地重复了几遍,然后腼腆地笑了起来,水汪汪的眸子似有魔力,将我吸入其中。她的眼眸似一汪碧水,清亮又仿佛深不见底,似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薄雾。学习给她带来的欢愉似一抹金灿灿的阳光,融化了那层薄雾,为平静的水面镀上一层金纱,一切都亮闪闪的。我呆呆地看着,竟忘了自己该做什么。
山中的雨说来就来。我无聊地望着窗外朦胧的雨幕,忽然,视线中跃出几个小黑点,像五线谱上跳跃的音符,演奏着青春的乐章。那是几个孩子,他们竟然不撑伞,尽情地在雨中奔跑着。他们张开双臂,似一只只雏鸟,乘风起飞,在空中自由翱翔,爆发出一股蓬勃的活力。有个孩子抬头看到我,立即蹦跳着向我挥手,我也笑着招手,心中竟也有了冲进雨的冲动。无数人说着喜欢雨,却用伞隔绝了与雨的碰触。我想,这些孩子才是真正爱雨的人吧。
最后一天下课后,孩子们把我们召集起来,命令我们闭上眼睛靠墙站成一排。我们照做了。忽然,手背一凉,手中被塞进了什么。睁眼一看,手背上贴了一朵小红花,手中是一幅粗糙的画。那画画的是我上课的情景。人物画的很简单,寥寥几笔,配色也有些杂乱无章,实在不算赏心悦目。孩子们害羞地互相推攘着,我心中却是满满的感动。
七天时光转瞬即逝。坐上离别的车时,孩子们挤在车前,大声喊着“老师再见”之类离别的话语。我靠在窗边,望着那一张张稚嫩的脸庞,手中攥着他们送的画,眼泪就要夺眶而出。
这几天,济南的春雨下得正欢。望向窗外,我的思绪飘远了,飘到了山的那一边,因为那里有我牵挂着的--那山,那水,那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