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第一所抗日救亡中学——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
张世旺讲述 张文林撰稿
刘丰超修改 张泽武整理
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旧址
一、东磨头村是洛宁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重要的革命根据地
1938年10月,中共豫西特委在宜阳县三乡镇召开会议,决定成立中共洛宁中心县委,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4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张剑石任委员。
1938年12月洛宁中心县委改为洛宁地委,仍辖洛宁、宜阳、新安、渑池四个县,韩达生任书记,邵文杰、曲乃生、贺崇升分别任组织部、宣传部、统战部部长,张剑石为委员。
党组织完全转入农村,洛宁地委驻扎在东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张家官院子内以“现代中学”为基地进行着革命活动。一面在学生中宣传“抗日救国”思想,一面到农村去发动农民搞“减租减息”,反压迫、反不公、反贪污斗争。由韩达生主持在磨头召开了一次“洛宁地委磨头会议”,会议决定建立城村、长水、底张和西王村四个区委;又派二十多名先进青年到敌后抗日根据地学习和工作,并派彭超千(彭仲韬)、孙俊声、孙宇洁、王国保等二十多名党员到孙殿英的冀察游击队司令部军政干部教导大队学习。这段时间,洛宁地委一直在这一带农村开辟工作。
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旧址
1947年9月11日洛宁划分为洛南、洛北两个县。洛北县归太岳五地委领导,县委书记赵群一,县长成解,下设五个区。洛南县隶属豫西三地委领导,县委书记温绍孔,县长曲书城,下设四个区。当时洛南县委、洛南县政府在磨头村成立。不久迁往西山底村后来形势严峻,洛南县政府也曾迁往樊村。
《洛宁县志 军事篇》“战事五解放战争”记载:
“(小街战斗):1948 年6月,国民党县长王子民与洛宁自卫团王化中部百余人,盘踞小街一带。曲书城率洛南县独立团300余人,由凡村出发,经底张渡河至小街村。王子民等在村西公路北设伏阻击。天亮后,独立团沿路东进,与敌遭遇激战。 独立团战土奋勇冲杀,击毙其支队长王化中,俘敌数十人,王子民带残部逃上北山。”
洛宁中心县委、洛宁地委、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旧址
1948年6月洛南县政府也在磨头村临时驻扎过,小街战斗中,洛南县县长曲书城就是在此谋划后,派出洛宁县独立团渡过洛河,消灭了反动县长王子民所属的王化中支队的武装力量,割了支队长王化中的头,带回来挂在龙王庙的大梁上示众。
在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时期,东磨头村一直都是洛宁革命的重要根据地。
二 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始末
1937年“七七事变”,抗日战争爆发,全面抗战,已成全国人民的一致要求,中共洛宁县委认真贯彻上级党的指示,积极开展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全县人民抗日救亡活动。然而国民党洛宁县当局中的顽固分子却采取各种手段,千方百计地破坏中共党组织及其领导的抗日救亡活动,就是在这种情况下出现了豫西抗日教亡中学--开封现代中学分校。
1938年9月,国民党河南省政府和省党部以“宣传与三民主义不相容之主义”为核心,下令撒去洛宁县中校长曲乃生(时任中共洛宁中心县委宣传委员)、教员韩达生(时任中共洛宁中心县委书记)、周声远及王子珍(均为中共地下党员)的职务,让顽固分子雷焱接任校长,引发了历时两个多月震惊豫西的“洛宁县中学潮”事件。在韩达生领导下,洛宁县中全校师生罢课游行,向河南省第十一行政专署、河南省政府请愿,驱逐新任校长雷焱,“洛宁县中学潮”事件历时两个多月,震动豫西,最终以胜利而告终。
“洛宁县中学潮”事件结束后,中共洛宁中心县委工作由县城转入农村。时任洛宁中心县委委员贺崇升回河底外,当时任洛宁中心县委委员曲乃生等其余人员均转移到洛南一带开展工作。
原以洛宁县中为阵地开展的轰轰烈烈抗日救国活动,被以国民党洛宁县长陈典谟为首的国民党洛宁县政府解散,抗日救亡工作从此转入了农村。
1938年10月, 洛宁中心县委为了宣传我党抗日教国方针,在农村建立新的革命阵地,培养革命新生力量,积极筹划建立革命中学。
1938年11月,中共党组织在磨头村筹建私立现代中学洛宁分校。中共洛宁中心县委通过王子珍与开封现代中学张了且的关系,在洛宁西南磨头村(当时叫磨头镇)成立了豫西第一所“抗日救国中学”——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王子珍任校长,河大教授李俊甫(时赋闲在家,当地人称李博士)为校董,被解职住在李家的原洛阳八中校长周筱沛,以及原洛宁县中多数的教师,如张守礼(东磨头村人)、韩达生、曲乃生、贺崇升、周运升等应聘到校任教。他们公开身份以教课为名,实际是中共地下党。
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在磨头村成立后,很快就招收了一百多名学生,大部分学生还是原县中被开除的学生,如彭超千(彭仲韬)、王宏博、马鸿杰、张学礼、曲鸣亚、贾景堂、张世杰(张希周)等。还有许多从四面八方慕名而来的青年学生,如良泉沟的杜永胜(杜兴中),王阳刘剑英,曲阳村曲书凡、曲大儒,中高村李洪潮、李富中,磨头村的彭世钦、张满周、张守府、张希周、刘生辉、王心铭等。
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办公以及党组织设在东磨头村张家家庙官院子内(现在张延卿所住)。学生们教室在东磨头村老君庙的卷棚下和戏楼上(现在张孝武、张治民院内),学校虽然简陋,但师生热情高涨,他们一边传授文化知识,一边开展抗日救亡宣传活动。
现代中学洛宁分校所教课程,根据当时全国形势,立足于抗日救亡运动进行选取,除一般的语文、算术外,还有“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减租减息”、“群众工作”、“政治常识”、 “毛泽东战略”、“朱德战略”,“抗战中的陕北”“大众哲学基础知识”等,学校宣传标语写着:“读书不忘救国,救国不忘读书!”。每天师生站队、跑操、训练、唱歌都井然有序,他们唱的歌,都是自编自唱的,如“团结紧那么呼咳!打日本那么呼咳!救中国那呀呼咳,战到底那么呀呼咳!西历历,西历历,呀呼咳!”
学校上课时,人多教室小,没有桌凳,同学们搬石头,搬砖块坐在上面,有的席地而坐,进行听讲。这几位教师讲课都绘声绘色,特别引人,韩达生和贺崇升等教师讲抗日救国及政治形势时,口若悬河、振振有辞,吸引了村中许多男女老少前来听讲,教室的窗前和屋檐下全都站满了人,人多得满院子都是,学生虽然有一百多人,可每次听讲人数不下二百多人,教室内外都是人,群情激昂,不断高喊:“打倒小日本!” “全民抗战救国,还我河山!”“把日本帝国主义赶出中国去!”“打倒小日寇,还我好山河!”等喊声震耳欲聋。同学们利用课余时间,下午放学或晚上时间,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师生们分成若干小组,到周围村中写墙报、标语,到广场、路口及群众多的地方搞演讲、宣传,有的用纸做个广播筒向广大群众宣传,内容都是宣传抗日救国,有效地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的保家卫国热情。
在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宣传活动下,曲阳、王阳、高村、孟村、南洞、孙洞、磨头、古村、庙沟、礼村等周围村庄群众抗日情绪十分高涨,有的青年积极向党组织靠拢,如磨头村王心铭、张满周、王铁镇都是这时参加了中国共产党(当时是单线联系)。
现学中学分校的活动很快惊动了国民党县当局,特别是闻知原洛阳八中校长周筱沛和河大教授李俊甫也参与其中,更怀疑有“共党分子”活动,因此便蓄意破坏。1939年1月的一天,国民党县长陈典谟带领政警队长张志英等数十人来到距县城18公里外的磨头镇下令现代中学分校停办,并把周筱沛带回县城软禁起来,中共洛宁县委为了维护抗日统一战线,指示校长王子珍答应了停办要求,不久,陈典谟以保送分校学生到洛阳受训为名,致函韩达生,曲乃生,王子珍,要他们一起带学生到县城报到,实际上是诱捕他们。党组织怀疑这是阴谋,只让王子珍带领新招收的20多名学生去县报到,结果,陈典谟扣押了王子珍,又打电话到高村联保处上派人去请曲乃生到县城商议要事,曲借故没去。次日,陈典谟派一名政警队员到曲家相“请”,曲乃生在进城途中机智逃脱,陈典谟阴谋终未得逞。后来,在党组织大力营救下王子珍、周筱沛先后释放获得自由。
抗日中学埋下了抗日的种子,唤醒了民众。据当事人回忆和史料记载,后来,洛宁沦陷后,日本鬼子死于当地群众之手的就4人,死于党组织武装的日本鬼子更多,夺枪近十枝。如东磨头村的李学太、李虎德父子,当日本鬼子队伍路过村子时,李氏父子二人打昏日本鬼子掉队的伤兵,夺走日本鬼子的抢支; 南洞村吕某(名字不清了) 几人,趁鬼子进村不备,用农具砸死两个鬼子,扔到枯井里;南洞村刘成信刀劈日本鬼子抢枪等英雄事迹,至今仍被当地人民传为佳话。
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轰轰烈烈,这座“抗日中学”尽管被洛宁国民党反动当局勒令停办,派警察囚禁王子珍、周筱沛,曲乃生被迫逃难。这座抗日中学虽然仅仅存在两个多月,但她播下的红色革命火种却如燎原之势蓬勃发展,当地群众的抗日激情普遍高涨,学生中不少人纷纷向党组织靠拢,在革命斗争中逐渐成长起来。
在这座抗日中学培养的学生,后来他们都带着抗日救国的理想,怀着一颗赤子报国的决心,许多人奔赴抗日救国的战场,走上了革命道路,这所学校永远闪烁着历史的辉煌,永远铭记着他们的历史功绩。
这座抗日中学培养的许多学生,后来成为洛宁党组织的骨干力量,许多都成为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中的中坚力量,有的还成为八路军、解放军优秀将领,如西磨头彭仲韬曾任八路军115师7团政委、117师政委、39军政治委员、16军政治委员、旅大警备区政治委员等;西磨头彭世钦曾任国家计量总局副局长、国家计量总局机关党委副书记;西磨头张世杰曾任孟津县县长;庙沟马子明曾任洛宁县委书记、鹤壁市市长;良泉沟杜永胜(杜兴中)曾任总后勤部解放军总医院(301医院)副院长;王阳刘剑英(刘荣亚)曾任西安市57654部队副政委;东磨头王文周曾任解放军某部团职干部;中高村李洪潮曾任湖北省黄石市武装部政委;缝衣口李仁民曾任河南省地质局副局长;曲阳曲书城曾任洛南县县长、杞县县长、最高人民法院行政处处长、中央司法部教育司负责人;东王村贾景堂曾任洛宁县副县长等一大批革命骨干精英,他们都在抗日战争、解放战争和社会主义建设中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80年过去了,如今人去楼空,人们渐渐已把它淡忘,只有现代中学老师们办公的张家官院子、现代中学学生教室的老君庙还依然犹存,学生在此上课听讲的戏楼早已消失在历史的烟尘,无踪无影。后来村里继“抗日中学”之后,又办起了“东磨头学校”,教育着磨头村一代代人学习成长。
忘记过去就意味着背叛!我虽然生在1948年,生在新中国,长在红旗下。但我是抗日中学一名学生的儿子,由于我父亲张满周在“抗日中学” 期间参加了地下党,文化革命时,受到打击迫害,诬陷说洛宁地下党都是叛徒,不断遭到批斗,遭受非人折磨。我经常替父亲及其他几个也在“抗日中学”上过学的地下党员写“老实交待”材料如刘生辉、曲大儒等,由此有幸详知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始末。
前车之鉴,后世之师,忆往思昔,继往开来。我们不应忘记过去,更不能忘记过去。东磨头村这块红色沃土,曾经是革命的摇篮,是豫西第一所抗日中学——开封现代中学分校所在地。谨以此文,来纪念这座抗日中学,为纪念先辈,教育后代,启迪未来,略尽微薄之劳,特此追记《开封现代中学洛宁分校始末》。
本文内容由张世旺讲述,张文林撰写初稿,刘丰超修改,最后由张泽武修改、完善、补充、整理、审订而成。本文还沿用张文林的口气撰写成文,在此一并说明。
以上内容为用户自行编辑发布,如遇到版权等法律问题,请第一时间联系官方客服,平台客服会第一时间配合处理,客服电话:18749415159(微信)、QQ:757700863.