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辑 淼之龙
“候人”们的幸福生活
——以高庙为例
万龙生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宣告成立,开辟了中国历史的新篇章。
从那时到今天,70个年头过去了。尽管前进的道路并不顺利,但是毋庸置疑,古老的神州大地焕发了生机,在这块土地上生活的人们,生活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为此,可以写出汗牛充栋的文字。
作为一个奔八的重庆老人,我不写第三次直辖后有目共睹的新貌,不写“桥都”的新徽号,也不写那些熙熙攘攘的打卡地,只想谈谈我们这些老人近年来生活方式的变化。
自从2011年开始,我就分别在贵州习水、云南抚仙湖、綦江高庙避暑,在海南文昌、云南西双版纳越冬。这种得现代交通之便,随季节南来北往的候鸟式迁徙,已经成为包括我在内的当代许多老人生活的常态。我曾经灵机一动,在诗中把自己笑称“候人”,得到一些朋友的首肯。
我曾两度在文昌过冬,耳中乡音不断,不期然就会遇到一位老朋友。据我所知,文昌的城中心,就是“重庆村”:重庆企业所建,重庆人避寒所居;犹有过之,海南西海岸的儋州,甚至还有“重庆城”呢。
这些年,每到夏天,相约去黔北高原避暑也成了一种风尚。眼见客源外流,重庆一些有山乡的区县也纷纷发展避暑产业,为当地农民带来福祉,也为有避暑需要的老人带来便利。
于是,去年和今年,我就来到了綦江郭扶高庙村避暑。高庙名不见经传,说是“穷乡僻壤”毫无夸张之嫌。如今这里的“农家乐”近百家,每年涌来避暑者多达数以万计,使这里成为许多“候人族”相中的福地。
这是当地政府打造的结果。据悉,到2012年底,此间先后建设完成了全市最大的国家级生态水土保持示范园、设施齐备的高庙文化广场、24米宽绕场公路、极具特色、可以遮风避雨的数百米廊街。当地居民热情好客,每家农家乐门前都特意放置塑料靠椅,供行人随意休憩。农家乐服务周到,饭菜可口,价格合理,使我们有宾至如归之感,不少成为回头客。目前,在这里小轿车随处可见,WLAN普及,行人衣着光鲜靓丽,已经是具有鲜明现代特色的避暑旅游小镇。
据我观察了解,候人族有购房、租房两种;租房者又分自炊与吃住全包两种。他们有带着孙儿一起度假的“研究生(孙)”、相濡以沫的老年夫妻以及结伴而至的丧偶翁妪。无论哪种,给我的感觉无不笑容可掬,其乐融融。
前文所述的水土保持示范园内栽数万株苗木,构成10大园区,打造景观水体多处,4个观景亭。园内沟渠纵横交错,大小步行便道错落有致,游人漫步其中,时闻欢声笑语。每天上午,环形步道上形成步行人流,蔚为壮观。园区林中辟有吊床区,人们在其中自在逍遥,乐不思归。
而高庙文化广场内有露天舞台、儿童乐园、各种健身设施。每天早晚,来此活动的人群络绎不绝。如果遇到區、镇送文化下乡,广场上更是人山人海,出现“歌舞升平”的动人画面。广场旁边还配置了水面,有塑料小艇可供租用呢。水中还站着一尊老子塑像,两只仙鹤在他身边翩翩飞舞。面对此情此境,他老人家似乎随时面露微笑。
高庙四周,就是广袤的田野,处处是未经雕凿的自然风光,观之心旷神怡。虫鸣鸟啼,泉水淙淙,久违的天籁令你陶醉。站在我所住的德香农家乐阳台上远望,前方就是黔北高原的北沿,俗称的“贵州山”,一派葱绿,怎么看也不会厌倦。
古今高庙还维持着“二五八”赶场的习惯。每逢这个日子,自然特别热闹。各种物资供应丰富,应有尽有。叫卖已经由喇叭代劳了。候人们的物质需要尽可满足。就是不买什么东西,感受一下那种农耕时代的遗俗,也还是挺有兴味的。
这里的星月特别明亮,是我久别的朋友。今年8月15日,正好是阴历七月十五。在此前后,每晚观月,瞧着月儿由渐圆到渐损的过程。15日前后,每晚月光入室,享受“床前明月光”的妙境。15日以后的几天,我才有生以来,得以真切领略张九龄的名句“思君如满月,夜夜减清辉”的真切意趣。
这样的高庙,怎不叫候人们流连忘返呢?我不止一次听那些“研究生(孙)”诉苦:要不是孩子要上学,真想在这里多呆些日子啊!而据我所知,有的购房户每年四、五月间,就迫不及待上山来了。今年重庆秋老虎肆虐,候人们在挂牵山下亲人的同时,还是过着惬意的日子,不受其扰。这种“候人族”的出现,正是国人崭新生活的一个侧影,在从前是难以设想的。
去年今年,我在高庙避暑,都领悟到许多诗意,写下许多四行一首、类似绝句的小诗。不妨选录几首作为此文的结尾,也作为献给高庙的薄礼吧:
一
这里从前也一样的山清水秀
却曾是不折不扣的穷乡僻壤
如今出现了难以置信的奇迹
现代化似乎一夜间从天而降
二
偏远的小镇也驶来奔驰宝马
古老的窄巷小儿骑童车戏耍
骄阳与洪水都变得那么遥远
徐缓的节奏适合银发族潇洒
三
黄昏时散步的人群蔚为壮观
夕阳的余晖铺洒出云锦璀璨
最美是小儿眼睛如秋水澄澈
老人坐轮椅也显得神态安然
四
家家的门前散置着各色靠椅
任谁走累了都可以坐下歇息
你与任何陌生人能随意搭讪
也不妨闭目养神把世事忘记
五
这地儿真好,阴凉处正宜练唱
自己带坐凳,还带来乐器音响
别说这是些银发满头避暑族
歌声充满了活力震荡着山岗
2019·8·22,綦江高庙


(作者 万龙生 高庙近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