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泉乡行
周长征

走进齐鲁泉乡——平阴县洪范池镇,有一股清新脱俗的感觉浓浓袭来,如同来到陶渊明的桃花源一般,呼吸顿时顺畅起来,心情也欢快放起来。
映入眼帘的那条碧绿清澈的浪溪河,透澈的有些醉人。它从远处绿葱葱的山上泄下,像一条白色巨龙,又似一条宽幅绸缎刚刚从织机上扯下,轻轻飘来,游来游去的锦鲤摇摆着漂亮的尾巴,在绸缎上载歌载舞。再往四周远远眺望,是那连绵起伏的山脉,据说这是泰山西部延伸的余脉,盘桓蜿蜒,许是刚刚经历了一场大雨洗礼,山上一片郁郁葱葱,不时升起大片白色的山雾,腾上腾下,给人增添了许多的神秘。身居其中,自己也感觉成了神仙。
就餐的山庄,别具一格。虽没有多么古色古香,架构也非雕梁画柱,但设计山庄的人一定费尽了十分的脑筋,而不是八分。因为它布局得那么令人舒服,甚至没法挑出一丁点毛病。你看那山庄庭院的仿古戏台,宽敞大气,坐西面东,迎接每天第一缕阳光的到来。虽没有云南大理白色古居的造型,但设计者一定吸纳了它“紫气东来”的理念。
戏台上古装婚礼正在进行到热闹高潮处,颤悠悠的大红花轿,欢快铿锵的唢呐锣鼓,漂亮俊俏的新娘子,帅气健壮的新郎官,正在被吆喝着:一拜天地,二拜高堂,夫妻对拜………。温馨欢快而富有古代气息的传统婚礼,让我们仿佛穿越到汉朝……
步入厅堂,是典型的南方设计。圆形的露天天井下是一方浅浅的水池,说是池子但并没有围沿,而是四周窄窄凹下的流水沟渠,天井上面滴答滴答不停地下着“雨”,水流自然流入室内某个蓄水的地方。在五行说上,水即财,流水向内,就是蓄财,财源滚滚来,或者就是肥水不流外人田的意思。整个天井是上圆下方,即意寓天圆地方。古代圆方,即指天地。 圆,是中国道家通变、趋时的学问;方,是中国儒家人格修养的理想境界:“智欲其圆道,行欲其方正”。圆方互容,儒道互补,构成了中国传统文化的主体精神。可见,设计者的用心何其良苦!何其精到!何其富有哲学思想!
吃饭的地点要步行至二楼。到了二楼恍惚到了红楼梦里的大观园!步梯对着的是迎客厅,古式条几八仙桌,桌上墙面挂着中堂对联,条几上摆着花瓶时钟和如意,寓意如意平安。
大厅中间就是下“雨”的天井,一圈构成的廊桥,都挂着大红灯笼,俨然一个大家庭给儿子办喜事的气氛。四周都是装修古朴的餐厅,红松全木屋顶,花棂木窗,桌椅依旧是仿古八仙桌,仅能坐八个客人就餐。不一会功夫,
流水席菜就陆续摆上桌来,十多个深碗浅碟,着实让人大饱了眼福和口福。全福流水席,泉水鱼,大盆闷鸡和特色蒸碗,吃得人们满嘴流油。唯一遗憾的是没能喝上泉水捞凉面。

山里的天也是孩儿的面,说变就变。刚才还雨纷纷的黑脸天,刚吃过午饭就万里无云,艳阳高照,热得令人有点承受不住。
在文史专家万老师引领下,我们一行人顶着炎炎烈日来到书院村。踏进村子映入眼帘的是纵横捭阖的泉流石渠,从山上流下的溪水,潺潺流入脚下的桃花潭,也有泉流通往至家家户户,真是户户泉水叮咚,家家杨柳依依。有老乡年长者于石门前石桌上下象棋,观棋者围成一圈,有手提啤酒瓶者,不时仰头喝上几口;亦有端面条碗者,由于过于专注,竟握着空空的筷子移向嘴边。我刻意多瞅了两眼碗里的凉面,或许这就是闻名的泉水捞面了。有的在点头,有的在摇头,但都缄默不言,严守着观棋不语的不二法条。
经过几个曲曲的石板弯道,逆着潺潺的泉流小瀑,前面不远处就是东流泉了。它又名书院泉,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为浪溪河的主要源头。因居于天池山下泉水自东向西流而名为东流泉。据万老师介绍,东流泉畔古有寺院,明末时僧人不务正业扰民败俗,被朝廷下令停业。改建书院,清末有济宁人黄氏教书先生执教于此,数经百年,黄氏后裔形成庄落,庄名书院村,泉名遂称书院泉。万老师指着几块断裂的石碑,介绍当年寺庙盛况,从残垣断石中尚能找出些许痕迹。站在此处,仿佛能听到当年寺院的晨钟暮鼓声,从久远的古代传来。
接着我们来到主题景区——洪范池。抬头看到景区门匾上题字,隽秀有力的字体有点眼熟,靠近仔细一看原来是乡贤于茂阳先生的墨宝。曾因求其字,有一面之识。在某一个滂沱大雨的一个周末,有缘亲见其挥毫泼墨。故此感到十分亲切。洪范池亦名龙池。济南七十二名泉之一,在洪范池泉群中,最为著名。洪范之名源于《尚书•洪范》,取“洪大之水以陈范池”之意则有“洪范池”。
洪范池之水系天然泉水,水自池底缓缓上奋,不显趵突之状,清澈见底,可鉴毛发,澄湛甘碧,天光一色。古人云:济水之见。“不以旱涝而消长,不以冬夏而温凉”。水底正中北侧安放石雕一尊,名为“镇海石鲎”,是中国龙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道家对此冠以神秘的色彩,她是中华神州九五之尊的龙的水世界的象征。
这里还有一个“洪范浮金”的神奇现象呢。由于泉水平稳上涌,人们把硬币掷于水面,久久浮在上面而不下沉。因之重力和上涌力加浮力的作用,使得硬币能旋浮多时,经阳光照射,金光闪闪,于是遂有了"洪范浮金"的自然泉水景观。明代嘉靖进士何海晏曾有诗云:“方池十丈水之浔,洪范锡名称到今。戏掷一币清澈底,随波荡漾似浮金。”除此名池,还建有龙王庙,文昌阁和姜女阁,玉女池。池清荷香,好一处美妙所在。只是没有赏够,即被洪范池管理人员撵了出来,算是一个遗憾的插曲。
驱车来到久负盛名的于林——于慎行墓园。墓园不大,但参天的白皮松树格外惹眼。因为很少见过斑白色树皮的松树。当地百姓说,从南京到北京,没有超过这里的白皮松。这是他们为有这样的先人骄傲和自豪。当年明朝万历皇帝为纪念老师,赠一百粒树种,结果只活了六十三棵,正好与于阁老寿限相同。千百年来,白皮松树经风沐雨,忠实地替皇帝披麻戴孝守灵。入园的水泥路狭窄,以至于车辆只能倒着出园。万老师侃侃而谈,详细介绍着三帝师于慎行的故事。
于慎行是明末著名的政治家、史学家、文学家。他20多岁就充当皇帝的日讲官。日讲原都是翰林院年高资深的学者充当,像于慎行这么年轻便成为皇帝老师的极为罕见。
听着万老师对1967年以前墓园的盛况,甬道两侧的石兽,雕刻精细的牌坊,历代名流留下了珍贵碑文,宏伟的墓室……,这一切的一切描述来令人艳羡,只可惜在文革中毁在我们聊城师范红卫兵小将们的钢锹铁锤之下!不知道这些当年的小将们今天回到这里,作何感想!
万老师指着一块卧在草坪上的断碑说道这是于慎行父亲的墓志铭一角。当时我就想,这么贵重的文物,被草草地横在荒草之中,如果于慎行有在天之灵的话,他又有何感想!
或许当地财力有限,或许文物多如牛毛不被珍惜,或许……。总之看过以后心里有一种不能说出的滋味。
离开于林,天又变起脸来,淅淅沥沥地下起小雨。虽然带来了不便,但空气清凉了许多心情也好了许多。
沐着蒙蒙细雨我们来到东峪南崖村——一个“省级乡愁记忆”标杆村。说实在的,我对这个三村合一的古村落,还真的情有独钟。不时地从胡同中走出一个老婆婆老大爷和随行的万老师亲切的打着招呼。无论是坡上坡下的石板路,石桥石屋文昌阁,还有连年殇人的古戏台,加之破落无人照管的某氏祠堂,全村生命之源的辘轳井,出过一屋三高官的半截胡同,以及仅剩石面前脸的关帝庙,民国时期的牌楼,几经转手易主的古居旧屋,横躺在大街屋檐之下的石刻断碑,青石板路上的石头以及石头缝隙里长出的青苔,好似在幽幽地向行人诉说着什么……。
最后一站,则是云翠山。我们顺坡而上,蹒跚而行,站在山腰,亦有点一览众山小的感觉。此山不是很高,也不险峻。但因云蒸霞蔚、苍翠万状而得名——云翠。
俯瞰山下即是由翠绿和碧泉重重包围的洪范池镇。“泰山余脉做靠山,咕咕山泉滚财源,风水轮流转吉祥,桃花源头在洪范!”不知不觉,我随口哼出了这四句不讲格律的顺口溜来。
山不在高有仙则名。千年南天观就位居云翠山中段山阴处。历史上初称天观、曾称天柱观,主要建筑有凭虚阁、长春阁、玉皇阁、回阳洞、都天纠罚、天一洞等。

南天观有着近千年的历史。由碑刻所知,1248年丘处机率弟子在此奋战63个春秋才初具规模,于1311年勒石立碑。当时是全国闻名的四大观之一。南天观的院落内有元、明、清时期所立石碑20余通,多记述着云翠山的风光和南天观的兴衰。在观的西侧有一珍贵石碑,刻有“云翠山天观记”。石碑有完整的龟趺龙首。该碑的碑额由邱处机的弟子杨道远篆,碑文由翰林院大学士李谦撰文,文字和雕刻都十分精美。在这尊透龙碑的正面,记载着南天观建观的一些情况。在碑的背面,刻有全真宗派之图,具有很高的史料研究价值。东侧立于杂乱石墙边的还有建于明万历二十一年的三进士碑,由于慎行撰文,孟一脉篆额,乔学诗书丹,三人为同朝进士,故称三进士碑。在三进士碑旁,随行的万老师指着卧在树根草窝里的一块残碑说,:“我这里藏着个好东西,给你们看。”他覆手掀起仰面朝天,露出了一个清晰的连笔行书字体,有的说读清,有的说读涛。我好奇于万老师藏此残碑目的,他哈哈笑道:“此乃宝贝,不便与外人道也!”我分明听出了他对这千年古观的执着热爱和对现实破落的无奈。
玉皇阁立于云翠山最高峰。其内供奉的是玉皇大帝,中国人心目中最高的神袛。它的下面是悟菴洞。悟菴是明朝嘉靖、隆庆、万历年间,南天观主持许道先的道号,悟菴洞就是许道先修身养性的处所。
南天观的北大门叫凭虚阁又称蓬莱仙阁,两层建筑。其北门上刻有“南天观”三字,为时任道长许道先所书。“蓬莱”二字是烟台蓬莱阁“蓬莱”二字的复制石刻,为清代康熙年间道长张道祥远去蓬莱仙岛访友时求取。
在南天观所在位置的石崖中间有一拱形石洞,便是回阳洞来复泉,又称长春洞、天一泉。洞内有两泉池,即著名的日月泉了。月泉在南,日泉在北,月泉用新月形中空石板覆盖,日泉用圆洞石板覆盖,故得名。在回阳洞的洞口一侧,有一幅孤独了千年的上联:日月泉边日月好日月千古日月明。据说至今尚无人应对!好奇的我斗胆试着对了十几幅,皆因不能对仗工整而败下阵来。看来我这个中国楹联学会会员是不称职的了!
虽然在洪范池镇短短一天时间,但仍觉得不虚此行。一个乡镇,有名山名泉名人,还有原始厚重的古村落,游过以后意犹未尽。心想,待到明年春暖花开的季节,邀上一群朋友再故地重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