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祖国的大西北曾是我学习、生活、战斗的地方。1965年12月我怀着保卫祖国的心情参加了中国人民解放军,当时以特种兵的要求进入了甘肃酒泉。这里有一望无际的大漠戈壁,这里有西北四大怪;面片似腰带,窗户纸糊在外,毛驴没有车轮高,妇女刁根汉烟袋。风刮沙子石头跑,一会就是大沙包。这里是我国当时二炮部队的一个基地,酒泉卫星发射场,现代城市酒泉;



相传在西汉时,汉武帝派骠骑将军霍去病率军出征匈奴。霍去病大败匈奴后,驻兵在现在城东的泉湖一带。捷报飞传长安,汉武帝大喜,赐御酒一坛。霍去病不愿独享,将酒倒入泉中,将士开怀畅饮,称为“酒泉”。酒泉则因“城下有泉”、“其水若酒”而得名。后来,酒泉又称肃州,这也是“甘肃”省名中的“肃”字的由来(“甘”字则来自于被称为甘州的张掖)。你知道吗?今天酒泉的面积占到了甘肃的42%,差不多相当于江苏、浙江两个省的面积之和。几百里外就是著名的絲绸之路,玉门敦煌莫高窟。莫高窟分南北两区,存有塑像、壁画的洞窟多集中在南区,现存洞窟492个,塑像2000余尊,壁画4.5万平方米以及木构建筑5座;北区则是僧侣修行、居住、瘗埋的场所,有洞窟遗址243个。敦煌,河西走廊西端的重镇,南枕祁连山,西接塔克拉玛干大沙漠,北靠北塞山,东峙三危山。敦煌,也恰好处在丝绸之路的咽喉之地。莫高窟,意为开凿于沙漠高处的石窟,也称“千佛洞”。在梵文中,“莫高”有佛教中解脱之意,让这个名字更添神秘的意境。史料记载;公元344年的一天,乐僔和尚途经宕泉河谷,看见夕阳照射的鸣沙山在金光之中显现千佛。他决定在这里开窟造像。自此,莫高窟的开凿与绘制历经千年。如今,莫高窟是世界上历史延续最悠久、保存较完整、内容最丰富、艺术最精美的佛教艺术遗存。1987年,莫高窟被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列入中国第一批世界文化遗产名录。


相传公元366年,被誉为莫高窟创始人的乐僔。在敦煌鸣沙山东麓响起了叮叮当当的敲击声,那是莫高窟开崖建窟的第一声锤音。



历史上,有不少文人墨客在敦煌的鸣沙山和月牙泉留下诗文。“山以灵而故鸣,水以神而益秀”,自汉朝起,这里即是“敦煌八景”之一。这次是我第二次来遊故乡酒泉,并游玩了敦煌、看了鸣沙山和月牙泉。这次我静心思考,才发现它们真正的美在于相伴与坚守、辉映而合道,不离不弃,相伴永久。


鸣沙山和月牙泉动静相对。月牙泉很静,像瑶池里的仙女,娇小婉丽,清纯羞涩,面带微笑,又似敦煌的眼睛,晶莹透彻,幽兰静深,高贵冷峻。鸣沙山喜动,像不知疲倦的乐手在弹奏着各种曲子,发出嗡嗡的响声。风是它的搬运工,勤奋地劳动着,将沙子拖上来滑下去,又是它的美容师,日夜梳理着、维护着它整洁的模样,使她永远保持着纯真少女的姿容。

鸣沙山和月牙泉虚实相宜。月牙泉是空灵的,如三界外遗留的一块宝玉,澄灵碧透,神秘莫测,镶嵌在空旷的沙漠里,在星月之夜给你讲述遥远的絲绸之路的故事,引发你无穷的遐想;又是佛祖手中的金色婆罗花,无形中点化世界,示人以智慧,除却你心头郁积的阴霾。鸣沙山却是实在的,憨厚纯朴,坚贞不屈,心无旁骛,踏踏实实蹲在那里,任凭风吹日晒,雨雪风霜,无论铁马金戈,沧海桑田,永远忠实地充当着守护神的角色,象大哥哥一样呵护着小妹妹在不不断历练中成长。

鸣沙山和月牙泉刚柔相济,月牙泉温柔无比,绿树映辉下,水光潋滟中,弯弯的月牙就象一个绝代佳人,翡翠般地澄澈柔美。而当晚霞落尽,弦月倒映泉中之时,就会更加体会到女为悦己者容的意味,这时候,鸣沙山怀抱里的月牙泉是那么的温柔,相较之下,鸣沙山是刚强的,健硕的,远远望去,绘画一般的线条勾勒出挺拔的脊梁和轮廓分明的身材,倔强的脑袋和坚毅的脸庞象朝圣者一样,顽强坚守在大漠戈壁,虔诚地匍匐在天地之中似四大金刚一样年复一年地保护着这片祖国神圣地土地山、泉、窟。

鸣沙山和月牙泉阴阳相生。看见月牙泉,感觉好像天河里的一勺水,清凉、洁净、阴柔与之相遇,能够洗去长途跋涉后的一身尘土,慰藉一时倦怠的精神,又如坐在一片阴凉的菩提树荫下,微风吹过,躁动的心会立时沉稳下来,让人感受到大漠深处的清静与和谐。再看鸣沙山是阳光的,雄壮的、兴旺的红、黄、绿、白、黑五色的沙粒在阳光照耀下闪着光芒、散发着热腾腾的阳刚之气,你会赤着脚或躺或坐或滑动,沉浸在沙海的沐浴里,心中禁不住燃起莫名的向往与希望,使人永生驻足而不寂寞,因这里有鸣沙山、月牙泉和莫高窟的陪伴。

鸣沙山和月牙泉主辅相成。月牙泉隐藏在鸣沙山的背后紧紧依偎着鸣沙山,烘托着鸣沙山的高大雄壮,同看一队队骆驼迎着朝阳沿着山脊走过,留下串串铃声。鸣沙山楼护着月牙泉,抚慰着月牙泉,执着地保佑着它的美丽纯洁,让她静静地躺在那里,享受这尘世间的安宁,免得被说不清的喧闹所打扰。他们处在祖国大西北深处,过去很寂寞,而现在在新建城市酒泉的发展中,不但春风已度王门关,也迎来了酒泉戈壁变绿洲。

鸣沙山和月牙泉还与不远处的莫高窟遥相守望,一脉相连,天人相合。一边是万载的沙泉,上苍的化育,一边是千年的造像人工的奇迹,共同演绎着敦煌的传说,吟唱着敦煌的过去、现在与将来。正所谓,日月和佛窟常伴,清泉与沙漠共存。过去大西北戈壁大漠正一天一个样的发生着巨大变化,我站在这里回想着五十余年来,我由一个小青年变成了老年,而祖国的山河正以新的姿态发生着变化。我们的国家正在由大国向强国进军,将于不屈不饶的精神,创造自我,改造世界,屹立于世界的东方。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