赏析桃源笠叟词一首和辛培军老师的散曲小令二首
一
我读杨会长的词曲,总的感觉是高屋建瓴、视野开阔,气势苍莽雄浑或温婉秀丽,感慨深彻宏阔,用笔潇洒轻灵,于简练的文字中包含宏达的容量。在思想境界、艺术构思、表现手法上都能做到推陈出新、斑斓多彩、内涵丰富、风神摇曳,令人寻味不尽。
我选取了杨会长的《沁园春·海》,我们一起来赏析,相信我们会有丰厚的收获。
沁园春·海
桃源笠叟
碧海茫茫,笑纳千川,冷目九霄。
叹涔烟袅袅,霞亲火翼;穹音瑟瑟,水闹弦梢。
鸥鹭衔云,舟槎啄岛,铁舰危楼宇路遥。
澜花飓,见婆娑龙女,赋浪吟涛。
不题往日平飚。
拍岸处诸仙又弄潮。
看竹萧玉板,竟披险道;莲花蒲扇,自领风骚。
谒问诗仙,恭聆词圣,雪雨霜风几舜尧?
凡夫幸,咏和谐华夏,万载今朝!
注:凡夫,作者曾用博名。
2007.9(于青岛)
这首《沁园春·海》分上下两片,上片写景,下片抒情、议论。
题目是海,海是这首词的词眼。在上片,作者为我们呈现了一个富有特征性的大海景象,很美,很有诗情和画意。我们都到过大海,大海的雄浑、深沉、险峻、辽阔给我们留下了难忘的印象。作为一个诗人,作者眼中的大海是什么样子呢?有多美呢?
“碧海茫茫,笑纳千川,冷目九霄”。“碧”是青绿色,她是一种生命的颜色,大海奔腾飞卷、汹涌澎湃,亿万年来,像一个哲人,以开阔的胸襟包容着万物,“笑纳千川”,不择细流成其“茫茫”辽阔,一个“笑”字,是那样潇洒,那样自然,这是胜利者的微笑,就像一个成熟稳重慈祥的母亲。海上生明月,旭日也从海上升起,到了晚上星辰们浸泡在海中,任凭狂风暴雨肆虐,我自岿然不动,我是顽强的,是生命的象征,我不怕任何困难,“冷目九霄”一个拟人的“冷目”,把蔑视困难的气概都形象地表达了出来。
“叹涔烟袅袅,霞亲火翼;穹音瑟瑟,水闹弦梢。鸥鹭衔云,舟槎啄岛,铁舰危楼宇路遥。”
前边三句是总写,那么具体的描写作者为我们展现的是什么呢?“叹”是一个领字,惊叹的意思。惊叹的什么呢?惊叹的是“涔烟”、“霞”、“穹音”、“水”、“弦梢”、“鸥鹭”、“云”、“舟槎”、“岛”、“铁舰危楼”这些意象。作者如何来处理这些意象的呢?作者当然是做了艺术的处理。很美妙的。湿漉漉的水气像炊烟;朝霞飞出的光芒就像火鸟振动的翅膀;细听大海,大海的声音好像来自天上,时远时近、时大时小,就像水流在琴弦上弹奏出的音乐。海鸥和白鹭在云天上飞翔,在这里,“衔”字这个动词用的很有力度,很容易激发读者的想象力。谁家的小船和木排正在海岛上靠岸,靠了多次不能停止下来,一个“啄”字,生动得像小鸟吃东西,让人不禁叫绝。还有大的铁舰渐渐的开向远处,舰上的危楼看起来愈来愈小,直到在视线中消失。整个描写有动有静,还使用了叠字“袅袅”、“瑟瑟”,动词“亲”、“闹”、“衔”、“啄”使用的不仅准确而且传神。
“澜花飓,见婆娑龙女,赋浪吟涛。”这三句写了海的浪花“澜花”,“澜花飓”在这里“飓”是飞快闪动的样子,滚滚的海浪,一层层一层层,无休无止,在飞溅的浪花中,在飞溅的浪花的水气之中,在太阳的照射下,作者仿佛看到了婆娑的小龙女,浅笑着,在吟诵着浪涛的歌曲。人是大自然中最美丽的风景,小龙女这个形象具有人类少女的清纯,是大海的精灵。在上片这个意象是点睛之笔。这是虚写,寄寓着作者对大海的热恋之情。
再看下片。“不题往日平飚。”在上片中,作者提到了小龙女,那么读者很自然就想到了四海龙王,还有和龙王关联的故事。“平飚”,这里有个典故,“飚”同“飙”,暴风的意思。
“拍岸处诸仙又弄潮。”这句说的是八仙过海的故事,也就是典故的内容。八仙过海的故事都很清楚了,八仙在蓬莱阁上聚会饮酒,铁拐李提议海上一游,八仙不乘船,各显神通过海。“看竹萧玉板,竟披险道;莲花蒲扇,自领风骚。”韩湘子就依靠竹萧;蓝采和平时总是手持大拍板,过海也就靠拍板了;汉钟离依靠大芭蕉扇,何仙姑依靠荷花,等等。但是过海的时候,发生了八仙与四海龙王的争斗,蓝采和被捉,八仙把两个龙子杀死,最后经过观世音说和“平飚”了。“披”作为动词用的好,是披荆斩棘的意思。接下来,“谒问诗仙,贡聆词圣,雪雨霜风几舜尧?”气脉连贯,八仙是道教中的人物,李白一生信仰道教,作者自然想到了李白,然后就非常想恭敬地问李白一个问题,问什么呢?在思考的时候,耳边传来了“词圣”苏东坡正在吟诵的自己的《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这是对人生的大彻大悟,那就问李白一个人生宇宙的问题吧。“雪雨霜风几舜尧?”如何来理解这个问题呢?有个成语“尧风舜雨”,太平盛世的意思。尧舜行德政,像春风夏雨一样,使百姓受到恩泽。出处在《普庵录》卷一,有这两句诗“金枝玉叶镇芬芳,尧雨舜风常普济”。“雪雨霜风”除了“风雨”还有“雪霜”呢。风雨是尧舜时的风雨,那么霜雪代表什么呢?在历史的绵延之中,大海是最好的见证,他见证了每一次野蛮的海战,包括近代史上的甲午海战,是我们民族的耻辱。作者这样发问是有所指的,那就是我们现在的和平生活来之不易,就是我们现在的太平盛世来之不易,我们要加倍珍惜。
最后结句中,“凡夫”是指作者自己。作者说,生在和谐的华夏,是多么幸运。作为诗人,就应该抒发爱祖国的豪情,诗人希望共产党领导的中华人民共和国万岁!从这个意义上说,词中“看竹萧玉板,竟披险道;莲花蒲扇,自领风骚”这几句,也是喻指眼下我国各行各业,各显其能,生龙活虎,蒸蒸日上的发展局面。
这首词,上下两片写景抒情气势豪迈,用典不露痕迹,含蕴的内容很多。在思想境界上,由爱大海到爱祖国,充满了积极向上不向困难低头的精神。在艺术构思上,上片写景,下片用典抒情,谒问李白,引发读者思考,想象的空间很大;结句落脚在“万载今朝”上;题目是海,万载今朝就像大海一样生机勃勃,点明了题旨。愿今朝大海一样生生不息,读后,回肠荡气,力量倍增。在表现手法上,有对仗(扇对),有设问,有拟人,有用典,有叠字,有领字(下片是“看”),有实写,有虚写,有比喻,有夸张,不失为一首优美的好词!
二
辛培军老师的文学造诣大家有目共睹,无论诗词还是散曲小令文学性都很强。他深知每一种文学体裁都有自己的属性和特点规律,作为格律诗的唐诗、宋词和散曲,都辐射着那个时代的特有的耀眼的光芒。辛老师在繁忙的工作之余,阅读了大量的诗词曲,对她们的发展与成熟,共性和个性,雅致与通俗,意境和风骨都非常熟悉。所以他写的诗,写的词,写的散曲读起来都感觉像模像样,很有些古人的风采和气度。
我选了他的两首散曲小令,我们一起来赏析。
小令是散曲的一种,在元朝的时候,伶人多向民间小调寻求突破,所以民间的小令语言俚俗,很多口语进入了小令,阅读起来就能深深的感到浓厚的生活气息,很接地气,诙谐、幽默,或讽刺或赞美,或悲痛或逍遥。。。酣畅淋漓、无拘无束。后来,没有政治前途的文人参与写小令,文人写的小令就比较典雅,套数和小令都是用来歌唱的,语言以描写为主,重在抒情。我选取的辛老师的这两支小令[中吕宫]山坡羊·赶鸟、[仙吕宫]醉中天·暮春语言的风格就有些不同,一支俚俗,一支典雅。我们先看第一支。
[中吕宫]山坡羊·赶鸟
辛培军
窗前鸣叫,
晨光还早,
干嘛不去他家闹?
对窗挠,
把弓操,
紧拉快放添麻烦。
打中对家栏上了。
谁,
赶紧跑。
妻,
捂嘴笑。
曲题是“赶鸟”,就是把鸟赶跑。看到这个题目大家不免要问是不祥之鸟乌鸦吗?鸟大多是美好的东西,作者为什么要把鸟赶走呢?这里就有一个悬念。前两句“窗前鸣叫,晨光还早”把悬念揭开,原来窗前的鸟鸣,叽叽喳喳的,把作者吵醒,一直在不停的叫,让作者无法再睡了,太困了,再等等吧,也许这群烦人的鸟仔一会就飞走了。可是,这群小鸟好像有意与我做对,叫声越来越大,真让人受不了。“干嘛不去他家闹”,你们这是干嘛呀,聚在我的窗前不走,你们怎么不去别人家去闹呀,我们不认识呀,我又没请你们来。真是气人!用手“对窗挠”,敲击窗户,也没有用,这群鸟就是不走。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把弓操”,夹个石子,“紧拉快放”,石子“嗖”的一声飞出去了,于是群鸟受惊飞散了,可是“添麻烦”了。怎么了,“打中对家栏上了”。原来射出的石子打中对面一家护栏上了。人家不明白呀,太阳还没出来呢?这是谁干的好事呀,愤怒了,大声问“谁”!作者知道做错了事,“赶紧跑”吧,上哪跑,在家里。妻子看到作者狼狈的样子,用手捂着嘴笑。
这首小令的语言就很通俗,“干嘛不去他家闹?”“谁”,“ 赶紧跑。”这完全是口语呀。我们读了以后也都会和他的妻子一样捂着嘴发笑。因为我们切实感受到了作者那颗未泯的童心。
[仙吕宫]醉中天·暮春
辛培军
惊破三生梦,
不忍别东风。
缘去缘来怎可空,
何必当时种!
依旧翻飞蝶蜂。
青林影动,
暮雨桥东。
这一支小令,题目是“暮春”。这首小令的语言就很典雅了。写的是春思的主题。“惊破三生梦,不忍别东风。“三生”指佛家所说的三世转生,即“前生、今生和来生”。“三生梦”应该就是爱情了。缘定三生,相遇、相知、相爱是三生的缘份,爱情是美好的,花前月下,山盟海誓。。。一个“破”字,让人明白,爱情上有了波折,“东风”代指春天的景色,春天的花好,可是暮春时节,落红无数,让人伤感。“缘去缘来怎可空,何必当时种!”,面对花落的残春,想到自己的心事,这“缘来缘去”,这山盟海誓,就像一阵春风,渐渐的远去了。这是为什么呢?知道会这样,何必当初呢!心痛了,流泪了。面对在花丛中翻飞的蝶蜂,不免心生同情,春天很快就过去了,春花也会凋谢净尽,他们的命运可想而知。“依旧”一词,说明春天走了还会来,蝶蜂还会在花丛中翻飞,可是我呢,我的爱情呢。“青林影动,暮雨桥东”。在青林,在桥东,留下我们爱情回忆的美好。
这支小令读来情深意长,语言雅致,含蕴丰满。首句,直接擒题,一个“破”字,一石激起千层浪,一上来就抓住人心。结句,是对爱情的美好回忆。刻骨铭心,特别美,特别真。在青林里看到心上人走来的倩影,在傍晚,下着雨,两人难舍难分。这真情具有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很容易就引起了读者的共鸣。
作者简介:
东风第一枝(张军),山东泰安人,祖籍肥城,山东服装职业学院教师,中华诗词学会会员、中国散文学会会员、肥城诗词学会词曲部部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